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没有元始天尊的记载,[6]道教初创时,张道陵一脉,尊太上老君为教主,并奉其为最高神灵。[7][8][9]魏晋时期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10]诞生了上清、灵宝等新道派,[11]并创造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的早期形象。[8]晋代葛洪在《枕中书》,书中首次提出道教神学角度的“元始”之名,称为“元始天王”。[6]至东晋末年灵宝派[3]改造“元始天王”[12][13][14]首次创造了新神“元始天尊”,并认为其是宇宙至高神。[3]南北朝时期,上清派道士陶弘景作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真灵位页图》,将元始天尊列为最高神。[9]到唐初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元始天尊已彻底取代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至高神。[7]由于天师道、灵宝、上清对于至高神的分歧较大,为了道教的统一性,逐渐将“三清”与“三洞”相结合,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称的三清尊神,[7]自此三清合祭,共同成为道教最高神祇。[7][15]
道教认为元始天尊为道之应化,是“一”之凝精,因炁感生,转变自然。又因“一”分为三,成玄、元、始“三炁”,三炁化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等“三宝君”,因此“三清神”也可直接称为“三宝君”,而元始天尊便是其中的天宝君。[3][4]在道教的独特的宇宙观和劫运观,认为天地是生灭循环往复的。在劫运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元始天尊曾以不同的名号[3]开劫度人。[1]同时,作为道教至高神,元始天尊还拥有加封众神的神格特性。[13]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诫营始》载,道教宫观的建制必须以祭祀元始天尊的三清殿或天尊殿为宫观核心。[3]
灵宝天尊
学生
玉皇大帝
下属
接引道人
搭档
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创立的最高神,[3]又称“玉清大帝”,全称为“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1]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载,元者玄也,玄一不二,玄之又玄为众妙门;始者初也,元始禀玄一之道于元始之初,先天先地为众妙之宗,出生之始,故日元始。天者,一炁之最上;尊者,万法之极深。当氤氲未联之时,湛然独立,天地恐之而处尊大者,故号元始天尊。[1]
《太玄真一本际经》称,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出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2]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称,元始者,祖气也;天尊者,一灵至贵,天上地下唯此独尊也。[1]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称,元始天尊者,至圣之洪名,生成之大号,远穷溟涬,叹以为言,近寻教迹,方可立称。又元始者,言其最先,天尊者,语其高妙,故曰元始天尊。[1]
《洞渊集》载,元始天尊者,即天地之精,极道之祖炁也。本生乎自然,消即为炁,息即为神。不始不终,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故曰天尊,始世人天矣。不可以理测,不可以言筌,生万物而不宰,化万类而不言,至尊至极曰天尊,居玉清圣境清微天宫焉。[1]
因元始天尊是虚无自然妙道的化身,故从不可名。其为济度一切众生,又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因此元始天尊又有十号。《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中载其十号为无上道、元始、太极、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师、天尊。而《龙跷经》则称元始十号为自然、无极、大道、至真、太上、老君、高皇、天尊、玉帝、陛下。[1]
三宝君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道教有一炁化三清之说,认为“一”或“一炁”一分为三,遂成玄、元、始“三炁”,而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经书”本质上就是玄、元、始“三炁”的凝聚,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等“三宝君”则是“三炁”“垂迹应感”的结果。而元始天尊本质上也是“一炁”“垂迹应感”的结果,故《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载,元始以一炁化生三炁,分为三天。始炁为清微天,号玉清境,天宝君所化出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元炁为余禹天,号上清境,灵宝君所化出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玄炁为大赤天,号太清境,神宝君所化出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义》等典籍称元始天尊以玄、元、始三炁化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的神格分别演说“三洞经书”。天宝即元始,灵宝即道君,神宝即老君,此三宝君虽年殊号异,但本为一体。其中,天宝君居三宝君之首位,为大洞之尊神,因其说十二部洞神经,故又称“洞真教主”。[3][4]又因元始天尊居住在玉清境,故又称“玉清大帝”或“玉清”,和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称为“三清”。[5]因此“三清神”也可直接称为“三宝君”。[3]
