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出生于世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和他的父亲一起仕宦东宫。这一时期,他创新“宫体诗”的写作风格,成为了“徐庾体”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4]此时的庾信受到梁朝皇帝重用,一路升迁到郢州别驾。[1]随后侯景之乱爆发,这是庾信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梁简文帝命令庾信镇守朱雀港,他却不战而退。[1]正值壮年的庾信人生经历巨变,梁朝被灭,庾信被羁押北国。在北方时,庾信先后经历了西魏、北周两朝,并在晚年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用,先后出任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洛州刺史等。[1][2]跌宕的生活经历致使庾信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改变,这一时期庾信融合南北文风,形成了兼具“清丽”和“老成”的文学风格,创作了大量诗赋名篇。[5][6][3]
庾信经历了由南入北的历程,融合南北朝文风,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承前启后的成就,影响到唐代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创作。杜甫诗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代表作品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燕歌行》等。[2][7][3]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庾信于病痛中在北方去世,享年六十九岁。[2][3]
庾肩吾
父亲
庾易
爷爷
513年,庾信出生于底蕴深厚的世族家庭,他的八世祖庾滔随晋元帝南迁,随后形成了重视教育、尽职尽忠的家风。[4][8]父亲庾肩吾,曾任南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为当时著名文学家 。庾信自幼聪敏,特别通晓《左传》。[9]庾信受到家庭影响,少时博览群书,“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并且深入研习了《春秋左氏传》。[1]庾信十四岁到十六岁时(公元526-528年),庾信出任湘东国长侍,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开始。531年,昭明太子萧统薨后,晋安王萧纲被立为太子,庾信之父庾肩吾任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庾信担任东宫抄撰博士。[10][11][12]十九岁的庾信和徐陵等人一起仕宦东宫。并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为了“徐庾体”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2][4]
庾信前半生的仕途生涯平顺,青年时期分别担任过尚书度支郎中和通直员外郎。大同八年(公元542年),庾信三十岁,又被梁武帝任命为郢州别驾(相当于“半个刺史”)。这一时期,庾信的政治才能得以施展,甚至有叛军听到庾信参与论战就不战而逃。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庾信三十三岁,奉命出使东魏,一直到公元548年归国,武帝任命他为建康令。[1][2][4]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这是庾信一生中经历的最大动乱。侯景是东魏叛将,掌控着河南十三州,梁武帝不顾群臣反对,贪图河南土地,接纳了侯景的投诚。随后东魏打败侯景,侯景率领残兵南逃。同年,侯景攻破梁都。期间,皇太子萧纲命庾信守卫台城,但庾信不战而逃。随后庾信一路逃亡,目睹了千疮百孔的山河,最终抵达江陵,并在江陵待了六年。公元552年,侯景之乱被平定。[2][4]
从552年到554年,庾信在梁元帝身边伴驾,但郁郁不得志。虽然先后出任御史中丞、右位将军、武康县丞,加散骑侍郎,但并未获得皇帝的信任。[1][2]
554年六月,庾信奉命出使北朝西魏。同年十月,西魏攻打梁朝,随后梁国被灭,庾信成为了亡国之人。西魏因庾信为亡国痛哭而将其软禁,但整体对其比较礼遇。庾信仅在西魏待了两年多的时间,西魏统治者先后加封庾信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大都督等,后又加封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556年,西魏灭亡,北周成立。庾信先是被封为临清县子,出任司水下大夫,随后又任麟趾学士,从事校书工作。此后近二十年,南北关系缓和,庾信得以与多位旧友交游,但依然不能返乡。因此他在这一阶段创作了许多思乡诗,如《别周尚书梁正》《对宴齐使》等,抒发了强烈的思乡怀旧之情。563年至579年,晚年的庾信政治抱负得以再次施展,先后任弘农郡守、洛州刺史等。但也是在这一时期,周武帝放还数名来自南朝的旧臣,但庾信和没有获得归国的机会,因此创作了著名的《哀江南赋》,表达沉痛的思乡思国之情。[1][2]
羁留北国时期,庾信先后仕宦西魏、北周两朝,直至其身亡,共经历28年的时间。最终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去世,年69岁。[2][4]
八世祖:庾滔[2]
祖父:庾易[1]
父亲:庾肩吾[1]
大伯父:庾黔娄[4]
二伯父:庾於陵[4]
庾信一生作品众多,代表作品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燕歌行》《拟连珠》等等。但因经历战乱,百不存一。北周时期,宇文逌整理出二十卷庾信的作品,汇集成《庾子山集》。但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庾子山集》版本,都是后来明清学者编著的。[13]
