任剑辉自幼喜爱粤剧,13岁于广州小学毕业后,便跟随姨母小叫天(粤剧女小武)学习粤剧,并拜女文武生黄侣侠为师,此间还学习桂名扬的艺术风格,受其影响巨大。任剑辉在数年间便升为正印小生,成为台柱,四处奔走演出期间,以《西厢待月》扬名。[2]1935年至1945年间,她在澳门长驻演出10年,从群芳艳影、镜花艳影到梅花艳影,从金星剧团、三王剧团到新声剧团,辗转多个剧团担任台柱,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任派”风格,代表作有《晨妻暮嫂》《红楼梦》。到1945年,任剑辉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新声剧团也移师香港发展,至1951年解散。之后她曾加入以芳艳芬为代表的金凤屏剧团;又与薛觉先合作组成大凤凰剧团;还曾参与红线女主演的《女娲炼石补青天》的演出。1956年她和白雪仙组成“仙凤鸣剧团”,此后数年演出《帝女花》《紫钗记》《九天玄女》等多部名剧,开创了一个“任白”演出的新时代,二人誉满港澳。1961年,该团解散,之后任剑辉致力于培育新人,教导雏凤鸣剧团成员。1972年她在电视筹款义演中作最后一次公开演出后,宣布退休。[3][4]
1989年11月29日凌晨,因肺癌恶化,任剑辉于跑马地逸庐寓所,与世长辞,享年77岁。[5]
任剑辉作为中国粤剧女演员,擅长以女性扮演男角,她扮相清秀,善于刻画、表现人物的感情世界,极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她集白驹荣、薛觉先、桂名扬三位前辈的歌唱技艺长处,形成了自己的“任派”风格。代表作品有《洛神》《火网梵宫十四年》《紫钗记》《帝女花》《九天玄女》《大红袍》《李后主》等。[6][7]其一生对粤剧贡献良多,影响深远,不仅开创了女文武生行当空前繁荣的现象,还在粤剧的革新和培养粤剧接班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任剑辉曾连续八年被评选为国粤语片十大明星之一,[7]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戏曲电影百年殿堂大奖。[8]
任冰儿
妹妹
陈宝珠
学生
谭倩红
学生
龙剑笙
学生
梅雪诗
学生
廖国馨
学生
朱剑丹
学生
唐涤生
搭档
白雪仙
搭档
1913年,任剑辉出生在广东南海西樵,家境并不好,她的姨母是个颇负盛名的粤剧演员,艺名为小叫天,对她影响很大,使她很早就习得了粤剧的一些声腔气韵。任剑辉从广州小学毕业以后,便跟随姨母专门学习粤剧。[3]
任剑辉嗓子宽厚明亮,身材瘦长,长相秀雅,尤其骨相清峻,她第一次穿上戏袍时,她的姨母就连连赞叹,说她一定能红透一片天来。[3]
任剑辉13岁时便跟随其姨母学习粤剧,二人在广州十八甫安华公司天台的全女班演出;后在大新公司天台演出时,拜女文武生黄侣侠为师。[7]黄侣侠主要模仿马师曾的活泼风趣,极具舞台表现力,但这并不是任剑辉喜欢的。任剑辉钦慕金牌小武桂名扬,在身段、台步方面有意识地学习,但从未正式拜其为师。任剑辉后来在舞台上那种投眼就无法抵挡的风流俊雅,多半都是从桂名扬这里学来,因而有“女桂名扬”的称号。[9]
黄侣侠很看重任剑辉,几年时间就把她栽培成了正印小生,任剑辉16岁时就真正成了台柱子。在其四处奔走演出期间,行至广西梧州时改艺名任剑辉,《西厢待月》成为其代表作。[9][7]
1935年至1945年,任剑辉在澳门演出长达10年,辗转多个剧团担任台柱。[9]如“新声剧团”,“群芳艳影”(后改名“镜花艳影”),与陈皮梅合组的“梅花艳影”,与谭兰卿组成的“金星剧团”,“金星”解散,又组成“三王”。[3]
1943年,任剑辉邀请靓次伯,陈艳侬,白雪仙,欧阳俭,白云龙等名伶组织新声剧团,演出《晨妻暮嫂》《红楼梦》等作品,深受戏迷喜爱,奠定了她的艺术基础。[4]因她表演风格深受桂名扬影响,被观众冠以“小桂名扬”的称号。[7]有一时期,任剑辉的戏迷中女性观众颇多,并且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乌衣队”“梳起唔嫁””的顺德嫲姐,甚至还有部分出家的尼姑,媒体称其为“嫲姐情人”。[7]她在演出《红楼梦》《海棠泪》等剧中的刁蛮女性这个时期,擅演刁蛮,活泼,富有青春活力的花衫角色,被戏迷称为“刁蛮公主”。[10]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剑辉领导的新声剧团移师香港演出,新声时代的任剑辉,已不再有桂名扬的风格,而是自成一格,有了“任派”的演出风格,此时,其表演风格更为鲜明,反串扮相潇洒不凡,就像中国戏曲中所有名角那样,任剑辉也把戏的表演和人的个性很完美地结合为一 体,从而构成了别有特色的“戏曲人生”,她的表演和唱腔与以前单纯模仿桂名扬不同,不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还有一种雍容大度风格,获得“戏迷情人”的美誉。[7][11][12]
