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少年时净身入宫做宦官,在同乡宦官李宪手下做事。(公元1100年)宋徽宗登基,48岁的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为皇帝在江南搜刮奇珍异宝时结识了因为主张王安石新法而遭弹劾的蔡京,并帮助蔡京重新回京任职。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主掌政事后力荐童贯担监军征讨西北,收复四州,迁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2][1]崇宁三年(1104),童贯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徽宗亲自书写瘦金《千字文》[b]赐予童贯作为奖励。政和元年(1111),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位列三公,时称童贯为“媪相[a]”。同年童贯被宋徽宗加封为检校太尉(武官的最高职位),出使北方辽国时受辱,童贯说服宋徽宗采纳马植的建议,几经波折,最终与金建立“海上之盟”攻打辽国。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童贯率领精锐部队和河北军15万人,平定方腊,功成任太师,改封为楚国公。[3][1][4]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十七日,宋金联盟虽然打败了辽国,但是童贯不得不从金国人手中赎回燕云,为此宋徽宗下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1][5]宣和八年(1126年),宋钦宗继位,童贯被一贬再贬,监察御史张澄受钦宗命令处死童贯。[1][4]
蔡京
搭档
赵佶
君主
童贯,河南开封人。童贯少年时净身入宫做宦官,在同乡宦官李宪手下做事。童贯幼时念过四年私塾,有文化功底。多次随同李宪奔赴前线,也打下了军事基础,算的上能文能武。童贯曾数次深入西北,对当地形有很深的了解,也使得童贯不同于其他宦官。并且童贯为人大方,遇事不计较小得小失,与后宫妃嫔、宦官、宫女、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童贯在皇宫中摸爬滚打几年后,练就一身奉迎君王的本领,对皇帝的心理有很强的洞察力,每每能够事先透析皇帝的意图,所以颇受皇帝喜爱。[1][4]
(公元1100年)宋徽宗登基,48岁的童贯被宋徽宗封为内廷供奉管,并派遣童贯到杭州设立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童贯因公出差,结识了因为主张王安石新法遭到弹劾被贬于此的蔡京。蔡京努力讨好童贯,并且帮助他从杭州搜刮珍品字画,还拿出自己珍藏的王羲之字画作为童贯的功绩献给宋徽宗。使得宋徽宗对童贯另眼相看,童贯、蔡京两人也因此结下彼此援引的深厚情谊。童贯根据自己对宋徽宗的了解,指导蔡京创作了一批深受宋徽宗喜爱的作品送回宫中。童贯又出手向宫中妃嫔、曾经预言赵佶能够当皇帝的道士、皇帝身边的近臣和另外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馈赠厚礼,为蔡京回京打通了关系。[1][6][4]
童贯极力举荐蔡京回京任职,童贯的心腹十分困惑,不明白童贯为何帮助一个贬居外地的官员。童贯告诉他们:“现任的宰相位高权重,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巴结起来很困难,如果通过我们的力量,帮助蔡京做回宰相那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在蔡京和童贯的努力下,蔡京很快回京任职。并在一年内实现三级跳式的上升。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任命蔡京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也奠定了童贯一步步的高升之旅。[1][6][4]
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主持国政之后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推荐童贯监军西北,意在收复青海甘肃地区的四州之地。[6]宋徽宗整合十万精兵,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童贯担任监军后,随大军进发到湟川。大军在此地祭旗,准备开战。却突然接到皇帝急令止兵的手诏。因皇宫失火,皇帝认为不宜开战。结果童贯反其道而行,告诉手下将士,皇上下旨鼓励他们此次凯旋而归。在随后的战斗中,童贯配合领军将领,连续打了几场胜仗,平息了西北部族的叛乱。,成功收复青海甘肃地区的四州之地。在庆功宴上,将领们兴高采烈地领功受赏时,童贯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诏,适意军中将领们观看。手下将领无不大吃一惊,领军主将想不通童贯为什么要违抗旨意,童贯却认为在士气高涨时贸然止兵,不利于以后再战。主将追问如果战败该当如何,童贯表示这正是当时不给他们看手诏的原因。并表示如若战败由自己一人前去领罪。手下将士听完无不感激敬佩。与此同时,童贯还当众收一位因此战奋不顾身而阵亡的将领遗孤作义子,因为将领的妻子也已经去世,如果他的独子无人收养,只能流落街头。这一番事情下来,那些在生死场上搏杀的将士们十分感动,童贯自此在军中建立威名。[1][5][4]
