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生于圆明园湛静斋(后更名基福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秘密立为皇储,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病逝,奕詝继位。[2]即位后,奕詝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重用汉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火烧圆明园,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2]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5]次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31岁。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mó mào)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之定陵。[1][2]
奕詝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力的皇帝。学者高文文认为,他是勇于改革的君主,即位后采取果断姿态应对政治危机。为挽救局面,任能臣,努力重朝纲领。[6]学者徐彻认为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位忧患皇帝和风流天子。[7]他一生耽于逸乐,庸碌无为,面临内忧外患,依然纵情声色,不问朝政。[8]清王朝从太平天国的威胁和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中振作起来后,已经筋疲力尽。而咸丰帝也在热河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便结束了对清王朝的统治。[9]
慈禧
妻子
慈安太后
妻子
孝德显皇后
妻子
爱新觉罗·旻宁
父亲
孝全成皇后
母亲
孝静成皇后
养母
爱新觉罗·载淳
儿子
悯郡王
儿子
荣安固伦公主
女儿
爱新觉罗·载湉
养子
爱新觉罗·奕纬
哥哥
爱新觉罗·奕继
哥哥
左划查看更多
道光十一年(1831年),奕詝生于圆明园湛静斋(后更名基福堂),生父是清宣宗道光帝,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
奕詝幼年生活优越,但在他10岁不到的时候,生母孝全成皇后便病死,之后奕詝就由奕訢的生母静贵妃抚养。静贵妃对奕詝处处关心照顾,奕詝和他年岁相仿,小时候共同读书习武,亲密无间。[10]
道光十六年(1836年),奕詝年仅六岁便按照清朝制度去皇宫中的上书房读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一道谕旨是这么规定的:“诸皇子六岁以上即上书房读书,皇孙、皇曾孙亦然。”[11]
当时皇子在上书房读书,有很多规矩需要遵守,休息的时间和功课完成度也有相关规定,如有违反还会受到惩罚[a]。奕詝在上书房拜杜受田为师,完成了早年的学习。[11]
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生母为静妃博尔济锦氏(孝静成皇后)。[12]
道光帝的儿子中,奕詝最大,虽然他有四个弟弟,但是五弟被过继,其他两个弟弟年纪又较小,和他一同竞争皇位的对手只有奕訢。而奕詝、奕訢都有各自的优势[b],且奕訢的胜算更大[c]。[12]
但是道光帝认为当皇帝不仅要仁爱、仁孝,更要和自己的性格秉性差不多,而奕詝受老师杜受田的指导,多次在道光帝面前立下忠厚孝悌的形象,终于被道光帝认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皇储。[12]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十六日,道光帝写下了一道立储诏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12]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三日,道光帝病笃,写下一道硃谕:“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十四日,道光帝又召见十位重臣入宫,公示了道光二十六年写的立储诏书和前日写的硃谕后,又将自己平日所用的朝冠、朝珠亲自为奕詝戴上,以此证明立储诏书的合法性。至此,奕詝的皇位已经确定。[12]
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詝即位后尚不满19岁,毫无政治经验。但自清入关二百年,封建王朝统治已经规范化、格式化,只要按章办事即可,且清朝强调恪守“祖制”。[13]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特旨通行晓谕:“凡九卿科道,于用人行政一切机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以副朕集思广益之意。”他下令各省督抚查看下属,如有才德兼优、诚心任事者“酌保数员,候朕简用历任”。又下令在京部院大臣保奏品学纯正、才德出众之员,并允许向例不得奏事的各省布政、按察两使,“各抒所见”,密封交本省督抚代呈。至此,各地人才得到任用。[13]