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想尔注》等书中没有元始天尊的记载,甚至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6]道教初创时,道教神仙谱系较为疏浅,处于初创阶段,道教所崇奉的神灵较少。其中张道陵一脉,尊太上老君为教主,并奉其为最高神灵。[7][8][9]魏晋时期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引起了道教内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变化,[10]上清、灵宝等反映士族思想的新道派也相继诞生,并迅速得到了发展。[11]与天师道吸收底层民众入教不同,这两派多为上层的知识分子,其参加道教,一则是想从道教思想中寻找精神寄托,另一则是希望利用道教为封建统治服务。上清派、灵宝派为了与反映农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天师正一道相区别,又各自发展出自己派别的教主,于是便出现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的早期形象。[8]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对老子(太上老君)神格的终极性表示了否定,其认为老子并非不学而成的天生神仙,老子的师父叫太乙君。如此一来,本来的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退位成一个普通的学道者。[12]之后,在葛洪晚年著《枕中书》,书中首次出现道教神学角度的“元始”之名。其吸收了盘古的传说,称混沌未开之前,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大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庖羲、神农皆其苗裔。[6]
东晋末年是古灵宝经[a]产生的时代,灵宝派在吸收和融汇天师道、上清派及佛教等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天师道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的至上神观念的构建和革新。[13]其中《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3]改造“元始天王”后,[12][13][14]首次创造了新神“元始天尊”,并认为其是宇宙至高神。同时确立了“灵宝自然天文”作为宇宙本源和道教经教本源的地位,认为道能生神。元始天尊也是作为道的“灵宝自然天文”演化的结果。[3]当时的上清、灵宝两派的经书中往往将太上老君摆在次要的位置,有些经书甚至将其作为元始天尊的弟子看待。因此在天师道、上清派与灵宝派三个主要教派中道教最高尊神并不相同。[7]
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陆修静改革南方天师道时,仍然主张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传统。而北魏寇谦之改革北方天师道时,观点却与之相反。其虽然尊奉太上老君,并立“天师之位”,表明北天师道仍尊太上老君为教主,但又尊奉新神,为其神显扬道法。此间上清派、灵宝派所崇神明尤多。后南梁上清派道士陶弘景作《真灵位页图》,将神仙按七个阶次排序,其中第一阶次的中位神便是元始天尊。这是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虽然并未完全系统化,但是为后来的道教神谱奠定了基础。[9]但在北魏的《魏书·释老志》中仍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格。[7]隋唐时期,为显示元始天尊的地位,有道教徒将盘古与元始天尊混为一谈,认为盘古是元始天尊的前身,治世功成,其灵化为元始天尊。[6]至唐初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元始天尊彻底取代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至高神,太上老君等天仙上品都只是元始天尊的弟子。[7]
唐初,道教兴盛,社会流行“三清”之称,其内容指三清仙境。[6]由于天师道、灵宝、上清对于至高神的分歧较大,为了道教的统一性,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相互交融,逐渐将“三清”与“三洞”相结合,以“三洞”来说明“三清”各自的地位和相互的紧密关系,形成了“一炁化三清”之说。至迟到唐代中期,道教三清尊神信仰的形态尚未最后定型,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并称的三清尊神,道教认为三者本为一体,皆为道气所化。[7]自此三清合祭,共同成为道教最高神祇。[7][15]
宋元时期是道教神仙谱系最终编订的时期,为了醮神需要,林灵素就曾奉旨编排三界圣位。至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中编制的黄箓大醮神名,将三百六十分位神仙排位十一个等次,其中第一等便是三清。[17]题名为“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的《上清灵宝大法》,在《三界所治门》中明确将三清奉为道教最高神格,排名为元始天尊居玉清圣境,灵宝天尊居上清真境,道德天尊居太清仙境。[6]至清代的《历代神仙通鉴》,仍受盘古化身元始天尊之说影响,称盘古化为青光投入圣女太元口中,怀孕十二年,生于背脊之间,号为“元始天尊”,并在十二重天创一宫,名为“玉清”。[18]