1951年,新声剧团成员纷纷被各剧团拉拢加盟,剧团解散。任剑辉先和白雪仙加人金凤屏剧团,与芳艳芬合作。又与薛觉先合作组成大凤凰剧团,还曾参与红线女主演的《女娲炼石补青天》的演出,此期代表作有《梁祝恨史》《洛神》《火网梵宫十四年》。[7][4]同时,任剑辉对她的戏迷,总是笑脸相迎,不摆明星架子。在戏行内,宽容待人,凡有人提出各种要求,她都宽容答允,故有人给她起了个“好好先生”的外号。[7]
五十年代中期后,任剑辉合作最多的是白雪仙,1956年她和白雪仙组成“仙凤鸣剧团”,与成员梁醒波被称为“铁三角”。剧团聘唐涤生为编剧,在“仙凤鸣”时期主演过诸多名剧,如《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九天玄女》《三年一哭二郎桥》《牡丹亭惊梦》《白蛇新传》等,开创了一个“任白”演出的新时代,二人饮誉港澳乃至东南亚和美加。[4][3]
1961年,仙凤鸣剧团演出《新白蛇传》后解散。为促进年轻演员尽快成长,她曾两度与雏凤鸣剧团的后学同台演出。任剑辉曾有言:“易寻无价宝,难找接班人。”她与白雪仙后期组织雏凤鸣剧团,精心培育“任白”流派的接班人,致力于粤剧艺术的传承。戏行后辈尊称她是“梨园祭酒”。[4][7]
1968年,任剑辉和白雪仙由自己的电影公司拍摄了她们共同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粤剧巨制《李后主》,此后,两人很少公开演出,直到1972年6月18日,香港因连日暴雨,造成水灾,任剑辉和白雪仙才出现在舞台上,为灾民筹款义演,她在电视筹款义演中做最后一次公开演出后,退出艺坛。[4]
1989年11月29日凌晨3点50分,因肺癌恶化,任剑辉于跑马地逸庐寓所,与世长辞,享年77岁。[13]
任剑辉一生成就卓越,作品繁多,共演粤剧523出,拍电影267部,还录制过不少唱片和卡带。从1951年至1964年,她参演的影片多达304部,其中1959年就有36部,平均每年23部,为粤剧演员从影数量之最。代表作有《洛神》《火网梵宫十四年》《紫钗记》《帝女花》《九天玄女》《大红袍》《李后主》等。其银幕作品除最为人乐道的才子形象的文戏外,还有大量展现其粤剧小武演技的武戏。[14][15]
任剑辉的代表粤剧作品有《西厢待月》《晨妻暮嫂》《红楼梦》《梁祝恨史》《洛神》《火网梵宫十四年》《九天玄女》《三年一哭二郎桥》《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牡丹亭惊梦》《白蛇新传》等。[3][16][2]
海报 | 作品名 | 上映时间 | 饰演角色 | ||||||
李后主 | 1968-01-30 | 李煜[17][18] | |||||||
观音得道香花山大贺寿 | 1966-12-01 | 自己[19] | |||||||
大红袍 | 1965-02-16 | [20] | |||||||
| 半壁江山一美人 | 1964-05-13 | 范蠡[21] | ||||||
七彩宝莲灯 | 1963 | [22] | |||||||
金锁匙 | 1963-08-14 | [23] | |||||||
白帝城会妻 | 1962-12-20 | 赵天华[24] | |||||||
| 香江花月夜 | 1961-12-20 | 沈三白,唐伯虎[25] | ||||||
| 夫证妻凶 | 1961-07-12 | [26] | ||||||
步步高升 | 1961-02-14 | 真钦差,假钦差[27] | |||||||
| 汉宫英烈传 | 1961-12-22 | 梁景帝[28] | ||||||
节妇斩情夫 | 1960-08-05 | [29] | |||||||
| 血掌夺亲儿 | 1960-12-22 | 卢世贤[30] | ||||||
| 含笑饮砒霜 | 1959-03-10 | [31] | ||||||
