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著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等作品,在创作上颇受屈原影响,后人常以“屈宋”并称[3]。其作品对“赋”这一文体产生了重要影响[5],同时也开创了后世文学书写中的“悲秋”主题[6]。
屈原
老师
关于宋玉的生平,历代文献上都没有十分确切的记载。王充[a]在《论衡》中称:唐勒、宋玉也是楚国的文人,之所以没有记载他们的事迹,是因为屈原的成就位于他们之上[7][b]。
司马迁在《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中将宋玉和唐勒、景差并置,作为屈原去世后以写作辞赋闻名的文人进行简要介绍[c][8]。《韩诗外传》[d][9]、《新序·杂事》[e][10]等典籍中零星记载了他和楚王的一些事迹。相传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一生郁郁不得志[3]。王逸[f]在《九辩序》中认为宋玉为自己的老师屈原的经历感到悲悯,也因为忠心而遭到了楚王的放逐[4]。
陆侃如[g]则在《宋玉评传》中列出了和上述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宋玉家境贫困,其生年与屈原的卒年相近,因此和屈原没有师生关系;他和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也没有君臣关系,但是做过小臣,不久之后就失职,写下《九辩》;他写《招魂》的时间应该在楚国将都城迁徙到寿春之后;其卒年与楚国亡国时相近[11]。
宋玉的作品历来说法众多。《汉书·艺文志》[h]记载宋玉共有赋十六篇。《楚辞章句》[i]摘录了宋玉《九辩》、《招魂》两篇作品。《文选》[j]摘录了《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古文苑》[k]摘录了《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l]去掉了《舞赋》而加入了《高唐对》[12]。但其中只有《九辩》是宋玉所作没有争议。对于宋玉的赋作,近世学者多认为是出于伪作。张惠言[m]认为宋玉的赋都是五代与宋代文人假托宋玉之名所作[13]。胡念贻[n]认为《古文苑》晚出,因此上面所记载的《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等作品都很难确定是宋玉的作品乐;而除了《对楚王问》可以确定非宋玉所作之外,《招魂》和《文选》所载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四篇却很难证明是伪作[14]。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如吴广言认为,经过考古的发现,传世的宋玉作品中能够确定是宋玉所作的共有十四篇[15]。
《九辩》是继屈原《离骚》之后的又一首自述性长篇抒情诗。王逸在《九辩序》中认为“辩”是“变”的意思,“九辩”是要陈列道德而劝说君王改变自己的行为。宋玉对自己老师的命运感到悲悯,也因为忠心而被楚王放逐,因此写下《九辩》来陈述自己的感情与志向[4][o]。鲁迅则认为与屈原的《九歌》一样,《九辩》原本也是古乐曲名,而被宋玉借用其名自铸新词[5]。“九辩”是“九阙”或“九遍”的意思,是指由若干乐章组合而成的一种曲调[16]。《九辩》在音韵上采取了双声叠韵[p]和重文[q]的方式,音节和谐,铿锵有力[11]。
《九辩》作品以衰败的楚国现实为背景,以悲秋、思君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忠君、爱国的高尚节操。全诗各章既各有宗旨,又彼此关联,结构精美。《九辩》中也有许多屈原作品的影子,反映出宋玉对屈原作品的借鉴和模仿[16]。陆侃如认为《九辩》中感怀身世的诗句有两种来源:宋玉自己的境遇与屈原作品的影响,但即使在这些题材和屈原相近的地方,宋玉也解开了屈原的束缚[11]。例如,《九辩》已经明显采用了散文句法,描写也更为具体[17]。
《招魂》是《楚辞》中的一篇作品。王逸在《招魂序》中认为《招魂》是宋玉的作品。宋玉对老师屈原的遭遇十分怜悯,为了避免屈原死后魂魄彻底陨落,而作《招魂》试图凝聚他的精神、增长他的年寿。《招魂》的内容被王逸称为是为了对外陈述世间的凶恶之事,对内推崇楚国的美好之事,借此来讽谏楚怀王,试图使之觉悟[4][r]。王夫之[s]则认为根据屈原死去的时间,这一篇应该作于楚顷襄王在位时期[18]。