肃党是以肃顺为核心,包括亲王载坦,郑亲王端华,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等人在内的官僚集团,时人称之为“肃党”。[14]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同父异母的弟弟,在道光朝并无显赫地位与官职。因其刚毅果敢、强闻博记,在载坦、端华等人的援引下,很快得到咸丰帝信任与重用。自咸丰四年(1854年)以后,肃顺先后调任御前侍卫、工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等职,一路迁升,从无革职。随着肃顺权势的膨胀,在他周围连渐聚集了一批官员,到咸丰十年(1860)左右,基本形成了“肃党”。[14]
肃顺进入最高统治决策集面以后,在咸丰帝的支持下,针对清政府存在的诸多弊病、弊端,进行了一些较为重大的整顿改革。[14]
清王朝一直倚重满族官员,但咸丰帝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八旗军惨败,清廷正面临统治危机。[15]
肃顺秉持知人善用的原则,主张重用汉臣,向咸丰帝极荐曾国藩、胡林翼等汉族官僚。咸丰帝接受了肃顺的建议,任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在1861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成为清朝的中兴名臣。[15]
咸丰帝在肃顺等人的赞辅之下,决定对败坏的吏治进行改革。在未经军机处拟旨的情况下,写了一道上谕批判穆彰阿、耆英两位前朝重臣。最终,咸丰在肃顺等人的辅助下将穆彰阿革职,永不叙用;耆英降为五品顶戴以六部员外郎回家候补,至此咸丰帝一举改变了道光年间“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秘诀。[15]
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两年时间,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南京等南方重镇。[16]
咸丰三年(1853年)初,咸丰下了《罪己诏》,下令礼部及各地大吏将《罪己诏》习刻誉黄,宣示中外。[13]
自太平天国起义至南京失守,咸丰帝已先后从18行省调集外省兵丁84700余名,连同本省征集兵丁近10万人,拨放军费银达2510万两,精心策划一系列方略部署全部失败。[13]
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开始了北伐和西征。[13]
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先后攻克滁州、临淮关、亳州,五月,进至河南,渡黄河,九月,占深州,迫近北京。咸丰帝多次任命钦差大臣对付北伐军,同时,北京城戒严,派其弟奕訢成立京师巡防处,以防万一。北伐军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才南撤至隶阜城。[13]
太平军西征军由南京出发,再占安庆,围攻南昌,分占赣、皖各属。九月进入湖北,据汉阳、汉口。十二月攻占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负伤投水死。次年四月,西征军兵锋再进湖南,六月,再占武昌。对于西征一路,咸丰帝未派统帅临阵,只是酌调兵协助当地官员防堵,并命向荣、琦善两军营派兵支援。这一严重失误,致使太平军顺利地建立起皖赣根据地,开始了长期的斗争。[13]
太平军兴,咸丰多方筹措,开捐输,清家底,挪闲款,迫令各省交钱。他甚至还下令将内府所藏的乾隆年间御制的三口大金钟熔化,取金以充军需。[13]
至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咸丰帝共拨军费银将近三千万两,而户部库存正项待支银仅二十二万两,连京城官兵的俸饷也没有了。为了解救财政危机,咸丰帝批准通行官票,后又批准印制钱票,又以纸代银、钱。[13]
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因铸大钱的铜料不足,还批准了铸造当一、当五、当十的铁大钱,甚至批准铸造铅钱。此类票、钱,引起金融市场的极大混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13]
自咸丰三年(1853年)下半年起,各军统兵大员再也收不到中央财政拨发下来的银、钱。他们只能一方面裁减兵勇,以节其费;一方面自筹款项。负责琦善军营粮饷的帮办江北军务刑部侍郎雷以诚,根据幕客钱江的建议,在扬州创办厘金[d],以济军需。[13]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雷以诚扩大厘金范围,向里下河各州县征抽,同时上奏以闻。咸丰帝据此命令江苏省筹办厘金。是年底,咸丰帝又根据户部的建议,下令用兵各省推行,尔后遍于全国。厘金制度的实行,为清政府筹措了大量的军费。[13]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两国再次对清廷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16]
咸丰十年(1860年)春,英法两时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咸丰帝和战不定,痛失歼敌的良机,当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咸丰帝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之战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史称“庚申虏变”。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亡热河,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16]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次日圆明园遭到抢劫之后被焚毁殆尽。