| 神眼东宫认太子 | 1959-12-02 | [32] | ||||||
九天玄女 | 1959-06-10 | Painter[33] | |||||||
| 紫钗记 | 1959-02-18 | Yi Li[34] | ||||||
三司会审杀姑案 | 1959-05-20 | [35] | |||||||
火网梵宫十四年 | 1958-05-01 | [36] | |||||||
| 洛神 | 1957-10-31 | 曹植[37][38] | ||||||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1956-11-22 | 柳遇春[39] | ||||||
春花日日红 | 1955-01-23 | 胡立明[40] | |||||||
后窗 | 1955-12-07 | 盲妹[41] | |||||||
花都绮梦 | 1955-08-26 | 李曼殊[42] | |||||||
| 拂女私奔 | 1955-10-27 | [43] | ||||||
自梳女 | 1954-12-31 | 阿近[44] | |||||||
三喜临门 | 1953-03-22 | [45] | |||||||
晨妻暮嫂 | 1952-12-25 | [46] | |||||||
新梁山伯祝英台 | 1951年 | [47] | |||||||
| 情困武潘安 | 1951-04-18 | [48] | ||||||
神秘之夜 | 1937-05-11 | [49] |
任剑辉主演电影的多是粤剧戏曲片,差不多她主演的著名粤剧都搬上了银幕,如《三年一哭二郎桥》《枇杷巷口故人来》《帝苑春心化杜鹃》《晨妻暮嫂》《富士山之恋》《洛神》《火网梵宫十四年》《可怜女》《紫钗记》《帝女花人》《蝶影红梨记》《白兔会》《金凤斩蛟龙《红菱血》《十奏严嵩》等。[16]
展开
任剑辉的演唱,“法口”圆滑流畅,干净而不凝滞,中气虽稍嫌紧,但唱出却徐疾有致,露字明白如语,世称“任腔”。其演唱艺术源自于白驹荣、薛觉先、桂名扬三位前辈的歌唱技艺,她从中取长补短,集三家之大成,历经多时无改,终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7]
任剑辉的唱腔艺术,清越俊逸而不失苍厚之感,爽朗干净而又韵味绵长。其行腔总是清爽利落,极具吸引力。如她在《帝女花之庵遇》中有一小段慢板:“我飘零犹似断蓬船,惨淡更如无家犬。哭此日山河易主,痛先帝白练无情。歌罢酒筵空,梦断巫山凤。雪肤花貌化游魂,玉砌珠帘皆血影。幸有涕泪哭茶庵,愧无青冢祭芳魂。落花已随波浪去,不复有粉剩脂零。”此处十二句唱词,从第一句起她就有异军突起之势,接下来更是苍凉凄越,将国破家亡、离情幻化之境演绎得哀恳撩人,让听者为之动容。一方面体现出任剑辉对戏文曲词理解深彻,另一方面体现出其功力之深厚。[11]
任剑辉的唱功深厚,表现在行腔清越畅逸上,她咬字吐字清正,寸度气息饱满,能做到真正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她演唱的字、词、句之间总是寸度得体,从无偷工或拖泥带水之弊。如《剑合钗圆》一曲,用的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旋律十分优美典雅,但因其剧情故事内容的特定情景,任、白二人在处理上,从释解误会到破镜重圆的过程中,逐层渐进地演示开来,不惊不乍,从容若定。[11]
任剑辉唱腔中有一种雍容大度的风格,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戏曲演员追求儒雅境界的可贵之处。大约在1960年有一段粤剧传统古腔名曲《高平关取级》,是她与梁醒波对唱的,要用粤剧舞台官话、霸腔演唱,她唱得非常有戏剧性,行腔激扬警醒,人物内心与情景刻画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大将之风。通过一个“情”字,她将传统道德文化中仁、义、廉、耻的内涵不同程度地展现给观众,使人观之动容,听之贯耳。[11]
任剑辉把身体的“扮演”作为一个符号过程,在“把精神和身体这两个世界连成一体的那个过程”的意义上运用“体现 ”,在戏剧舞台与日常生活场景中来回穿梭。她在粤剧、电影以及大众传媒中,有意识地利用了“表演”的建构性,以形塑在戏剧与现实人生中的身份。她对“表演性”所可能带来的主体的危机高度警惕,巧妙化解。[12]