不过,对于《招魂》的作者,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招魂》和《离骚》、《天问》、《哀郢》一样,都是屈原的作品[19][t]。黄文焕[u]在《楚辞听直》也驳斥了王逸的说法,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目的是为了自招其魂[20]。吴汝纶[v]在《古文辞类纂》中也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而所招之魂则是入秦被困的楚怀王[21]。
《高唐赋》与《神女赋》两赋均描写楚王与高唐神女的爱慕之情,黄侃《文选评点》认为:“《高唐》、《神女》实为一篇,犹《子虚》、《上林》也“[22],指两赋文脉相通,内容相似,实际上是一篇赋的上下篇。《高唐赋》以铺陈高唐的景物风光为主,《神女赋》以描摹神女之美为主[23]。
《高唐赋》是宋玉现存之赋作中最长的一篇,正文描写高唐奇妙景况和珍奇事物,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入赋,多用夸张、排比手法,铺排事物,篇末含有讽谏意味[24]。如李善[w]在注《文选》时,认为这篇赋作是假设事情,对淫惑之事加以讽谏[x][25]。《神女赋》与《高唐赋》结构相似,讲述了楚襄王使宋玉赋高唐之事后,夜里入睡梦遇神女的故事,正文对神女的美貌与情态进行了铺陈,集中表现了男女恋情的主题[24]。《神女赋》亦含有讽谏意味,洪迈[y]在《容斋随笔》中认为,其从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线,继承了《诗经》风化的传统[26]。
《登徒子好色赋》讲述了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利用反证法,辩解自己并无此事,而登徒子才是好色之徒的故事。虽是赋体,但已有小说的雏形。[27]后世评价认为,《登徒子好色赋》有讽谏之意,如《文心雕龙·谐隐》云“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28];《文选》李善注云“此赋假以为辞,讽于淫也”[29],意在解释尚德而不好色的主旨,规讽楚王不要为美色所乱[30]。
《对楚王问》是宋玉在面对诋毁时的自我辩解,以楚王提问、宋玉回答的方式,通过设喻和比喻,表现宋玉的孤高清傲、自命不凡的品性以及朝政日非、贤士受谗的现实[31]。其文散而无韵,镕比喻和推理于一炉,形象生动而有说服力,讲述了“曲高和寡”的生活哲理[32],结构简洁明晰,“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等成语均出于此[33]。
宋玉的赋作中常常流露悲凉凄苦的感情基调,尤其是《九辩》,其借古乐旧题抒发作者老而无成的悲苦、关心祖国命运又报国无门的愤慨[34]。周圣楷[z]认为《九辩》寄托作者的旨趣而引起感触,文辞凄切哀婉,自屈原《远游》《天问》之后,天下罕见[35]。鲁迅认为《九辩》在想象力方面不如《离骚》,但是凄苦忧伤的感情较为浓厚[5]。
相比于屈原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祭祀神灵的内容,宋玉的《九辩》则脱去了巫歌的痕迹,而借自然山水与动物来抒发感情,与后世文人山水诗的形貌更加近似[36]。如《高唐赋》中即以山水入赋,将读者引入云梦古泽中,观看升腾如山、变化多端的云气、山中缥缈的奇景以及雨后新霁、百谷聚集的水势奔腾景象,既壮阔雄奇,又多姿多态,富有奇思奇情[37]。
宋玉的赋作,多采取先对物进行铺排描绘,最后说出寓意、卒章显志的方法[38],重视夸张渲染、铺采摛文[39]。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指出:“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40]、“宋发夸谈,实始淫丽[41]”,认为将注重夸张渲染和辞藻华丽作为一种艺术追求自觉而又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是自宋玉开始的。如对于《招魂》,鲁迅即认为其文风华丽,擅长铺陈[5]。
宋玉在主客对答结构的赋作中,往往从容应对,巧妙回答,颇有战国时期纵横家和辩士的风采[30]。其文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肆渲染,铺张扬厉[42]。鲁迅在评价宋玉《对楚王问》一作时,认为宋玉在辩论时先征引歌曲,后举鲸鱼的例子,来表明俗士不能理解圣人的道理,言辞繁复,如同士人在游说时的雄谈辩论[43]。王文濡也认为宋玉的《对楚王问》口吻非常像当时的游士,如果将这一篇加入《战国策》里,读者很难分辨出来是辞赋家所写[44]。