庾信的许多作品都以思乡为主题。庾信自554年出使北朝,直至581年去世,期间二十多年始终未能返回故国,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对故国、故友的怀念和羁旅漂泊的苦闷。如表达对故国思念的“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表达对故友思念的“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抒发身在他乡愁闷的“苍茫望落景,羁旅对穷秋。”[2]
庾信晚年创作了大量表达隐逸之志的诗赋,如《小园赋》《拟咏怀十六》《寒园即目》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的想法在文人和士族群体中并不少见,但庾信的隐逸之志呈现出“外仕内隐”的独特特点。“外仕”是指他在北朝做官,但却无法摆脱南朝旧臣的身份认同;“内隐”则指的是庾信在不得已出仕北朝的情况下,只能借寄情山水来表达自身的隐逸想法。因此在这一主题下,庾信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2]
庾信一生作品众多,其中咏秋之作多达40%,且多写于在北朝时期。庾信的一部分咏秋之作将北国秋景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如描写北方树木的《枯树赋》;写秋日花草的《秋日》;写北朝秋日苍茫荒原的《拟咏怀十七》等等。另一部分涉及到秋日的作品则是将秋景作为陪衬,且多是作为战争、动乱的环境衬托,如《哀江南赋》《伤心赋》等等。[2]
在写作文体方面,庾信性格比较感性柔弱、敏感多情,他的文学作品多抒发自身的情感,尤其是被羁留北国之后,坎坷的经历使得庾信充满苦思,他选择用诗文抒发自身情感,创作了大量哀悼梁朝的作品,如《哀江南赋》《枯树赋》《竹林赋》《拟咏怀四十四首》等等。总体来说,庾信擅长创作抒情类文体,诗歌、赋体和碑志等文体在他手中佳作频出。但由于流寓北方的背景、所承担的官职和相对柔弱的个性,需要体现出官方的威仪、气势的召策、论说文和军政文书等文体,庾信则几乎没有涉及。[14]
在题材上,庾信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取材范围,从“宫体诗”单调的宫苑、美人、花草扩大为战乱纪实、故国之思等题材,还创作出了一批兼具自传性和现实性的作品,如《伤心赋》中描写痛苦的逃亡经历:“兄弟则五郡分张,父子则三州离散。”“芝在室而先枯,兰生庭而蚤(早)刈。”[15][16]
庾信在梁朝时期虽然追求文风创新,在“宫体诗”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徐庾体”这一新的文学风格,但优渥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文学圈层,以及父辈文学创作的影响,使得庾信整体文风仍然摆脱不了绮艳的特点。[1][14]
但羁留北朝后,亡国之痛和个人坎坷的生活境遇使得庾信彻底摆脱绮艳轻浮的宫体诗文。[14][4]这一时期,庾信的文学创作逐渐开始融合南北文风之长,走上了“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的道路,作品风格转向苍凉沉郁,但语言仍有清丽的质感。如《拟咏怀十八》中的“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诗人的忧虑深重但语言清新流丽。[4][16]庾信入北后的作品逐渐达到了文质兼备、 浑然一体的艺术意境。[16]
庾信崇尚“含吐性灵”,主张诗文创作应当抒发真情实感。[14]这种文学创作理念促使他将南北朝积累的文学创作技巧用于抒发真情实感和反映现实人生,如《伤心赋》中的逃亡纪实和悲痛心境“兄弟则五郡分张,父子则三州离散。”“流寓秦川,飘飖播迁,从官非官,归田不田。”;再如《哀江南赋》中庾信将自身的身世之感与历史环境发展结合起来写,使其成为“一幅空前规模的历史画卷”“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2][17][15]
庾信的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那个动荡不休的时代,而且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佳作颇多,影响深远。[16]首先,庾信融合南北文风之长,他将少时在梁朝学习到的艺术技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贰臣”的痛苦沉闷结合起来,把江南“清绮”之致与北地“贞刚” 之气有机地统一起来,穷南北之胜,成为南北朝文学之集大成者。[16]同时,庾信“继往开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杜甫、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自觉接受和汲取庾信的写作技巧,杜甫评价其“暮年诗赋动江关”。[18]此外,庾信在诗歌、骈赋等具体文体的创作上也有深远影响。[2]
庾信的诗歌创作风格多样,前期风格绮艳柔靡,后期风格清新苍凉。庾信现存诗歌三百二十二首,包含绮艳诗、闲适诗、抒情诗、归隐诗、乐府诗等。[2]他还发展了诗歌形式,诗歌创作包括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和杂言诸体,不少诗的句式、章法、对仗、声律开辟了初唐代律诗、绝句和长篇歌行的雏形,也对格律诗的创作有了初步探索。[16]
近体诗的发展和定型,离不开庾信在对仗、音律、写作模式方面的贡献。同时李白、杜甫以及一批晚唐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形式技巧、意境、想象力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庾信的影响。乃至于明代文学家杨慎都对庾信的诗文有着研究和学习。[18]
在骈赋创作上,庾信注重赋体的骈律和对仗,开创了以诗语入赋的先声,同时融合屈赋的现实主义风格,用骈赋来反映剧变的社会现实,可谓六朝骈文之集大成者。庾信的名篇《哀江南赋》有“赋史”之称的,抒发了故国之思,风格苍凉雄劲,具有史诗般的气魄。[16]
在梁朝时期,庾信颇有盛名。他三十岁出任郢州别驾时,甚至有叛军听到庾信参与论战就不战而逃。[2]同时庾信交友众多,在文坛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来在北朝出仕时,统治者借优待庾信来拉拢汉族文人。[2]庾信在六十四岁时出任洛阳刺史,治理政事清正廉洁,使其辖下百姓安居乐业。[5][19]
杜甫多次称赞庾信,作诗感慨庾信身世坎坷,文学成就高。并且为庾信的负面评价打抱不平。诗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信文章老更成。”[20][21]