收复四州之地后,童贯在西北军队中树立了威望。这次战胜,对于宋朝同样极其重要。宋国已经许久没有军事上的光荣与辉煌了,从“澶渊之盟”开始,宋国与辽国结盟之后,东北、北部地区平静下来,西北军事就成了帝国心头长久的痛。范仲淹也曾前去收复四州之地,结果无功而返,因此,童贯成为大宋英雄般的存在,受到大宋臣民的一致认可。童贯也因军功升任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之后,童贯常年出没西北,主持该地区的战事,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相继收复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洮州(今甘肃临洮县)等地。崇宁三年(1104),童贯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徽宗亲自书写瘦金《千字文》[b]赐予童贯作为奖励。[2][1][5]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蔡京与童贯之间开始出现间隙。因为童贯地位上升以后,在选拔西北地区将校官吏时,没有经过正规流程,而是直接从皇帝那里领旨任命。这让蔡京很是不满,认为童贯触犯了自己作为宰相的权威,所以蔡京决定对童贯进行打压警告。在宋徽宗要册封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时,蔡京便反驳道童贯是以一个宦官身份受封节度使已经不合规制了,再加封相位更是前所未有。蔡京使用宰相职权拒绝了任命,宋徽宗也就不了了之,童贯知道之后大为恼火。[1][6][4]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童贯发动身边力量,一是在妃嫔和皇帝身边,将蔡京干的坏事反复提起;二是在朝中寻找与蔡京存在矛盾的官员,联合中丞和殿中侍御史出面弹劾蔡京;三是请皇帝最为信任的道士密奏皇帝,说太阳中出现黑子,需要要罢黜大臣才能消灾解难。徽宗非常慌张,蔡京屡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于是,蔡京被迫上奏请求退位,皇帝立即同意他以太师致仕,贬为太一宫使,并将其贬居杭州。[1][6][4]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宋徽宗封为检校太尉(当时武官的最高职位),任命端明殿学士郑允中为正使,太尉童贯为副使,出使辽国。契丹人没想到宋朝竟派太监来使,便敷衍招待童贯,童贯被伤了自尊开始记恨辽国。可是当时辽实力强大,童贯只能默默忍受。之后辽国一个叫马植的汉人给童贯献计,童贯欣然接受,并说服宋徽宗联合出兵,宋金达成“海上之盟”。宋徽宗命童贯以太尉的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后童贯奉旨领枢密院事,另外统领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为太傅、泾国公。成为北宋仅次于皇帝的军事长官,开创了宦官主持枢密院的先河,称童贯为“媪相[a]”[1][5]
宋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作为宋朝使节出访辽国,结识一个叫马植的人。马植向童贯献计,让大宋联合对辽国不满的女真人,共同抗辽。[1]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人成立金国,童贯向宋徽宗推荐马植并献上联金之策,马植的建议被宋朝采纳,于是宋朝以买马为名,暗中派遣使者与女真人联合。重和元年(1116年),金太祖起兵反辽,建立金国。金国武力强悍,辽军战败。政和七年(1117年)到政和九年(1119年)宋金使者意外不断,未达成联盟。直到政和十年(1120年)三月,宋金“海上之盟”才得以成立。此时,童贯作为联金灭辽的关键人物,受命担任征伐主帅,整装军队,准备出发北上。[7]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高举“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革命旗帜,率众在睦州青溪县起义。[8]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几天之内,就聚集了十万人,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全国大为震动。宋徽宗任命童贯、谭稹为江浙宣抚使,调兵十五万前去平叛,宣和三年(1121)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六万人攻打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童贯率军合兵一处攻打义军,杀义军九千人,占领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镇江(今江苏)等长江沿岸军事重镇,义军退守杭州。同年二月,童贯率领部队水陆并进抵达清河堰,方腊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1]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王惟忠、辛兴忠相继率兵赶来,收复所有被义军占领的城池。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涧中被俘,押送回京后斩首,起义军七万人被杀。方腊的余部在浙东、浙南坚持战斗,童贯率军追击,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方腊余部被全部剿灭。童贯因为立下战功迁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同年金国再次派遣使者前来约定夹攻时间。这一次,徽宗皇帝立即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蔡攸为副使,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上伐辽。金太祖同时发兵攻辽,金军势如破竹,攻克中京,辽国皇帝天祚帝仓皇逃往西京。[9][10][5][11]