宋玉最初追随侍奉屈原,在屈原被放逐后,他向好友景差求助,想要侍奉楚王。景差害怕宋玉的才能胜过自己,会对自己的地位有影响,就只是向楚王简单地介绍了他,楚王于是只给了宋玉一个很小的官职。宋玉责备景差,景差说:“姜和桂是在地里长出来的,但不是因为土地才变得辛辣。女子是在媒人的引介下出嫁的,但并不是因为媒人才和她的丈夫变得亲爱。你自己没有侍奉好楚王,何必要怪我。”宋玉说:“并不是这样的。从前齐国有种狡猾的兔子,名叫东郭狻,一天能跑五百里。齐国还有一种善于奔跑的狗,一天也能跑五百里。但是狗能不能追上兔子,关键还是看猎人。如果猎人只是远远地瞧见兔子然后指一下,即使是好狗也不能追上普通的兔子奔跑时的灰尘。如果详细指点之后放开绳子让狗去追,即使是狡猾的兔子也不能逃脱。你现在推荐我,是给我详细指点之后放开绳子让我跑呢?还是远远的望见猎物然后给我指一下呢?”景差说:“这是我的错误。”于是重新向楚王引荐了宋玉[aa][9][ab][45]。
楚威王问宋玉:“先生您有失检的品行吗?为什么士人和百姓都在说您的坏话呢?”宋玉回答道:“希望大王先宽恕我的罪行,让我说完话。从前有一个在郢都唱歌的客人,最初唱的是《下里》和《巴人》两首歌曲,跟着唱的有数千人;然后唱《阳陵》《采薇》两首歌曲的时候,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唱《阳春》和《白雪》两首歌曲的时候,跟着唱的就只有数十人了;最后引商刻羽、其间夹杂徵音[ac]的时候,能跟着唱的就只剩下几个人了。因此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也就越少[ad]。就像鸟里面有凤凰,鱼里面有鲸鱼一样:凤凰向上飞到九千里,超越云彩,背负苍天,双脚拨乱浮云,在高远而看不清的地方翱翔。站在篱笆上的小鸟,怎么能和它一起知道天地的高度呢?鲲[ae]早上从昆仑山[af]出发,在碣石山[ag]晒自己的鱼脊,晚上在孟诸[ah]休息。一尺来深的水塘里的小鱼,怎么能和它一起估量江海的宽大呢?因此,不仅仅是鸟里面有凤凰,鱼里面有鲲,士人也是如此。圣人有卓异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超然世间而独处。世俗的民众,又怎么知道我所做的事情呢?”[3][ai]
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服侍,说宋玉的坏话:“宋玉其人长得体格容貌优雅清丽,言辞微妙,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楚王拿登徒子的话去问宋玉,宋玉说:“容貌俊美,是上天赐给我的;善于言辞,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贪爱女色,我绝对没有。”楚王说:“你不贪爱女色,有什么解释吗?有解释就算了,没有解释就离开吧。”
宋玉说:“天下的美女,没有比得上楚国女子的。楚国美丽的女子,又没有谁能超过我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都比不上我东家邻居的姑娘。东家的姑娘,身材上,若增加一分就太高,减少一分就太矮;她的肤色,若涂上脂粉就太白了,施加胭脂又太红了。她的眉毛黑得像翠鸟之羽毛一样,肌肤像白雪一样莹润,腰身纤细像裹上白色的丝帛,牙齿整齐像含着贝壳。她妩媚地笑起来,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但是这样一位美女,趴在东墙上窥视了我三年,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又患有疥疾和痔疮。这样一位丑陋的妇女,登徒子却非常喜爱她,并且生有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aj][46]
宋玉和登徒子一起向玄洲[ak]学习钓鱼的方法,学成之后一起会见楚襄王。登徒子说:“玄洲是天下很善于垂钓的人,希望大王您去看一看。”楚王说:“他是如何善于垂钓的呢?”登徒子回答道:“玄洲钓鱼的时候,用三寻[al]长的鱼竿和八股合成的丝线,用蛆和蚯蚓当鱼饵,用细针当作鱼钩,在很深的水里钓出来了三尺的鱼,这难道可以说他的技术不高明吗?玄洲钓鱼的时候使用芳香的鱼饵和带丝线的鱼钩,他的意图是不可揣测的。他向后后退,却牵着鱼竿行走,鱼竿下端接触水中的清泥,上端扬起水中的波涛。玄洲顺承着水势,忽上忽下,一会放钩一会收钩,任从鱼在水中游荡。等到鱼精力耗尽疲惫的时候,就收钩捉鱼。”楚襄王说:“好!”