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顺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16]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自天津一直打到了北京东面通州的张家湾、河西务一带,直逼北京。咸丰帝一面派怡亲工载坦、军机大臣穆荫赶赴通州与英法议和,一面准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14]
当时众多朝臣坚决反对咸丰帝北逃,一是担心有人会乘机觊觎皇位,导致皇权旁落,二是认为皇帝的责任在于保存江山杜稷、保卫祖宗陵寝,不能做致祖宗宗庙于不顾的逃跑皇帝。[14]
咸丰帝和另外一些大臣们认为,唐玄宗和唐德宗,在“安史之乱”和“泾源兵变”之时,都曾弃离京城长安出走,但后来都镇压了叛乱,再度中兴。暂时北走热河,并不一定如有些人所说的那么可怕。[14]
但是,也有些胆大的朝臣向咸丰帝指出的是“死路一条”。潘祖荫的奏折内即有“国君死社稷,上欲何往”一语,意思是说,一旦北京失守,皇上应以死而殉江山、社稷与宗庙。[14]
咸丰帝不愿以身殉国,下定决心带领一部分王公大臣北逃,一时间北京城内人心惶惶,流言四起。[14]
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一日,咸丰传谕准备13日回銮,临行前因病改期。其后,时病时愈,一直未能启驾。六月中旬,咸丰病情加重,但清歌妙舞,照常供应。八月初,病稍愈。八月二十日,咸丰病增,而花唱照旧。二十一日晚膳后,咸丰忽然晕厥不起。次日,咸丰帝因久患虚痨死于热河行宫中。死前咸丰口述遗诏,载坦代笔:一、恭亲王奕訢为议和大臣;二、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赐给皇后、懿贵妃印章各一枚,名曰“御赏”“同道堂”,所有圣旨须盖这两枚印章才能有效;三、着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等八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17][18]
奕詝去世后,庙号为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下葬于清定陵。[1]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两宫太后辅佐载淳,总摄朝政,史称“辛酉政变”。[19]
咸丰帝在位期间,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内忧外患,遍地硝烟,局势动荡不安。咸丰身负社稷之责却无力回天,最终成为了一位苦命皇帝。在临终前,咸丰没能平衡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之后慈禧“垂帘听政”局面的出现,更是与咸丰有关,它影响了中国近50年的历史进程。[20]
学者冯尔康提出,对于咸丰帝的为人,《清史稿》的评论是很中肯,谓之“任贤擢才,洞观肆应;赋民首杜烦苛,治军慎持驭索;辅弼充位,悉出庙算”[1]。似是睿智善断之君。从召见中看,咸丰帝是位遇事感觉新鲜,很有好奇心,乐于了解下情,希望获取治理经验的皇帝。他好问,下指令并不多。他20岁(实岁18)登基,应当具有有为年轻人的好学精神。[21]
刘体仁在《异辞录》中提到:“文宗勤于政事,万几之暇,颇耽逸乐,王心弗善焉。文宗用人,惟贤是尚,不分满汉。”意思是咸丰勤于政事,日理万机,闲暇之余就会沉溺娱乐,作为帝王心地善良。且咸丰唯才是用,不分满汉民族。[22]
著名历史学者茅海建认为,咸丰帝知道自己不是绝顶聪明,但绝不会承认自己不够当皇帝的资格,他知道了太多当皇帝的规范、原则、机谋、策略和秘诀,知道了太多的成功和失败的治国经验。他认为只要按照恩师杜受田的教诲,只要按照千年不变的政治教科书所阐释的经义,只要按照已创造出的“康乾盛世”的祖制,必然会创造出一片辉煌。他非常注重克己,尽量使自己的一切行为符合“帝德”。即使是对他个人的私行的批评,也最终采取宽容的态度,这在历代帝王亦属罕见。[23]
学者高文文在《清朝十二铁帽子王》中评价道,咸丰帝是一位积极勇于改革的君主。他继位后,勤勉处理政务,积极进行朝政改革,以挽救政治危机。他重用了汉族官员曾国藩等,还提拔肃顺等有能力之人,力图拯救政治危机,恢复朝纲。[6]
从咸丰帝的一生去看,他在处事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意气用事。一是胸无韬略。对于一个国君来说,有这样两个特点是大忌,会给国家带来大祸。[24]
刘瑞方在《中国皇帝史》一书中是这样评价咸丰的:勇于对内和怯于对外的咸丰帝。因为对于太平天国所反映出的反封建思想和中国面临的压迫剥削,咸丰帝毫无所知,他只知道凡是起义造反的,就要坚决镇压;而对于外国侵略者,咸丰帝事先既无起码的应急准备,事后也没有对付的章法,他只是颁发诏书要求控制外夷,非内可比,必须操纵得宜。[25]
著名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认为“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十一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26]