童贯请求金兵代取燕京,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十七日,童贯通过赎买的方式,从金国人手里买回了幽云十六州。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又以遵宋神宗能收复全燕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下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1][11]
宣和七年(1125),童贯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成为全国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军事首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宦官王爷。童贯得到了皇帝无与伦比的宠爱,连蔡京也颇为嫉妒。[1][4]
同年十月,金国挥兵南下,事发突然,宋朝对战争到来毫无防备,开战之后,太原以北的朔、武、代、忻四州迅速被金西路军攻陷。童贯派马扩、辛兴宗前去谈判,金人以宋朝接纳张觉为由,要求马上割两河之地向金人谢罪。童贯无以应对,谋划逃走。太原太守张孝纯劝说童贯迎敌。童贯表示自己不是将帅,留下无用,遂从太原逃回京城,宋朝城池接连告破。宣和八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下诏亲征,童贯被任命留在东京守卫首都。太上皇宋徽宗以赴亳州(今属安徽)太清宫烧香为名半夜逃出开封,童贯不仅拒绝了宋钦宗任命他为东京留守以抗金的命令,而且正当开封急需援军以抗金之际,他率数万精锐亲军追随宋徽宗南逃。正月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等“六贼”;二月,童贯被降为左卫上将军,到池州(今安徽贵池)任职;四月,又贬为节度副使,改移广南英州(今广东英德)任职;七月,再贬至海南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西北);八月,童贯在被贬南雄州(今广东南雄)途中被监察御史张澄斩杀。[1][4]
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整合十万精兵,王厚为统帅,童贯为监军,平息了西北部族的叛乱。自此童贯迁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历时两任。不久,童贯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连续升官至武康军节度使。后又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洮州,被加封为检校司空。从此童贯在西北军军中树立了威望,因西北军是整个宋朝的精锐和主力,所以相当于在整个宋朝军队中建立了威信,后来有些军队非童贯指挥不动。[12][2][1][5]
宋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作为宋朝使节出访辽国,结识了一个叫马植的人。马植表示自己身为汉人,祖居燕山,不甘契丹人占据燕山。于是向童贯献计,让大宋联合对辽国不满的女真人,共同抗辽。[1]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人成立金国,童贯向宋徽宗推荐马植并献上联金之策,马植的建议被宋朝采纳,于是宋朝以买马为名,暗中派遣使者与女真人联合。政和七年(1117年)到政和九年(1119年)宋金使者意外不断,未达成联盟。[10]直到宋政和十年(1120年)三月,宋金“海上之盟”才得以成立。盟约签订后,阿骨打率领金军很快攻下了辽中京,同时派粘罕出兵占领了西京大同。宋朝因内部叛乱没有出兵攻辽,待平叛之后,童贯才率大军挥师北上,攻打燕京,却连连溃败,最后由阿骨打率领金军攻破燕京城。[1]
虽然结果是宋金大破辽,但是大宋不得不与金国达成如下协议:金同意将太行山以东燕、蓟、檀、景、顺、涿、易七州交还于宋;宋每年向金纳岁币(进贡)银绢各20万两匹,另输代税钱100万缗;平滦营不是五代时契丹的受贿之地,不在归还之列。西京暂不还,另议;宋同意金带走燕地人口。[1][7]
1119年3月,童贯率秦、晋的精锐部队深入河、陇,派少数兵马驻守萧关古骨龙,大军直指西夏。准备派遣刘法进攻朔方,刘法认为不行,童贯下达军事行动命令,刘法不得已出塞,遇敌伏击而死。童贯隐瞒失败,向朝廷报捷,童贯趁机通过辽人向西夏讲和。[13]
1120年,方腊发动暴动,童贯率领精锐部队和河北军15万人,开赴江南,同时为了平息民愤,朝廷撤销了在杭州的应奉局,同时下令暂停花石纲。同时,童贯率领大军水陆并进,前去剿灭起义军。方腊自起义以来,没见过这么多朝廷大军,惊慌失措之下战败,在杭州烧杀抢掠一番后退离出杭州。在方腊败退的过程中,部下多半被斩杀,被占领的城池很快就被童贯收复。在此过程中,方腊最后率领妻儿等五十二人躲了起来,在十几万部下都被朝廷军队斩杀之后,询问当地百姓后得知方腊在梓桐峒的石涧中,找到了方腊,最终将方腊全家老小捕获。[5][3]
宣和五年(1123年),徽宗派童贯、种师道等人去收复燕云,但金太祖背弃前约,不同意将失地还给宋朝。童贯强令种师道出战,宋军最后战败。童贯将战败的责任推给种师道。种师道因此被贬为右卫将军,被迫离开了西军。后来几经交涉,金国最终才答应将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京及其附近六州之地归还宋朝,条件是宋朝除每年把给辽的钱如数转给金国以外,还要每年加100万贯的赔款。童贯代表期廷前去接收燕京地区。金兵撤退时,将燕京一带的人口、金帛、财富一并掠走,留下几座空城送给了宋朝。[14][12]