在表演扮相上,任剑辉同时兼有古装和时装,短时间内所出演的大量的角色造成了一种时代上的参差效果,在观众的视觉印象中,古装和时装形象叠加在一起,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协商与互动。她在粤剧和电影表演中不仅扮演女性,也扮演男性;不仅在戏曲与电影中“女扮男装”,而且以强化男性气质来“戏仿”带上面具的“女性”,这就造成了多重的“引用”和反差效果。[50]
任剑辉作为演员时的主导性别角色与她在公众场合以及在大众媒体中所呈现出的性别气质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把高度象征化的舞台、银幕与世俗世界的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现实模仿艺术的逆向可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介入性和能动性。[50]
任剑辉跨越男性与女性之间生物性的、封闭化的界限,并不是通过简单地伪装女性性格和气质来隐藏或修正自己的“不当”形象,也没有刻意迎合消费文化,相反,她以独特的魅力作出了一种“同时都是”的、建设性的示范,这是对性别身份可能性的精彩敞开。[50]
关系 | 姓名 | 人物简介 |
搭档,伴侣 | 白雪仙 | 1926年生,广东顺德人,粤剧名伶小生王白驹荣之女,与任剑辉合称“任白”,世人尊称她为仙姐[51] |
恩人,知音 | 黄苏 | 商人,任剑辉在在澳门演出的10年间,曾给予任剑辉极大的帮助[52] |
堂妹 | 任冰儿 | 中国香港粤剧名伶,“九大姐”之一。丈夫是名伶石燕子,二人是梨园的模范夫妻之一[53] |
胞弟 | 任培 | 活跃的班政家,在任剑辉演出期间帮助联络演戏接片[52] |
弟子 | 龙剑笙 | 1944年生,三乡人,香港粤剧女演员。1960年考入仙凤鸣剧团[54] |
弟子 | 陈宝珠 | 1947年生,广东新会人,粤剧名伶陈非侬、宫粉红夫妇之女,1960年拜任剑辉为师[55] |
弟子 | 梅雪诗 | 1941年生,广东恩平人,中国香港著名粤剧演员[56] |
弟子 | 朱剑丹 | 雏凤鸣剧团成员,香港粤剧名家[57][58] |
弟子 | 言雪芬 | 雏凤鸣剧团成员,香港粤剧名家[57][58] |
弟子 | 谭倩红 | 雏凤鸣剧团成员,香港粤剧名家[57][58] |
在澳门演出期间,凡演出新戏,任剑辉必重新置办戏服行头,她认为这样才对得起买票来看戏的观众。当时澳门局势险峻,欧阳俭对她说:“我们现在的处境,是死中求活,不多存点钱,不知道哪一天澳门也可能像香港一样给日本占领了,那时家人的生活怎么办。如把私伙变卖,有谁肯买。”任剑辉答道:“生死有命,没有人敢说会预知未来,花花世界,恍如一场梦幻,得失不成问题,留得青山在,哪怕无柴烧,随遇而安,又何必计较呢。”任剑辉一介女流,身处乱世,却有此见地,如斯豁达,实属女中豪杰。[7]
观众与名角的关系多数是异性相吸的,但任剑辉的戏迷却以女性居多。有一时期她的戏迷几乎全是女性,不仅有大户人家的女佣,甚至还有出家的尼姑。这些女佣和尼姑看任剑辉的演出必定买最好的票,坐最好的位置。当时戏院最好的位置的票价是八块九元,以当时的生活水平衡量,这是十分高昂的消费了。当时女佣每月的薪资一般是三十元左右,看一场戏就花去她们薪资的三分之一了。而出家的尼姑亦是如此,可见任剑辉对其影响之大。任剑辉喜欢女扮男装,而表演又风流潇洒有关。那些女佣需要照顾自家主人,而尼姑更不会对男子有其他想法。任剑辉是个如假包换的女性,在舞台上却是个风度翩翩的俏郎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剑辉成为了戏迷们的情感寄托。[7]
任剑辉从1957至1964年,连续八年被评选为国粤语片十大明星之一。[7]
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戏曲电影百年殿堂大奖。[8]
1972年6月,任剑辉与白雪仙参加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办之救济“六一八”雨灾筹款义唱,二人合唱首本名曲《李后主之去国归降》《帝女花之香夭》。[59]
1989年11月任剑辉辞世,白雪仙为纪念挚友,于1990年成立”任剑辉慈善基金(后改称“任白慈善基金”),支持广东传统戏曲的研究工作。[60]