而对于奕詝的品行,王开玺提出,奕詝性情稳重内敛,给人以忠厚仁德、谦恭温良、诚朴宽谨之感,实则遇事优柔寡断,少有魄力。“受川朝夕教诲,必以正道”,即是说奕詝在师傅杜受田的教导之下,学习的仍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诗文习作之类。这些所谓的“正道”,内容陈旧,不但根本无法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就连错综复杂的国内问题也儿无招架之功。[27]
同时学者冯尔康还提出咸丰帝记忆力可能不好,或者不善于记忆,他同张集馨在六年(1856)的谈话,到九年(1859)再见时,问了许多重复的事。如张集馨是怎样队马受伤的,他在仪征老家的人有无在太平军进城时伤亡,张集馨在向荣江南大营是否管粮台,写奏折,张在北京有无住房。皇帝日理万机,那些琐事不会记得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咸丰帝丧失的记忆太多了,不便承认他是聪睿之人。说他洞察力很强,根据并不充足。[21]
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1820年),清仁宗,高宗乾隆第十五子,年号嘉庆。1796-1820年在位。
统治期间,政治上腐败,贪污贿赂风行;土地高度集中,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为维护其统治,在嘉庆八年,十八年先后镇压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嘉庆十八年又重申严禁贩运鸦片烟律,规定官民食者并罪。1820年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庙号仁宗。[28]
爱新觉罗·旻(mín)宁(1782--1850年),清宣宗,仁宗次子,年号道光。1820-1850年在位。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战败,在英国的胁迫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与美、法等国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自此,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28]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niǔ hù lù)氏(1808年-1840年),是二等侍卫、一等男颐龄之女。[29][30]
咸丰帝生前死后共有三位皇后。[31]
萨克达氏(?-1849年),隶属满洲镶黄旗,其父太仆寺少卿富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与还是皇子的咸丰帝举行婚礼。婚后仅一年多去世。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即位后追封萨克达氏为“孝德皇后”。[31]
慈安(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累赠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31]
慈安入宫后深受咸丰宠爱,仅四个月便从嫔妃升为皇后。咸丰帝死后,慈安联合慈禧掌握了朝廷大权,垂帘听政,被世人称为“东太后”。[31]
慈禧(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带印脱逃革职安徽徽宁池太广道、赠三等承恩公惠征之女。[31]
慈禧的全部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嗣皇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复训政,世人称之为“戊戍政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十一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立溥仪为嗣皇帝;第二天,慈禧病死。[31]
姓氏 | 封号 | 子女 |
他他拉氏(1837年-1890年) | 庄静皇贵妃(丽妃) | 一女 |
佟佳氏(1844年-1911年) | 端恪皇贵妃 | \ |
徐佳氏(1838年-1893年) | 玟贵妃 | 一子 |
索绰罗氏(1835年-1894年) | 婉贵妃 | \ |
叶赫那拉氏(1841年-1897年) | 璷妃 | \ |
察哈喇氏(?-1877年) | 禧妃 | \ |
王氏(1840年-1907年) | 吉妃 | \ |
张氏(1840年-1889年) | 庆妃 | \ |
武佳氏(?-1865年) | 云嫔 | \ |
伊尔根觉罗氏(?-1873年) | 容嫔 | \ |
那拉氏(1840年-1875年) | 瓙嫔 | \ |
那拉氏(?-1865年) | 玉嫔 | \ |
排行顺序 | 名字 | 生母 | 最后封号 | 子女 | 葬地 | 备注 |
皇长子 | 载淳(1856年-1875年) | 孝钦显皇后 | 同治帝 | 继子1 | 河北遵化清东陵惠陵 | 咸丰帝长子。庙号穆宗。年号同治。满族。1861--1875年在位。1861年8月即位时年仅六岁,由顾命八人臣辅佐。11月,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诉发动宫廷政变,改年号为同治,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实由生母慈禧掌权。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回民、苗民等起义,推行洋务“新政”1873年2月亲政,仍由慈禧掌权。后病死[34] |
皇二子 | \ | 玟贵妃 | 悯郡王 | \ | \ | 出生不久便夭折[35] |