唐朝诗人崔涂曾评价庾信一生仕宦南北两朝,乡关之思动人。“四超十帝尽风流,建业长安两醉游。唯有一篇杨柳曲,江南江北为君愁。”[2]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丹铅总录》里曾针对庾信的“老成”评价指出庾信的诗文虽然绮艳但又清新:“绮而有质,艳而有骨,轻而不薄,新而不尖。”[20]
《周书》的作者令狐德棻斥责庾信为“词赋之罪人”。认为其文风绮靡,为臣不忠,“夸目侈于红紫,荡心逾于郑卫。”[4]
清代史学家全组望则认为庾信“无耻”、品行失节,更认为他在《哀江南赋》中感叹“天醉”的行为难以饶恕。[22]
庾信曾因记叙伴君参加春日骑射活动的状况写过一篇《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骑射活动的盛大场景。此赋中还有两句名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正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前身。[23]
庾信喜欢白兔,曾为白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齐王进白兔表》,他在其中写道:“乃获白兔,光鲜越雉,色丽秦狐。月德徵符,金精表瑞,呈祥舆颂”,不仅认为白兔的皮面亮丽胜过野鸡和狐狸,还代表了来自月亮的祥兆。更因为白兔的皮毛是白色,而白色在五行中象征金,于是白兔也是金精的象征,人们都应该称颂白兔。[24]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认为庾信和萧韶关系过密,两人疑似有断袖之好。如:“萧韶之于庾信,慕容冲之于苻坚,载在史册,其尤著者也。”[25]
展开
[1][唐]令狐德棻等. 周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1-11: 卷四十一. 9787101003154. (2)
[2]吉定.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5-15: 1.5.8-9.11-12.14-16.33-53.80. (17)
[3]袁行霈、罗宗强.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06: 129-131. 9787040309881. (3)
[4]鲁同群. 庾信传论[M]. 中华书局, 2018-11: 4.9.262.266-267.317-320.322.325.329.339. 9787101134681. (10)
[5]王则远. 荣贵一世 萧瑟平生——庾信生平及思想述评[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5: 74、77、79. (3)
[6]陈华. 杜甫在诗风与创作上对庾信的接受[J]. 文学教育(上), 2023-03: 73.
[7]袁济喜,但茜. 意象折叠与庾信萧瑟诗风的生成[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6: 76.
[8]徐振宁,丛溆洋. 南北朝作家庾信的性格及其矛盾特征[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6: 43.
[9](唐)杜甫著. 杜甫集[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01: 146. 978-7-5594-4379-3. (2)
[10](清)纳兰性德;周如风校注. 纳兰诗词赏读[M].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6.05: 129. 978-7-5146-1285-1. (2)
[11]殷宪主编;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大同平城北朝研究会编. 北朝研究 第2辑 2000年[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07: 307. 7-5402-1398-1. (2)
[12]张家林主编. 二十五史精编 魏·北齐·周书[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06: 571. 978-7-104-02586-3. (2)
[13]王晓鹂. 《庾子山集》版本的整理与考订[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12.
[14]刘宝春. 徐陵、庾信创作差异及其个性投影[J]. 求是学刊, 2021-01: 146-147,150-154. (8)
[15]顾农. 艰难的转身——入北之初的庾信和他的辞赋[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0-03
[16]钟优民. 论庾信的文学成就[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7-03: 72-77. (4)
[17]历史文化源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3-06-06].
[18]胡政. 近十年来庾信诗歌研究综述.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1-02: 362-364. (3)
[19]董晓彤.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毛泽东与《枯树赋》[J]. 党史博采(上), 2022-01: 27.
[20]迦陵讲赋.微信读书. [2023-06-05].
[21]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中国作家网. [2023-06-13].
[22]马玉. 清代的庾信批评[J]. 东京文学, 2011-07: 144.
[23]《琅琊榜》未曾提到的大梁华林园往事.中国作家网. [2023-06-06].
[24]人兔之间:从月中玉兔到兔爷消灾.澎湃新闻. [2023-06-06].
[25]阅微草堂笔记.豆瓣读书. [2023-06-06].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1月16日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