1990年3月,“任白慈善基金”在嘉乐院线义演金装新版本《李后主》筹款,共筹得一百六十万元。[59]
1996年“任白慈善基金”捐款香港大学兴建工程大楼,并亲笔题写“任白楼”。[60]
对任剑辉的表演艺术,张岱有言:“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61]
夏威夷大学东亚语文系名誉教授罗锦堂教授在主题演讲《从中国戏曲中的反串角色看任剑辉》中,指出任剑辉是在近代著名演员中,中国戏曲中的反串之佼佼者,在戏剧方面造诣之深,实在是空前的。[62]
20世纪70年代文化报界闻人吕大吕在专栏文章《戏迷情人任剑辉》中提到任剑辉,认为:“她虽然是个文武生,但她从来只演文戏,不演武戏。不是饰演公子哥儿,便是落拓书生,从来没有演出侠士侠盗。她师傅黄侣侠演马师曾的名剧《花蝴蝶》,演‘倩女惊魂’的侠道,她却敬谢不敏,这是她的聪明之处。她毕竟是个女人,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男角的雄赳赳,但演文绐当的书生,风流潇洒的戏,她便恰到好处。”[63]
陈守仁教授有评价,“唐涤生1949年之后为任剑辉及白雪仙所写的戏宝,包括《帝女花》《再世红梅记》《紫钗记》等,都是可以代表香港人的戏曲。”[64]
1990年,为纪念任剑辉,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重映两人告别舞台银幕之作《李后主》,为基金会募集资金。[10]
1999年,任剑辉逝世十周年,由任剑辉和白雪仙主演的《李后主》重映,张国荣除了送上花篮外亦前往捧场。同年,无线电视录制《任剑辉女士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节目,张国荣应白雪仙的邀请出席,并与汪明荃合演粤曲《帝女花之香天》。[65]
2004年,任剑辉逝世十五周年,澳门历史学会、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澳门怀旧收藏学会及澳门文化广场共同举办“十年磨剑——澳门时期的任剑辉”纪念展,展出任剑辉在澳门的珍贵照片、演出广告、宣传海报以及报道、评论和专文剪报等,同期主办方还举行专题讲座,介绍任剑辉留居澳门的诸多往事。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任剑辉读本》,集中展示了学者在任剑辉研究方面的发现和开拓。[66][61]
2009年,任剑辉逝世二十周年,澳门粤剧曲艺总会特别组织纪念演唱会,粤港澳曲家名伶演唱了《拾钗结缘》《庵遇》《游园惊梦》《观柳还琴》《脱阱救裴》《幽媾》《窥醉》等多首任剑辉经典名曲。三联书店(香港)出版《长天落彩霞:任剑辉的剧艺世界》,以周密的策划、组织和编排,汇集了任剑辉研究在诸多方面的新成果。[61]
2010年,任剑辉研究计划正式成立,广泛地为任剑辉研究工作宣传。[61]
展开
[1]任剑辉.猫眼电影. [2023-07-29].
[2]阚男男编著, 沈丽颖主编. 广东粤剧、藏戏[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08: 43.
[3]赵远. 粤剧名伶任剑辉[J]. 戏友, 2016, (4): 46-49.
[4]蔡孝本, 李红著. 此物最相思 粤剧史料文萃[M]. 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16.06: 172.
[5]程灵素著. 红颜弹指老[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10: 172.
[6]蔡孝本, 李红著. 此物最相思 粤剧史料文萃[M]. 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16.06: 173.
[7]骆文静著. 雅号·逸名[M]. 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17.07: 97-101.
[8]任剑辉 Kim Fai Yam.豆瓣电影. [2023-07-29].
[9]邓小玲绘. 粤剧百名伶图[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1: 26.