入嗣皇子 | 载湉 | 醇亲王嫡福晋,即孝钦显皇后的亲妹 | 光绪帝 | 继子1 | 河北易县清西陵崇陵 | 庙号德宗。年号光绪。满族。1875-1908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后仍由太后“训政”。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实施新政,引起守旧派的反对。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后,被幽禁于瀛台。1908年11月14日先慈禧一日死去[36] |
皇女 | 荣安固伦公主 | 庄静皇妃 | 荣安固伦公主 | \ | \ | 下嫁给符珍[35] |
养女 | 荣寿固伦公主 | 恭亲王嫡福晋瓜尔佳氏 | 荣寿固伦公主 | \ | 北京安定门外立水桥东雷桥村南侧 | 下嫁给志端[35] |
据说咸丰帝幼年曾在南苑狩猎,不小心摔下马,从此落下残疾,行动不便。为了守住这个秘密,咸丰帝即位后下旨:每次退朝后,百官先走,皇帝后走。有一次咸丰帝因生气提前离场,跛脚的秘密才被大臣们发现。[37]
慈禧27岁掌握了朝中大权,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把持大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一切,始于她深受咸丰帝的宠爱。[38]
慈禧是叶赫那拉氏,从小聪颖过人,胸怀大志。咸丰二年(1852年)因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怀上了身孕,一直无子的咸丰便晋封她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为咸丰帝生下第一位皇子,取名载淳。这便是咸丰唯一的皇子。由于满足了咸丰皇帝盼子心愿,母以子贵,咸丰把懿嫔封为懿妃,等到皇子周岁时,再封为懿贵妃。[38]
皇家后宫子嗣,嫡庶区别非常大,不可越池一步。历史上皇后夺取庶出的儿子为己有,亲生母亲被废黜甚至被杀的事并不少见。但是慈禧却很幸运,皇后钮祜禄氏善良本分,并不争风吃醋,加上慈禧曲意逢迎,博得了皇后的好感,皇后甚至还在皇帝面前为她说好话。[38]
咸丰继位后,由于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交瘁,他逐渐变得懒惰。而慈禧通晓汉文,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慈禧代笔批阅奏章,慈禧便有机会接触政治了。[38]
太平军兴,英法联军之役起,时政艰难。咸丰帝绞尽心力以求治,而天下局势却越来越坏。他束手无策,中夜彷徨,不能自己,于是转向醇酒妇人来排遣愁闷。还传说圆明园中有“五春之宠”,所谓天地一家春者,为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以汉族美女居住之。[13]
这些传说虽未必可靠,但说明咸丰帝的淫秽生活在民间已有流传。野史中甚至还记载圆明园中备有春药,有人误食而大受其窘。除女色外,咸丰帝还迷醉于听戏、绘画。据说他尤善画马,观者称誉:“神采飞舞,雄骏中含有肃穆之气,非唐宋专家所能比拟。”[13]
咸丰帝亲政之初,仍还记得皇父崇俭去奢的圣训:“大凡人君之治一国也,必先以节用爱人为贵。”创业不易,守业维艰,要保住祖宗的江山,就要知稼穑之艰,“永守淳朴家风”。一日,上书房的门轴坏了,左右请易门,咸丰帝不许,命修之。照例下工部,招商承办。没想到修好后,报销竟高达五千两,咸丰帝闻之大怒,传旨向有司罪。结果有司以五十两之误上奏,私下另罚厂商,平息此事。[39]
又有一次,咸丰帝刚穿上身的杭纱套裤不小心烧了一个窟隆,约蚕豆瓣大小。近侍请弃置不用,咸丰帝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宜酌量补缀之。”咸丰帝便交给近侍去办理。到第二年,尚衣又将此裤进御。一问,始知补此区区一个窟窿,竟报销银数百两有奇。咸丰帝抚裤慨然叹曰:“为人君者,俭犹不可,而况奢乎!”从此不敢再以此类小事谕近臣,恐益增烦费也。[39]
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再加上他平时喜爱酒色,但他的六弟奕訢却聪慧能干,人们对他的继位合法性产生了很大的怀疑。[38]
据传,道光帝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便在众皇子中寻找继承人,除了奕訢与后来的咸丰帝奕詝外,其他的皇子年龄都还很小。奕訢文武双全,善于射箭,而奕詝好酒色,在道光帝心里自然有了倾斜。道光帝为了让奕訢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让人心服口服,于是组织了一场皇储的公开选拔。[38]
道光帝带领皇子们到猎场射猎,奕訢带回来很多猎物,但是奕詝却一无所获,他跪在道光帝面前痛哭不已,道光帝便问他原因。奕詝说:“儿臣不敢射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它们都是生命,恳请父皇放过它们。”道光帝不禁对奕詝另眼相看。[38]
随着道光帝病情加重,立储之事已不能再拖。深思熟虑后,道光帝命二人就治国之道分别发表见解,做最后定夺。[38]
奕訢的老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很有信心,告诉他:“皇上若询问治国之道,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城府很深,他认为奕詝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而此时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权衡利弊后,对奕詝言道:“阿哥才智见识比不上六爷,要想获胜,唯有一策,适时皇上若自言病重,将不久于世时,阿哥唯伏地流涕,以示子臣仁孝之心,大事可成。”[38]