宋玉上前说道:“我觉得玄洲钓鱼的技艺还不够好,怎么值得大王去看呢?”楚襄王说:“那你觉得什么才算是真正善于钓鱼的人呢?”宋玉说:“我认为的善于钓鱼的人,他的鱼竿不是竹子,他鱼竿上没有丝线,他的鱼钩不是细针,他的鱼饵不是蚯蚓。”楚襄王说:“我愿意洗耳恭听。”宋玉说:“从前尧、舜、汤、禹等贤王垂钓的时候,用圣贤当作鱼竿,用道德当作鱼竿上的丝线,用仁义当作鱼钩,用俸禄和利益当做鱼饵,将天下四海当作钓鱼的池子,将百姓当作鱼。现在这种钓鱼的方法已经衰微了,不是圣贤之人谁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呢?”
楚襄王说:“你的话真是荒诞不经。现在这种垂钓的方式已经看不见了。”宋玉说:“这种垂钓的方法是容易看见的,只是大王没有注意到罢了。当初商汤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周文王凭借方圆一百里的地方,发展有益的事情而除去弊端,最终使天下归附,他们的鱼饵可以说很芬芳;南面称王,掌管天下,历经数百年,国家依旧没有灭亡,他们鱼竿上面的丝线可以说很坚韧。众生浸润在他们的恩泽中,而百姓畏惧他们的刑罚,他们的鱼钩可以说是很弯曲;建立功业而不被废除,树立功名而没有改变,他们的鱼竿可以说是很强健。如果鱼竿弯折、丝线断绝、鱼饵坠落、鱼钩断损,那么鱼儿就会在波涛涌起的时候散失。这就是夏桀、商纣不精通钓术的原因。我如今观察玄洲钓鱼,左手拿着鱼篓,右手拿着枯萎的鱼竿,在充满污秽的水边站立,依靠在杨柳之上,精神离不开鱼嘴,思虑离不开鲋鳊[am],身体枯瘦,神色憔悴,所获得的快乐还没有失去的多,只是一个在水边的劳役之人罢了,大王又为什么要称赞他呢?大王应该拿起尧舜的鱼竿、放出夏禹、商汤的丝线,在江河垂钓,观看四海,芸芸众生,谁不是大王的臣民呢?这样的垂钓不是很快乐吗?”[an][47]
扬雄[ao]:
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ap]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aq]。——《法言·吾子》[48]
王充:
唐勒、宋玉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纪者,屈原在其上也。——《论衡·超奇篇》[7]
班固: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ar],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as]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汉书·艺文志》[49]
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离骚序》[50]
刘勰[at]:
宋玉含才 ,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文。[51]——《文心雕龙·杂文》
廖道南[au]:
臣读宋玉《悲秋》《招魂》诸篇,其辞宛,其志哀。既观《钓赋》、《笛赋》诸篇,其辞诡,其志放。——《楚记》卷二一[52]
过珙[av]: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其师屈原之言也。然屈原之言近怨,而宋玉之言近傲。及读其高唐之赋,托喻其微,好色不淫,怨徘不乱,若两人者,可谓兼之矣。——《古文评注全集》卷三[53]
吴楚材、吴调侯[aw]:
意想平空而来,绝不下一实笔,而骚情雅思,络绎奔赴,固轶群之才也。夫圣人一段,单笔短掉,不说尽,不说明,尤妙。 ——《古文观止》卷四[53]
田同之[ax]:
即宋玉赋美人,亦犹主文谲谏之义,良以端之不得,故长言咏叹,随指以托兴焉。——《西圃蒙辨》[54]
罗宗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认为宋玉缺少屈原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的嫌疑。不过宋玉的作品也不失为楚辞中的精品,他擅长铺排描摹,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刻画描写细致入微;造语用词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也可称道[55]。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宋玉作品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风格特征,其赋作的特征也对后世有很大影响[23]。
马积高、黄钧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认为宋玉缺乏屈原那种“存君兴国”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也缺乏屈原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而只是反复咏叹个人的怀才不遇与处穷守高,不如屈原胸怀扩大,但在艺术上也有某些独创性[17]。
宋玉的作品对后世“赋”的文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招魂》文体华丽,善于铺陈,影响了汉赋铺陈夸张的写作方式。同时,宋玉所采取的对问的方式也影响了汉赋之中主客问答形式的行文[5]。宋玉的赋作还有曲终奏雅[ay]、略带讽谏的特点,这点也开了汉大赋的先河。除了影响“赋”之外,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还认为,屈原宋玉的作品,向下开启了诗文的体式,亦是“中国文章之祖”[56]。
宋玉《九辩》的命名方式也影响了后世文体的命名。王逸在《九辩序》中认为九是阳数,代表着天道与纲纪。屈原曾经创作过《九歌》、《九章》等作品,宋玉为了哀悼屈原也采取了《九辩》作为名称。这种命名方式在汉朝的刘向、王褒那里得到了继承,也采取“九”这个名称进行创作[4]。