脱脱和阿鲁图在《宋史·童贯传》中评价,童贯会讨好、懂揣摩 、善逢迎。[1]童贯祸国殃民,流毒四海,即使把他碎尸万段,剁成肉酱,也补偿不了他的罪责。[1] [15]
《宋史》中记载陈东说到,王黼和童贯与辽、金勾结,开始形成了边界上的冲突。应该杀掉童贯,把他的头在四处示众,以此来平息民愤。[16][1]
《宋史·童贯传》中记载:童贯生性巧媚,对皇帝的心理有很强的洞察力,每每能够事先透析皇帝的意图,所以颇受皇帝喜爱。[1]
王夫之在《宋论》中记载,靖康之祸从童贯开始。金人狡猾不可信任,而童贯没有灭辽的能力却联合金人灭辽,把国家交给扩张中的女真,导致宋朝灭亡。[4]
现代学者张云筝评价童贯,童贯对外思想深刻影响了北宋末年的对外决策,因此童贯不仅是徽宗时期对外决策 的执行者,更是对外政策的思想者。童贯有着强烈的开疆拓土的思想:他“联金灭辽”的思想、 和平统一燕云、输财赎地等思想都变成了现实的对外政策,并且由他本人具体执行。童贯的 这些对外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打破了北宋与辽多年的总体外交平衡格局,加速了金进攻北 宋的进程,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17]
现代学者晏建怀发表文章说到,在历代太监中,童贯堪称开创“历史之最”最多的人。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还是生前死后承受骂名最多的太监。[18]
在《水浒传》中童贯与高俅、蔡京、杨戬并称“北宋四贼”,将此四人塑造成为败坏朝纲、祸国殃民的大奸臣。童贯担任枢密使,掌控朝廷军事大权,统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却中了十面埋伏,被杀得只身逃回了汴京。[19]
年份 | 电视剧 | 扮演者 |
1998年 | 水浒传 | 雷恪生[20] |
1998年 | 清明上河图 | 张庆才[21] |
2004年 | 江山美人 | 徐光明[22] |
2008年 | 少年四大名捕 | 陈荣峻[23] |
展开
[a][ǎo xiāng]媪相:宋代时期,对作恶多端的太监的简称。
[b]是宋徽宗在1104年所作,其所用的纸张为宫廷专供,呈淡黄色。书法的落款为“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这套“千字文”是宋徽宗赐给北宋权宦童贯的。
展开
[1]脱脱、阿鲁图. 《宋史·童贯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06-01: 卷468第13658页.
[2]韩晗. 宋徽宗赵佶的画家眼光与“瘦金书”[J]. 美术大观, 2014-01-01, (2): 41. [2023-06-22].
[3](日)佐伯富编著. 《宋之新文化》[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176-177.
[4]王夫之. 《宋论》. .: 卷八 徽宗. [2023-09-12].
[5]脱脱、阿鲁图. 《宋史》. .: 卷227-229. [2023-09-12].
[6]杨仲良. 《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 .: 卷131《蔡京事迹》.
[7]赵永春 . 《宋金“海上之盟”评议》[J]. 上饶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1(4): 9.
[8]文史哲. 关于方腊起义[J]. 浙江浮安县革委报道组, 1974-05-01 , 1(3): 55.
[9]储修玙, 郭田甜. 宋金"海上之盟"与宋蒙联合灭金之比较[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01, 8(2): 130-133. [2023-06-23].
[10]姜锡东, 李金闯. 宋金"海上之盟"新论[J]. 湖北社会科学, 2021-06-10, (6): 111-120. [2023-06-23].
[11]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 .: 卷53《复燕云》.
[12]丁牧. 《宋徽宗之谜》. .: 51.
[13]毕沅. 《续资治通鉴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卷九十三.
[14]游彪著. 《赵宋 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M]. 天地出版社, 2020: 136-138.
[15]史宗义. 流毒四海的大奸臣童贯[J]. 文史天地, 2010, (12): 55-60.
[16]脱脱. 《宋史》. .: 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17]张云筝. 童贯——北宋末年对外政策的思想者与执行者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1 年 10 月, 25(5): 1.
[18]晏建怀. 童贯的“千古骂名”[J]. 同舟共进, 2014, (6).
[19]施耐庵. 《水浒传》. .: 第七十七回.
[20]水浒传 (1998).豆瓣电影. [2023-06-23].
[21]清明上河图 (1998).豆瓣电影. [2023-06-23].
[22]江山美人 (2004).豆瓣电影. [2023-06-23].
[23]少年四大名捕 (2008).豆瓣电影. [2023-06-23].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22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