二人在对答中奕訢为先发制人,就国家治政之道高谈阔论,条理明晰,见解不凡,道光帝很是赞赏。但奕訢一字未提父亲的病情,似有漠不关心之嫌。轮到奕詝对答的时候,他避重就轻,表现出对道光病情的关心,动情之处乃至涕泪交流,道光帝很感动,最终选定了貌似仁厚的奕亡继承皇位。[38]
此外,关于咸丰继位,野史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奕亡的母亲死得比较早,《清官词》中记载皇后是暴死,可能道光帝觉得有对不住奕亡母亲的地方,所以想要立奕詝。另一种是初定奕訢后定奕詝说,就在道光帝秘密立储的时候,奕訢的“訢”字最后一笔是一长竖,奕詝那个“詝”字,最后一笔是一短竖一勾,传说在写字的时候,太监远远窥到底下那笔很长,就传出去要立奕訢为帝道光帝听说后很不快,于是改立奕詝。[38]
上面这些都是野史,真正有据可查的是:道光帝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道光帝病危,急召10多位大臣于御榻前,密议传位大事。遂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下鐍匣,当众开启,内藏传位诏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同时宣读皇帝朱谕:“皇四子奕詝着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38]
值得一提的是鐍匣中除了传位诏书外,还有另一道谕旨,上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一纸两谕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道光帝心里还是非常矛盾的。[38]
清定陵是咸丰帝的陵寝,位于河北遵化平安峪,是清东陵帝陵之一,也是清东陵中最西端的一座陵。定陵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工程浩大,所用物料工价银两达333万多两。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十月梓宫运回北京,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初九日,移至清东陵西峰口外隆福寺暂安,等待清定陵竣工,于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十二日葬入地宫。定陵地宫中同时葬有咸丰帝即位前死的福晋,后追封孝德显皇后的萨克达氏。[40]
避暑山庄是咸丰帝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避难及病逝之地。[5]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市区北部、建造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该山庄分为四个区——宫殿区、湖治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共占地564公顷,相当于八个紫禁城的大小,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的营建,表面上是出于避暑、习武的需要,但更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蒙、藏地区的上层,从而实施康熙帝的怀柔政策。[41]
类型 | 年份 | 名称 | 演员 |
电影 | 1940 | 慈禧西太后 | 邝山笑[42] |
1983 | 火烧圆明园 | 梁家辉[43] | |
1983 | 垂帘听政 | 梁家辉[44] | |
电视剧 | 1983 | 少女慈禧 | 黄浩义[45] |
1988 | 太平天国 | 彭文坚[46] | |
2000 | 尚方宝剑 | 陈道明[47] | |
2005 | 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 | 沈晓海[48] | |
2006 | 大清后宫 | 张迪[49] | |
2008 | 天地民心 | 林申[50] | |
2013 | 红墙绿瓦 | 韩栋(青年)、蒋恺[51] | |
2019 | 瀛寰之志 | 王增奇[52] | |
讲座 | 2009 | 百家讲坛:苦命皇帝咸丰 | 喻大华[53] |
展开
[a]由于皇子是不能受处罚的,所以他们受到的处罚由陪读者代为承受。[11]
[b]奕詝在皇子中居长,奕訢的才智高于奕詝。[12]
[c]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奕詝不如奕訢俊美,而且还是跛子。
如果仅凭以上条件来说,奕訢的优势明显强于奕詝,最基本的是身体无残缺。作为一代皇帝,按常理说,身体是不能有缺陷的。[12]
[d]厘金是对各类商品(起初为粮食)抽取1%的税,初办时对米行、店铺征抽,称为坐厘”,后又在各交通要道设关置卡,抽收厘金,称为“行厘”。[13]
[e]中国的封建统治者认为皇帝逃跑不叫逃跑,而叫作“巡”,也就是巡察、巡视的意思;至于“幸”则是凡皇帝所到之处,皆曰幸,大概是皇帝的地方都得到幸福了吧。[14]
展开
[1]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1-529》卷20《本纪第二十·文宗一》. 许凯等标点.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第469-507页.