[10]蔡孝本, 李红著. 此物最相思 粤剧史料文萃[M]. 广州: 广州出版社, 2016.06: 179-180.
[11]甘于恩主编. 南方语言学 第6辑[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05: 264-265.
[12]张春田. 表演性与抒情性——任剑辉的戏梦人生[J]. 美育学刊, 2013, 4(4): 94-100.
[13]程灵素著. 红颜弹指老[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10: 172.
[14]郑培英著. 梨园未了情[M]. 广州: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3.08: 80.
[15]任剑辉.粤剧网. [2023-07-29].
[16]阚男男编著, 沈丽颖主编. 广东粤剧、藏戏[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08: 45.
[17]李后主.猫眼电影. [2023-07-29].
[18]李后主 (1968).豆瓣电影. [2023-07-29].
[19]观音得道香花山大贺寿.猫眼电影. [2023-07-29].
[20]大红袍.猫眼电影. [2023-07-29].
[21]半壁江山一美人.猫眼电影. [2023-07-29].
[22]七彩宝莲灯.猫眼电影. [2023-07-29].
[23]金锁匙.猫眼电影. [2023-07-29].
[24]白帝城会妻.猫眼电影. [2023-07-29].
[25]春江花月夜.猫眼电影. [2023-07-30].
[26]夫证妻凶.猫眼电影. [2023-07-30].
[27]步步高升.猫眼电影. [2023-07-30].
[28]汉宫英烈传.猫眼电影. [2023-07-29].
[29]节妇斩情夫.猫眼电影. [2023-07-30].
[30]血掌夺亲儿.猫眼电影. [2023-07-29].
[31]含笑饮砒霜.猫眼电影. [2023-07-30].
[32]神眼东宫认太子.猫眼电影. [2023-07-30].
[33]九天玄女.猫眼电影. [2023-07-29].
[34]紫钗记.猫眼电影. [2023-07-29].
[35]三司会审杀姑案.猫眼电影. [2023-07-29].
[36]火网梵宫十四年.猫眼电影. [2023-07-29].
[37]洛神(1957).爱奇艺. [2023-07-29].
[38]洛神.猫眼电影. [2023-07-29].
[39]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猫眼电影. [2023-07-30].
[40]春花日日红.猫眼电影. [2023-07-30].
[41]后窗.猫眼电影. [2023-07-30].
[42]花都绮梦.猫眼电影. [2023-07-29].
[43]拂女私奔.猫眼电影. [2023-07-29].
[44]自梳女.猫眼电影. [2023-07-30].
[45]三喜临门.猫眼电影. [2023-07-29].
[46]晨妻暮嫂.猫眼电影. [2023-07-29].
[47]新梁山伯祝英.猫眼电影. [2023-07-29].
[48]情困武潘安.猫眼电影. [2023-07-29].
[49]神秘之夜.猫眼电影. [2023-07-29].
[50]张园. “女扮男装”与粤剧“女文武生”任剑辉的性别表演话语[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第45卷(3): 1-11.
[51]阚男男编著, 沈丽颖主编. 广东粤剧、藏戏[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08: 59.
[52]张静 著 , 王文章 著 , 吴荣恪 著. 升平戏乐 澳门戏曲[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07: 25.
[53]任冰儿 Bing' er Ren.豆瓣电影. [2023-07-29].
[54]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 中山市人物志[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10: 447.
[55][1]陈乔之主编, 《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 港澳大百科全书[M].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93.11: 592.
[56]郑培英著. 梨园未了情[M]. 广州: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3.08: 349-350.
[57]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佛山人物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1.08: 258.
[58]刘瑾主编. 岭南音乐舞蹈发展研究[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9.11: 82.
[59]刘绍唐主编. 民国人物小传 第17册[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6.09: 40-41.
[60]阚男男编著, 沈丽颖主编. 广东粤剧、藏戏[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08: 59.
[61][1]张静著. 寻绎集 从文本到舞台[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06: 168-172.
[62]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编. 戏曲研究 第88辑[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10: 433.
[63]张静著. 寻绎集 从文本到舞台[M].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06: 162-163.
[64]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编. 戏曲研究 第88辑[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10: 357.
[65]荣雪烟. 随风不逝 张国荣[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8.01: 459.
[66]张静 著 , 王文章 著 , 吴荣恪 著. 升平戏乐 澳门戏曲[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07: 25.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26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