宋玉对秋景的描绘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后世学者所学习的典范。如汉武帝《秋风辞》、曹植《秋思赋》、曹丕《燕歌行》等作品都从《九辩》中“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等语句中汲取语源和灵感[16]。《九辩》以“悲秋”的抒情方式倾诉了作者内心的凄怨,这也使“悲秋”成为历代作家的创作主题之一[6],如曹丕《燕歌行》、杜甫《登高》、戴叔伦[az]《过三闾庙》、范成大《宋玉宅》等[57]。
宋玉深得后世文人的同情与怀念,并被写进了诸多诗文中[57]。例如李白《感遇诗》(其四):“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58];李商隐《宋玉》:“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59]”;柳永《玉蝴蝶》:“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60];李秉礼[aaa]《吊宋玉墓》:“萧条我亦悲秋者,一读遗文泪数行”[61];陈廷桂[aab]《重修宋大夫墓碑》:“断肠我亦悲秋客,落时招魂为涕洟”[62]等。
在这些文人中,杜甫所作关于宋玉的诗作最为丰富。杜甫给予了宋玉很高的评价,将他和屈原相提并论“窃攀屈宋宜方驾[63]”(《戏为六绝句》);并把宋玉当作自己的师傅,认为“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64]”(《咏怀古迹》(其二))。他曾经因为想要拜谒宋玉宅而前往荆州,“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也多次借宋玉来抒发内心的不平之气:“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65]”(《垂白》)、“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66]”(《奉汉中王手札》)等。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宋玉的坟墓共有三处,一处在河南省唐县东华严寺后,即今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温庄村大樊庄东;另一处在湖南省安福县东二十里浴溪河南岸,即今湖南省临澧县望城乡看花村境内;第三处在湖北宜城南三里腊树村宋玉故宅之后,即今湖北省宜城市鄢城办事处腊树村[67]。
展开
[a]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1]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著有《论衡》。
[b]唐勒、宋玉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纪者,屈原在其上也。
[c]《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关于宋玉的记载:“屈原即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d]《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趣闻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汉朝韩婴所作。
[e]新序是汉代刘向所著的一部书,共30篇,内容时限起自舜、禹时,讫于汉初。新序取材于先秦至汉初经史诸子书,是一部集故事、传说、神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于一体的杂集性质的书籍。
[f] 东汉南郡宜城人,字叔师。安帝元初中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作《楚辞章句》,为《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
[g]陆侃如(1903年11月26日—1978年12月1日),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江苏太仓人,出生于海门,中国文学史家。妻子为女作家冯沅君。
[h]《汉书·艺文志》是汉代时期改撰而成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为《汉书》十志之一。
[i]《楚辞章句》是《楚辞》的注本,东汉文学家王逸注。《楚辞章句》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
[j]《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k]《古文苑》,古诗文总集。编者不详。
[l]《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古代中国古文大型总集。清代严可均编纂。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古代中国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
[m]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编》。
[n]胡念贻(1924年-1982年),笔名孟周、江九,湖南桃江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著有论文集《中国古典文学论丛》《关于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先秦文学论集》《楚辞选注及考证》《中国古代文学论稿》。编选《中国文学史》《辛弃疾词选》《唐诗选注》《唐宋词选》等。
[o]《九辩序》:“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p]双声叠韵是汉语的一种声韵现象,在对联和诗歌中比较常见。双声指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古声母相同,如寥落。而叠韵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古韵母相同,如欸乃。