[2]咸丰皇帝.故宫博物院. [2023-03-31].
[3]李治亭主编;李理著.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书画揽胜 8[M]. \: 84.
[4]张明林编. 大厦将倾 清文宗咸丰[M]. 2011: 115-116.
[5]李密珍. 遗迹文物中的国学[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13.01: 138.
[6]高文文著. 清朝十二铁帽子王[M]. 2020.12: 167.
[7]徐彻. 慈禧太后[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3.10: 20-21.
[8]王茂荫研究[M].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5: 261.
[9]冯贤亮. 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 清[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冯贤亮: 235.
[10] 晏振宇. 中国皇帝传. 2003: 514.
[11]徐鑫. 守墓笔记 咸丰帝陵卷[M]. 2018: 15-17.
[12]徐鑫. 守墓笔记 咸丰帝陵卷[M]. 2018.01: 18-27.
[13]左步青. 清代皇帝传略[M].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8.01: 242-276.
[14]王开玺. 慈禧垂帘 祺祥政变始末[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4.03: 42-73.
[15]陈俊霖. 晚清大变局 从辛酉政变到甲午战争. 2021.01: 1-8. 978-7-5690-3332-8.
[16]前卫. 地图生死劫 天命王权. 2021: 338-340.
[17]曹子西主编;魏开肇,赵蕙蓉撰. 北京通史 第8卷. 2012: 81-82.
[18]楚天舒. 天下湘军 3 东南带甲[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22.01: 307.
[19]高文文. 清朝十二铁帽子王[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12: 167.
[20]范祖军. 中国皇帝大传 超值精装典藏版[M].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16.01: 400-401.
[21]冯尔康. 清代社会日常生活. 2020: 62-68.
[22]刘体仁. 异辞录[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 1984.12: 119-120、159-161.
[23]茅海建. 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詝[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07: 284-316.
[24]邢超. 致命的倔强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13.07: 3-4.
[25]刘瑞方. 中国皇帝史[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2.08: 803-809.
[26]阎崇年. 正说清朝十二帝 9咸丰帝奕詝[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05: 1-10.
[27]王开玺. 慈禧垂帘 祺祥政变始末[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4.03: 17.
[28]李伟民. 法学辞海 4[M]. 1998: 2579-2580.
[29]赵尔巽. 清史稿 卷207-卷225[M]. 1995: 7166.
[30] 尚圣德,尚琳,乔力. 中国后妃[M]. 中国后妃: 285.
[31]徐鑫. 守墓笔记 咸丰帝陵卷[M]. 2018.01 : 109-132. 978-7-5078-4162-6.
[32] 徐鑫. 守墓笔记 咸丰帝陵卷[M]. 2018: 277-279.
[33]徐鑫. 守墓笔记 咸丰帝陵卷[M]. 2018: 282-283.
[34]刘康德. 学生文科辞典[M]. 2006.04: 508.
[35]庄吉发. 清史事典 咸丰事典[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10.07: 243.
[36] 刘康德. 学生文科辞典[M]. 2006: 511.
[37]毛帅,张小李. 我去故宫看历史 第2册[M].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21.02: 109-110.
[38] 安子. 门清大清[M]. 2012: 157-167.
[39]张永江著;王立新著. 黄粱梦 旷古罕见科场案 菜市口斩杀大学士[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03: 282-290.
[40]万依. 故宫辞典. 1996: 93-94.
[41]高晓勇. 图解中国古代建筑史[M]. 2020.01: 201.
[42]慈禧西太后 (1940).豆瓣电影. [2023-03-31].
[43]火烧圆明园.豆瓣电影. [2023-07-29].
[44]垂帘听政.豆瓣电影. [2023-07-29].
[45]少女慈禧.豆瓣电影. [2023-07-29].
[46]太平天国.豆瓣电影. [2023-07-29].
[47]尚方宝剑.豆瓣电影. [2023-07-29].
[48]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豆瓣电影. [2023-07-29].
[49]大清后宫.豆瓣电影. [2023-07-29].
[50]天地民心.豆瓣电影. [2023-08-05].
[51]红墙绿瓦.豆瓣电影. [2023-08-05].
[52]瀛寰之志.豆瓣电影. [2023-08-05].
[53]百家讲坛:苦命皇帝咸丰.豆瓣电影. [2023-07-29].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18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