东晋末年,灵宝派创造了“元始天尊”后,将其奉为宇宙至高神。[3]经历代发展,至唐初元始天尊彻底取代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至高神。[7]最迟至唐中期,道教形成三清信仰,[6]其居三清之首。[15]其实在唐朝之前,道教经典中大量出现的所谓“三清”,是指《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最初描绘的“三清圣境”,即“三宝君”所在的“高上大有玉清宫”“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及“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是三宝君演说洞真上清经、洞玄灵宝经、洞神三皇经等“三洞经书”的地方。[3]之后随着道教“三洞”说的流行,逐渐由“境”演变为“神”。《九天生神玉章经》称三宝君是三洞尊神。《道教义枢》又称,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自此形成“三洞尊神”。至唐武宗时期(841年一846年),《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进行神灵排列,先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此即三清尊神),其后列有玉清大有天宝君、上清妙玄灵宝君、太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之后,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以元始天尊牵头将“三洞”“三宝君”和“三清境”的联结,形成“三清尊神”。[5]
在南宋金允中的《上清灵宝大法》中称,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则为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则为洞真、洞玄、洞神。因为职能分工不同,三清又有不同的称呼,《高上玉皇满愿宝忏》《玉皇宥罪消福宝忏》中称,说经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灵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大法》则认为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5]
道教认为道生神,即道教的神灵均是道的创造和演化的结果。东晋末开始产生的古灵宝经中将“灵宝自然天文[b]”看作是“道”,因此“灵宝自然天文”就具备了创造各种神灵的功能。《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通过称《灵宝赤书五篇真文》为元始之玄根,因而元始天尊实际上也是“灵宝自然天文”演化的结果。古灵宝经中认为,《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等“灵宝自然天文”既是最根本的道,又是“一炁”的凝结。作为虚无的“道”因为“垂迹应感”而生成了具有实有性质的“一”或“一炁”,“一炁”因“垂迹应感”而成为元始天尊。唐代史崇玄所撰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也认为,元始天尊为道之应化。是一之凝精,因炁感生,转变自然。《云笈七签》则称,道生一,“一”是元炁,一是应化元始天尊也。在道家哲学中“一炁”具有与“道”作为同位概念的倾向,所以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代,由于佛道二教矛盾走向激化,所以元始天尊又不断被赋予“道”的特性,并开始突出元始天尊作为宇宙本源的意义。[3]
道教的独特的宇宙观和劫运观,认为天地是生灭循环往复的。敦煌本《洞玄本行妙经》便称“天元轮转,劫劫改运。一成一败,一死一生,灭而不绝,幽而复明”。唐代李少微和薜幽栖注解《度人经》认为,天地一成一败便是一劫,每一劫运终,天地世界就回到最初的混沌状态,道归本源。《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灵宝经目序》等典籍中,将宇宙世界的历史看成是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等五大劫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元始天尊曾以“无形长存之君”“无名之君”等名号,“流演法教”“成就诸天”,“元始天尊”是其开皇时期的名号。[3]《道教义枢》称元始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五方净土,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1]
元始天尊位作为道教至高神拥有加封众神的神格特性。据北周《无上秘要》记载,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黄老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黄老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南极尊神、赤明天帝等,都曾受元始天尊加封神格、封号。《度人经》严东注,元始天尊曾为梵度天王加封;《云笈七签》中载,太上大道君也是由元始天尊赐太上之号,并封郁悦那林昌玉台天帝君,位登高圣,治玄都玉京。此类受赐神灵本身就拥有较高的地位,元始天尊拥有加封神号的权力,与现实中只有帝王能封他人为候及官职的做法十分类似。[13]
据《历代神仙通鉴》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道教供奉的元始天尊神像,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15]明代绘制的元始天尊水陆画上,天尊端坐于莲花宝座,眉清面秀,双目下眺,三缕胡须,头戴束发紫金道冠,内穿红色锦衣,外穿绿色团花纹锦袍,左手向上虚拈,右手握一仙桃,净面慈祥,道气飘逸,绿色头光,白色背光,有火焰纹,上有宝盖,左右绘如意云团。[19]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的元始天尊造像,戴高冠,蓄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举廛尾,坐于束腰高座上。左右各有三位真人夹持,真人头戴莲花冠,着交领道袍,或手执笏,或笼袖。其旁还有二位似佛教的护法力士。[20]
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善男信女的虔诚崇拜。道教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15]这一天道观会举行盛大法会,庆贺其诞辰。[21]道教徒会拜、诵《玉清宝诰》,设坛祭祀。[22]