[q]凡字音义俱同,而形体不同者,古谓之重文。
[r]《招魂序》:“《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
[s]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1],湖广衡阳县人,明末清初大儒,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晚年隐居于石船山麓,世遂称船山先生。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
[t]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u]黄文焕(1598——1667),字维章,号坤五,又号觚庵、恕斋,永福(今福建省永泰县)人,明天启乙丑(1625) 进士,是明末诗人、学者、名宦。著有《陶诗析义》、《诗经考》、《楚辞听直》等。
[v]吴汝纶(1840年—1903年),字挚甫,一作挚父,清朝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会宫乡)人。近代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
[w]李善(630年—689年),鄂州江夏(今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人。唐朝著名学者,著有《文选注》。
[x]此赋盖假设其事,风谏淫惑也。
[y]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著有《容斋随笔》。
[z]周圣楷(?—?),字伯孔,湘潭人,明末人物。著有《楚宝》45卷。
[aa]《韩诗外传》第十七章:“宋玉因其友见楚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乃让其友。其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子之事王未耳,何怨于我?」宋玉曰:「不然,昔者齐有狡兔,曰东郭狻,盖一日走五百里。于是齐有良狗曰韩卢,亦一日而走五百里。使之瞻见指注,虽良狗不及众兔之尘。若摄缨而纵绁之,则狡兔不能离也。今子之属臣也,摄缨纵绁欤?瞻见指注欤?」其友曰:「仆人有过,仆人有过」”
[ab]《襄阳耆旧记·卷第一》:“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王於]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於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为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 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纵 (泄)[绁]耶?”友谢之,复言於王。”
[ac]古乐律音阶有宫、商、角、徵、羽以及变徵、变宫。商声在五音中最高,称“引”;羽声等较细,称“刻”。指曲调高古,讲求声律。
[ad]这句话后来也演变成了成语,叫作“曲高和寡”。
[ae]传说中的大鱼。
[af]我国西部的大山。
[ag]位于河北昌黎北的山名。
[ah]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ai]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aj]《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ak]传说中一个善于垂钓的人
[al]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am]鲋鳊,鱼的名称。
[an]宋玉《钓赋》: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洲,止而并见于楚襄王。登徒子曰:“夫玄洲,天下之善钓者也,愿王观焉。”王曰:“其善奈何?”登徒子对曰:“夫玄洲钓也,以三寻之竿,八丝之线,饵若蛆蚓,钩如细针,以出三赤之鱼于数仞之水中,岂可谓无术乎?夫玄洲,芳水饵,挂缴钩,其意不可得。退而牵行,下触清泥,上则波飚。玄洲因水势而施之,颉之颃之,委纵收敛,与鱼沉浮。及其解弛也,因而获之。”襄王日:“善!”宋玉进日:“今察玄洲之钓,未可谓能持竿也,又乌足为大王言乎?”王日:“子之所谓善钓者何?”玉日:“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竹,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蚓也。”王曰:“愿遂闻之。”宋玉对日:“昔尧、舜、汤、禹之钓也,以圣贤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王日:“迅哉说乎!其钓不可见也。”宋玉对日:“其钓易见,王不察尔!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南面而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群生寝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抅矣。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若夫竿折纶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今察玄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于(横)[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鳊,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l王若建尧、舜之洪竿,摅禹、汤之修纶,投之于渎,视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其为大王之钓,不亦乐乎!”
