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做批注的十种方法图片】_《读书做批注的十种方法》(读书批注用语)

【读书做批注的十种方法图片】_《读书做批注的十种方法》(读书批注用语)

批注可以在书本上利用各种颜色的笔进行在空白处进行书写和添加,还可以在电子稿文本中的合适位置进行批注,常用的批注方法如下。

01

批注自己的理解

许多教育经典的语言是言简意赅,甚至是晦涩难懂的,我们阅读经典的第一步首先要理解经典文本的基本含义,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观点和语言,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批注方式。例如: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34页。“我确实建议:这门学科(半文学性质的科目)应该以我所称之为的‘浪漫精神’来表现,而不应当让学生们服从于那种大量系统性的需要精确记忆细节的考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的批注是:“对于半文学性质的课程,要让学生有足够体现“浪漫精神”的阅读与感悟,比如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而不要让学生尽早进入大量系统性的精确记忆细节阶段,为准备繁琐的考试而熄灭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02

陈述相同的观点

经典的观点都来自于教育家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在阅读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之后,会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认识。对于作者的一些充满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的观点,我们可以用一两个词语进行旁批和点评。比如用“精彩”、“妙极了”、“毋庸置疑”等,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解读。例如怀特海有个观点:“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我的批注是:“非常正确!现代课程的分化越来越细,也离生活越来越远,这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因此,课程必须走向综合,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

03

批注疑问之处

经典中拥有许多专业术语、专业概念和专业思想,并不是一读就懂的,对于一些难懂的概念术语,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或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进行解决,对于有不明白的观点,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阅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先存疑之后,再设法解决。比如在《教育的目的》第二章《大学教育》一节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专心于自己的课业,而在大学,他应该站起来,环顾四周。”这个在大学教育中的“站起来,环顾四周”含义是什么?我通过查阅几处资料都没有满意答案,可以记出来,以后设法解决。

04

批注未尽之处

对于经典或书籍中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我们在阅读之后,感觉意犹未尽,或者作者没有阐述到位,或者自己还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就可以进行完善补充。补充内容可以在啃读之后进行,也可以在先留存一下,在经典阅读结束或再参考阅读其他书籍之后,再进行补充和完善,让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我们在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等课程内容之后,就需要结合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用时间去验证书中的概念和观点。

05

批注思辨之处

对于经典中我们不敢认同的教育观点,要在敢于质疑的前提下,采取谨慎态度,阐明自己不同的意见。李利老师在《如何啃读一本书》中说:“对于反对的地方,我们要大胆而谨慎的批驳,敢于结合实例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作为读者既要对经典保持尊重,但是相对于尊重经典,我们更要尊重个人的真实感受,读书,是自己在读,是读给自己的。”不迷信经典、尊重自我感受是阅读经典的重要保证。但初读经典时,我们可以置疑或悬疑,不提倡轻易批判。应尽力使自已回到作者所处时代,阅读作者其它相关著述,思当时所想,模拟作者当时所是。只有真正透彻理解了作者和经典的意义,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有效果。

06

旁涉相关教育事件

经典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都是通过教育事例案例来进行验证的,作者的许多教育主张往往能够触发我们现实中的一些相关的教育事件。这些教育事件既有自己在阅读中遭遇到的故事,也有自己亲自经历的教育事件。在批注中简要列出这些教育事件,也会加深我们对经典文本的深入思考。例如《教育的目的》第一章中,作者在分析科学课程学习时,列举过代数与几何的教学实例,如果我们是数学老师,自然也会引起我们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相关案例,也会引起我们的深入反思。

07

教育建立知识前后联接

我们在阅读经典时,常常会发现,作者的一个教育观点或主张,会在同一本书的不同地方反复出现。我们就要注意通过精心批注,将这些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要注意每处论述的前后语境,逐步形成这个教育家在这一方面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教育思想。比如,我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会注意到他有一个“阅读是学生进行智育的观点”,作者在第4、7、9条建议中,从不同角度都进行阐述过。我们将这些阐述和观点前后联接起来,就会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比较系统完整的“阅读是促进智育手段”的教育思想。

08

打通其它经典的联系

不同经典中的教育思想往往是相通的,我们在阅读一本经典的时候,就要打开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既包括我们原来积累的各种教育经典的内容,更包括我们学习新网师其他课程的内容。我们很多学员的优秀打卡都注意联系学习过的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打通其中的联系,丰富我们的理解与知识,体现了学员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批注时,既要注意学习这种方法,更要自觉尝试运用这种方法。

09

结合批注剖析自我

任何的阅读都不是在“我”之外、脱离自我的阅读。我们阅读和学习经典的目的之一是映照自我和反思自我。我们在阅读经典、特别是一些专业成长的书籍时,结合批注,我们要养成反照自我的习惯。比如,我们在阅读《教育的目的》中关于“浪漫——精确——综合”人的心智成长理论之后,我们就可以反思自我的专业成长历程:哪是浪漫阶段?哪是精确阶段?通过学习,如何进入综合阶段?这是对经典批注比较高的要求。

10

结合批注反思当下

任何的阅读与学习在关注自我之外,还要关注当下。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就在于经典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教育与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我们在阅读和批注时要注意,有些老师总想从经典中寻找一些解决我们当下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常常事与愿违。大多数的经典虽然不能直接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可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升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解决问题中换一种新的思路或角度,走出“山重水路疑无路”的困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读书没有捷径。方法再多,也是别人的,或是写在纸上的,还需要我们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阅读的要求,灵活选用。只要我们多读多批,仔细揣摩,加强综合运用,一定会很快掌握批注的要领,真正进入啃读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