元始天尊道场位于清微天玉清境。据《道教义枢》载,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三清天分别为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而《云笈七签》和《道法会元》等道书又载,清微天玉清境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此天位于三界之上,灾所不及。《集说诠真》则直接道明,玉清圣境,元始居之。[15]
在三清境之上又有大罗天,元始天尊又居其中,施化敷教。《历代神仙通鉴》中对其有具体描述,称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15]
作为道教的至高神,道观设置供奉元始天尊的“天尊殿”或“三清殿”是基本准式。宫观的主要建筑皆摆在南北中轴线上,而中心建筑便为“天尊殿”(三清殿)。[23]如河南开封延庆观的三清殿是五间悬山式古建筑,内供奉三清尊神;[24]福建莆田的元妙观三清殿被称为“闽地三大宋构”之一,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26]山西永乐宫的三清殿内更是绘有300位神像的壁画《朝元图》。[27]在泰山扇子崖还有一座主祀元始天尊的元始天尊庙,又称湖扇子崖石庙,其主殿元始天尊殿内3间,面阔10.73米,进深7.3米,通高7.3米。居中主祀元始天尊,两侧配祀有18尊神像。[28]
展开
东晋时期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第一次创造了道教教主元始天尊。南朝后期,灵宝系的新经典《升玄内教经》吸收佛教的“法身”观念,将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等均看成是元始天尊的化身。隋末唐初出世的《太玄真一本际经》还将元始天尊的法身再分为道身、真身、报身、应身、生身、分身、化身等等。《太玄真一本际经》也是隋唐之际问世的灵宝系新经典,该经叙述了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的关系。[3]此外,约出自南北朝或隋代之际的《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假托元始天尊传授,言习“变化空洞妙经”,用于学道者戒斋忏谢。[29]似出于唐宋间的《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假托元始天尊所说,用以祈雨消灾。[30]《元始天尊说梓橦帝君应验经》《太上元始天尊说消殄虫蝗经》《元始天尊济度湖真经》《元始天尊说丰都灭罪经》《太上说丰都拔苦愈乐妙经》《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等亦为假托元始天尊所说,或是劝人改恶从善,诵经设斋;或是劝人解冤拔罪,超度亡魂。[31][32][33]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李元海等造的天尊像,碑阳主龛主像“元始天尊戴高冠,蓄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举麈尾,胸束带,坐于束腰莲花高座,左右各有三位真人胁侍。真人头戴莲花冠,着交领道袍,或手持笏,或笼袖,或持莲。其旁又有两位披带而露出手臂与腿脚者,跣足立于莲花台,似佛教的护法力士姿态。天尊及左右真人有桃形头光,内饰卷云纹。天尊座下有二位合掌道德弟子,做匍匐膜拜状。两角有二护法狮。该造像碑的碑阳主龛主尊为元始天尊,碑阴主龛主像则是太上老君,将二尊神并现,体现出将二者相区分的明显意图,但在造像图像上,阳、阴两面的主尊造型都是脸形方圆,头上不戴北魏时代的笄冠,而是莲花冠;身着交领衫,露出内衣绅带,外着直领对襟褐帔,都以右手握蕉叶形麈尾扇立于右身前。[34]
有明一代,通俗小说大放光彩,这一时期的《封神演义》则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其中出现了三百六十五个神仙魔怪形象,使它成为了后世民间神祗崇拜的新神话依据。而元始天尊作为道教尊崇的主神之一,在《封神演义》中自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出场次数虽少,但确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封神演义》中,作者塑造的诸多仙凡人物,多是直接套用了道教仙话中的仙人形象。其中元始天尊的地位极高,是三教中的教主,为昆仑山玉虚宫掌阐道法宣扬正教圣人。[35]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所以阐教、截教、人道三教共同签压“封神榜”,由元始天尊进行封神。恰逢姜子牙逢合天数,难成仙道,能享将相之福,因此元始天尊遣姜子牙下山助周灭商,代他封神,由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6]
当代洪荒类小说兴起后,基本保留了《封神演义》中三教的设定,即老子创人教;元始天尊创阐教;通天教主创截教。洪荒流小说将三教设定为同门,并加上了三教为盘古转生的身份。小说中,太清太上老君(即老子)、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合称盘古三清,这样的设定完全是洪荒流小说的独创,并在之后的同类小说中延续下来,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在这类小说中,信奉“圣人之下皆为蝼蚁”的说法,圣人是站在洪荒世界顶端的人物。小说的背景通常设定为开天辟地之后的三大量劫,即巫妖大战,封神之战,佛道之争。其中封神之战经常和佛道之争结合在一起。有些洪荒流小说就将截教的覆灭归咎为老子和元始天尊的联手算计,将元始天尊设定为心狠手辣、足智多谋的人物[37]
在《西游记》中也提及到了元始天尊。在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就讲到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邀请,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虽然没有对元始天尊形象作直接的描写,但通过对镇元仙的描写侧面表现了元始天尊地位的崇高。[38]