[ao]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著有《法言》《太玄》等。
[ap]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具体在今何处有争议)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aq]指诗人之赋没有失去讽喻精神,虽然言辞美丽而仍有法度。而辞人之赋则在辞章上太过分注意修饰而失去了讽谏的意义。
[ar]即扬雄,字子云。
[as]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其辞赋作品皆为骚体,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at]刘勰(约公元465年-公元520年),字彦和,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大沈刘庄),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
[au]廖道南(1493年-1547年),字鸣吾,蒲圻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著有《楚纪》六十卷、《殿阁词林记》。
[av]过珙,字商侯,号味斋,清初锡山人(今无锡),撰有《古文评注》一书。《古文评注》,初名《古文觉斯》,是清初影响较大,颇受读者欢迎的通代散文评点本。
[aw]吴楚材和吴调侯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两位学者,他们一起编选了《古文观止》。
[ax]田同之,清代学者,活动于康熙年间,著有《西圃蒙辨》
[ay]“赋”的一个特征,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指结尾很精彩。
[az]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
[aaa]李秉礼(1748年-1830年),字敬之,号耕云、松甫、韦庐,又号七松老人。清代诗人。有《韦庐诗》内集、外集。
[aab]陈廷桂,浦东(今安徽省和县)人,在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即嘉庆二十一年)应宜城县地方官要求写下此诗。
展开
[1]吴广平著. 宋玉研究[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09: 2. 7-80665-490-9.
[2]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1223. 7-5351-3472-6.
[3]徐中玉主编. 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 先秦两汉散文[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03: 195. 978-7-218-13300-3 .
[4]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27. 7-5351-3472-6.
[5]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564. .
[6]殷光熹著. 殷光熹文集 第3卷 楚辞论丛 楚辞思想艺术研究[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5.12: 552.
[7]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13. 7-5351-3472-6 .
[8]司马迁. 史记[M].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08: 3020. 978-7-101-10314-4.
[9]韩婴. 韩诗外传集释[M]. 许维遹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59-260. 9787101039566.
[10]《新序》卷一 杂事第一.中华典藏. [2023-05-03].
[11]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3.05: 558.
[12]陆侃如, 冯沅君合著. 中国诗史 卷上[M]. 大江书铺, 1933.08: 251. I207.209 .
[13]黄侃著. 黄侃讲文心雕龙[M].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20.01: 71. 978-7-5630-6496-0 .
[14]胡念贻著.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M]. 上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11: 22.
[15]吴广平著. 宋玉研究[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09: 86. 7-80665-490-9.
[16]楚辞 汉英对照. 林家骊译注;许渊冲英译. 武汉: 崇文书局, 2019-06: 318-319. 978-7-5403-4303-3 .
[17]马积高, 黄钧主编, 叶幼明等执笔.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05: 129. 7-5404-0916-9 .
[18]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352-353. .
[19]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08: 3034. 978-7-101-10314-4. .
[20]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317.
[21]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3.05: 455.
[22]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 昭明文选译注 第2册[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0.01: 241. 978-7-5472-5823-1.
[23]袁行霈主编, 聂石樵, 李炳海卷主编. 中国文学史 第1卷 秦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59. 978-7-04-006386-8 .
[24]冯莉著. 文选 赋研究[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6.06: 279-280. 978-7-5619-4538-4.
[25](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 文选 上[M].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05: 519. 7-80680-831-0.
[26]洪迈著. 容斋随笔[M]. 成都: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8.06: 168-169. 978-7-5410-7720-3.
[27]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 昭明文选译注 第2册[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0.01: 262. 978-7-5472-5823-1.
[28]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51. 7-5351-3472-6.
[29](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 文选 上[M].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0.05: 527. 7-80680-831-0.
[30]曹余章主编. 历代文学名篇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06: 39. 7-5320-1471-1.
[31](清)吴楚材, (清)吴调侯编, 张天来, 王华宝主编. 古文观止 上[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6: 317. 978-7-214-18180-0.
[32]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 昭明文选译注 第5册[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0.01: 213. 978-7-5472-5823-1.
[33]汤克勤主编. 古文鉴赏辞典[M]. 武汉: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2015.10: 108. 978-7-5403-3833-6.
[34]高国藩. 论宋玉赋及其艺术特色[J]. 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 (02): 5-10. .
[35]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320. .
[36]张昊苏著, 乔力, 丁少伦主编. 屈原:乡土元音奏典范[M].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19.06: 206. 978-7-5488-1283-8 .
[37]陈振鹏, 章培恒主编. 古文鉴赏辞典 上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07: 185-186. 7-5326-0416-0 .
[38]方铭 主编 , 李炳海 分册主编. 中国文学史 先秦秦汉卷[M].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3.12: 197. 978-7-5445-3212-9 .
[39]吴广平著. 宋玉研究[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09: 165. 7-80665-490-9 .
[40]范文澜著. 范文澜全集 第3卷 文心雕龙讲疏[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1: 323. 7-5434-4973-0 .
[41]黄侃著. 文心雕龙札记[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08: 74. 978-7-5682-8596-4 .
[42]吴广平著. 宋玉研究[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09: 137. 7-80665-490-9 .
[43]鲁迅著. 汉文学史纲要[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8.03: 44. 978-7-5447-7245-7.
[44](清)姚惜抱著. 古文辞类纂评注 下[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10: 1766. 7-5336-0641-8 .
[45]襄阳耆旧记 习凿齿作品集.中华典藏. [2023-05-01].
[46]陈振鹏, 章培恒主编. 古文鉴赏辞典 上 第1版[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07: 185. 978-7-5326-4163-5 .
[47]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第一册 上古至前汉[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10: 132. 7-5434-2986-1.
[48]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8-9. 7-5351-3472-6.
[49]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15. 7-5351-3472-6 .
[50]离骚序.古诗文网. [2023-05-03].
[51]黄侃著. 文心雕龙札记[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08: 103. 978-7-5682-8596-4 .
[52]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3.05: 289.
[53]朱一清主编. 古文观止鉴赏集评[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05: 118. 978-7-5396-1342-0 .
[54]李诚, 熊良智主编. 楚辞评论集览[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485. 7-5351-3472-6 .
[55]罗宗强, 陈洪主编, 张峰屹, 赵季撰.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上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08: 143. 7-310-01915-6 .
[56]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12: 214. 978-7-100-15125-2 .
[57]殷光熹著. 殷光熹文集 第3卷 楚辞论丛 楚辞思想艺术研究[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15.12: 554.
[58]安旗主编. 新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上[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0.04: 527. 7-80523-852-9 .
[59]李商隐著. 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M]. 武汉: 崇文书局, 2015.08: 376. 978-7-5403-3158-0 .
[60]上强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M]. 江苏: 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03: 57. 978-7-5594-4565-0 .
[61]宋玉, 吴广平编注. 宋玉集[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08: 424. 7-80665-089-X .
[62]王瑞国著. 襄阳文库 人物传记 宋玉传[M]. 湖北: 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3.01: 188. 978-7-5352-5374-3.
[63]袁行霈 编 , 刘跃进 编 , 莫砺锋 童强 撰. 杜甫诗选 古代诗词典藏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04: 206. 978-7-100-15802-2 .
[64]杜甫著. 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 杜甫集[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11: 319. 7-207-06770-4 .
[65]王士菁著. 杜诗今注[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9.12: 684. 7-80523-908-8 .
[66]王士菁著. 杜诗今注[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9.12: 636. 7-80523-908-8 .
[67]吴广平著. 宋玉研究[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09: 50-61. 7-80665-490-9 .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2月21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