元始天尊先是成为道教的至高神,后又形成“三清”合祭,在道观的三清殿中,以元始天尊居中,手中虚拈,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左右两侧分别是灵宝天尊赫道德天尊。[8]大致在隋朝成书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诫营始》中的《造像品》,便将元始天尊作为道教重要的神灵突显出来。该经记载,凡厥系心,皆先造像。造像则先造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再造大罗以下太清已上三清无量圣真仙相。该经又称,凡天尊、道君、老君,左右皆有真人、玉童、玉女侍香。《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诫营始》的《置观品》中记载了道教宫观的具体建制,明确说明了“天尊殿”和“天尊堂”应该占据道宫的核心地位。[3]
在“元始”“元始天尊”及“元始天王”的对等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此三者不同的理解,导致了学者们对经典中神灵作用的不同看法。[13]
刘屹在《“元始旧经”与“仙公新经”的先后问题 ———以“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为中心》中通过考证《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认为在“仙公新经”中“天尊”都是低级仙真对高级仙真的敬称。该经有两处“元始天王”传法给“太上大道君”的记载,因此这提到的“元始”是指“元始天王”,它是“仙公系”的主神,并非“元始 天尊”的简称。[39]
王承文在《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考释:兼对刘屹博士系列质疑的答覆》中认为“元始天尊”与“元始天王”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神格。古灵宝经一般将元始天尊简称为“元始”或“天尊”。如《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的第一段称:“天地所以长存不倾者,元始命五老上真”此处的“元始”就是指元始天尊。第二段又称“故元始记《篇》有一十二德”,这里的“元始”应该是指古灵宝经特定的最高神格“元始天尊”。[40]虽然《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中也有两处“元始天王”传法给“太上大道君”的记载,但是在该经的“十方忏谢”仪式中有载:“臣今故烧香,归身、归神、归命上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臣今仰谢上方太上无极无形无名无顶无极至真太上大道高皇大帝、九天元父、元始天王、元始丈人、至极灵宝洞玄太上元灵老君、无极圣众至真诸君、丈人、诸天至极上圣众神、上方无极世界神仙正真。”此处表明了“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即“元始天尊”就是该经的“主神”,而“元始天王”并不是被当作“主神”来塑造的,而且其地位也不是除“元始天尊”之外最重要的神灵。[40]
陈耀庭在《道教神学概论》中认为元始天王和元始天尊在不同的经典中,其同一性并不一致。有些道经中为两位神灵,如齐梁高道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元始天尊在列举的五百余位神灵中,位居第一列的中位,称“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另外有“元始天王”神号,位居第四列左位,称“元始天王(西王母之师)。有些则将二者当作是同一神灵。如出于六朝的《太上三天正法经》说到元始天王称元始天王是大道混沌之时,产生的最初洞玄神灵。署名为葛洪所作的《枕中书》,即《元始上真众仙记》,其中说到元始天王就是盘古氏,就是大道浑沌之时,最先产生的神灵。[41]
“况元始天尊,慈心广布,慧照十方”——《太古经序》[42]
“元始天尊大发慈悲之行,广开方便之门,宣扬妙旨,述作微言,救度苍生,悉除众苦。”——《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43]
“道家之学出于老子,其所谓三清,盖仿释氏三身而为之尔。”“而道家之徒欲仿其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南宋朱熹《朱子语类》[3]
展开
[a]古之《灵宝经》,是指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录》所著录的一批早期灵宝经。古灵宝经始于东晋末年葛巢甫“造构灵宝”,构成了道教“三洞经书”中洞玄部的最初内容。[16]
[b]主要是指《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中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中的《大梵隐语自然天书》;《太上灵宝五符序》中的《皇人太上真一经诸天名》等等,是一种奇异神秘的“秘篆文”。
展开
[1]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1447. (3)
[2]《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 武当神仙大观[M].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0.09: 112. (3)
[3]詹石窗总主编.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2辑 神仙信仰 卷1[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03: 99-. (22)
[4]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1449-1450. (4)
[5]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1446-1447. (4)
[6]黄海德. 试论道教“三清”信仰的宗教内涵及其历史演变[J]. 世界宗教研究, 2004, (2). (8)
[7]詹石窗总主编.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2辑 神仙信仰 卷1[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03: 130-135. (8)
[8]赵运涛. 老子宗教地位的演变与文化影响[J]. 文史知识, 2019 (2)
[9]张兴发编著. 道教神仙信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 2001.08: 55-56. (4)
[10]卿希泰,唐大潮著. 道教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2: 56-57. (4)
[11]卿希泰,唐大潮著. 道教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2: 62. (3)
[12]刘仲宇. 道·气·神 道教核心信仰的基本结构[J]. 中国宗教, 2019
[13]路旻. 晋唐道教天界观研究[D]. 兰州大学, 2018-06-01[2023-10-08]. (5)
[14]刘屹著. 神格与地域 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03: 95-113. (20)
[15]张兴发编著. 道教神仙信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 2001.08: 212-216. (6)
[16]王承文. 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诸论. (3)
[17]张兴发编著. 道教神仙信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 2001.08: 60. (3)
[18]吕宗力,栾保群. 中国民间诸神 上[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8. (3)
[19]王春燕主编. 民乐水陆画[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3.12: 36.
[20]胡知凡著. 形神俱妙 道教造像艺术探索[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06: 73.
[21]林凯龙. 潮汕古俗[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11: 162-163. (2)
[2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湖南省志·宗教志[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09: 221.
[23]卿希泰,唐大潮著. 道教史[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96-399. (4)
[24]延庆观三清殿壁画绘制工作 正式完成[N]. 开封日报, 2017.08.11, 05.
[25]753. 寻访华林寺、三清殿、陈太尉宫:木构古建保护任重道远-新闻中心-中国宁波网.中国宁波网. [2023-10-18].
[26]东南网. 元妙观三清殿:城中客厅 藏着半部莆田史.今日头条. 2019-08-15[2023-10-18].
[27]周志编著. 画圣余韵 元明清寺观壁画[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07: 8.
[28]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 , 田书阳 主编 , 马辉 主编. 泰安历史文化遗迹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1.02: 264.
[29]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265. (3)
[30]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274. (3)
[31]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275. (3)
[32]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293. (3)
[33]胡孚琛. 中华道教大辞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08.: 288. (4)
[34]徐胜男. 像以载道:从“太上老君”到“元始天尊”——早期道教造像主尊身份的演变及宗教内涵[J]. 中国美术研究, 2021 (3)
[35](明)许仲琳编. 封神演义[M]. 成都: 天地出版社, 2019.07: 第九回.
[36](明)许仲琳编. 封神演义[M]. 成都: 天地出版社, 2019.07: 第十五回.
[37]陈梦泽. 《封神演义》与"洪荒流"小说创作[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1-15, 23(4): 65-69. [2023-10-17].
[38]范涛. 《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形象来源及其成因初探[J]. 电影评介, 2010-01-01, (13): 104-105. [2023-10-17]. (2)
[39]刘屹. “元始旧经”与“仙公新经”的先后问题——以“篇章所见”的古灵宝经为中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3): 10-16. (2)
[40]王承文. 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考释:兼对刘屹博士系列质疑的答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第53卷(2): 77-94. (7)
[41]陈耀庭著. 道教神学概论[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6.12: 34-35. (2)
[42]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识典古籍. [2023-10-18].
[43]元始天尊说太古经注.识典古籍. [2023-10-1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24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