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许宝騄——中国统计学家的先驱(许宝星最新消息)

2001.1:许宝騄——中国统计学家的先驱(许宝星最新消息)

许宝騄——中国统计学家的先驱

文 陈 达(马里兰大学医学院)

译 张尧庭

(上海财经大学 数量经济研究所 上海 200083)

注:在参加了1998年在昆明召开的泛华统计学会第四届年会后,我访问了北京.八月三十日,在北京友谊宾馆,我有机会遇到了成平和张尧庭教授,谈到了他们极为尊敬的导师——许宝騄.

在旧中国

许教授1910年9月1日生于北京.1928年在燕京大学读化学,一年后他进清华大学读数学,并在1932年取得学士学位.1934年,他成为北京大学的教师,做了两年.他两次通过了中国政府的考试(第一次由于体检不合格而未能成行),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就读.他在e.s.皮尔逊(pearson)指导下作研究,1938年得 ph.d学位,1939年得d.sc(科学博士)学位.而后他花一年时间在巴黎跟随阿达马(hadamard).他的老师奈曼 (jerzy neyman)说过许是他最杰出的学生(见c.read, neyman--from life,1982,springer-verlog,new york,有中译本).

1940年法国投降后,希特勒行将侵占英国前,许回到了遭到战争创伤的祖国,执教于北京大学(那时是西南联大),直到1945年.在这一时期,他受群众的影响,加入了一个政治团体——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它是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由于奈曼的邀请,于是在1945年8月欧战结束后,赴美参加了伯克莱(berkeley)第一届概率统计的学术交流会.会后,从1945年到1947年,许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了一个学期,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了一个学期,后来在hotelling创办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新统计系教了一年.因为统计这个领域正在发展,很缺乏像许这样有成就的学者,他在这三个学校都很有建树.他被选为ims(1nstitute mathematicolstatistics)的委员,这是1946年的事.1947年,美国作了种种努力想挽留他,许还是回到了北京大学(见reid的书neyman-from life).他很欢欣1949年我国的解放,还拍电报给美国的同事表达他对中国新生的喜悦之情.

到此时,他的研究工作是关于一元和多元线性模型的统计推断,并涉及精确和渐近的分布理论.按e.l莱门(lehmann)教授论述:“许写了一系列关于统计推断非常出色的论文,证实了neyman-pearson理论的巨大影响”(见annalesofstatistics,7(3),471-473,1979).安德逊(anderson)教授评说:“许发表的论文是处于多元分析数学理论进展的前沿,可以认为他是受到了也在伦敦大学学院执教的r.a.fisher的影响.”(见annales of statistics,7(3),474-478,1979)

在新中国

从1948到1955年,许的数学研究进行着,尤其是代数和数理逻辑.因为当时不认为概率统计是重要的,他在矩阵论方面的工作,刊登了几篇论文在中国的数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还有与特征函数有关的内容.他念俄语并将几本重要的俄文数学教材翻译成中文.

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钟开莱原是华罗庚的一名学生,但他在西南联大转到许的门下.钟对许在特征函数方面的工作很尊重,评述道:“许的方法是直接的,从无到有.他总认为对前人的工作尽可能少依赖是数学工作的一种优点,这在他全部的文章中都在体现,将前面的结论直接用于紧接的一步,而且辐射到尽可能远.”(见annales of statistics 7(3),479—483,1979)

在1954年,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柯尔莫果洛夫(kolmogorov)教授问到了许.人们开始认识到许的国际地位.1955年,他成为中国政治协商会的一名委员.同年他与其他著名的数学家,如华罗庚、苏步青等一起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培育统计学家的工作

在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订了一个科学发展规划,在数学中要重点发展三个领域: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概率统计.在北京大学培养概率统计的专门人才,在许和郑曾同((williamfeller的学生)的领导下,从全国汇集了大约50名学生.许开始领导在北京大学第一个概率统计研究集体.,

从1956到1959年,在他的领导下,不变原理 (prokholov,donsker的论文)、多元分析(anderson的书)和随机过程(doob的书)是讨论和研究的主题.他要求他的学生在讨论班上主讲,在他们讲完后,他再用他特有的简洁的方法给以总结.从1959到1962年,试验设计、抽样调查(cochran书)都是研究的主题.在他领导下,这一阶段做过林业的调查.从1963到1966年,主题是次序统计量、平稳时间序列(grenander和rosenblatt的书),马尔可夫过程以及组合数学.他必须转向更为理论的主题是由于政策的影响.

当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冲击来临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停止了,他和学校中其他的同事都遭受到折磨.由于肺结核病的恶化,他死于1970年12月18日.在他的床边,朋友们收拾了他的手稿和一支派克自来水笔.他于1933年开始患肺结核,后来终身未娶,过单身生活.他约有174公分身高,但体重只有43.2公斤.从 1955年起,他身体非常虚弱.那时他已因身体条件不能在课堂上讲授概率论.而后的岁月,他只能在家中坐在沙发上对讨论班的研究集体讲课.

他的遗产

按他的助手张尧庭的看法,许的遗产就是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他对学生们的关怀.他总是很仔细阅读一些著名的教材.他做所有书上的习题,总能发现教材中的错误并给以改进.许将数学家分为三类.柯尔莫果洛夫、封·诺依曼和诺伯特·维纳是属于有天才的第一流人物,因为他们开创了新的领域.第二流的象辛钦(统计力学)这样的人物,他能对所在的领域给以综合并能有许多突破.第三流的是能做一些重要问题的人,但他们做不了综合性的工作.他认为他并不是有很高天赋的人.但由于能辛勤工作可以对统计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 (见张在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7:104—112,1991的文章).由于他的影响,在1983年建成了统计实验室,1984年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概率统计系.由中国概率统计学会主办的杂志《应用概率统计》于1985年开始刊印.

许的确是中国统计学家的先驱,他开创了这条道路.他被公认为在概率统计领域具有国际地位的首位数学家(见springer-ver)lag出版社1983年刊印的许宝 全集).奈曼认为,许绝对地是与阿伯拉罕、瓦尔特 (abrahamwald)具有同一水平的人,他们是他下一代中两个杰出的数理统计学家(见reid书奈曼传).瓦尔特是在1950年到印度旅游演讲后死于飞机失事,才48岁.许死时60岁.不幸的是许在1950年后未能发表更多的卓越的论文,但他确实给中国统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中国一直在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许一定会在地下感到宽慰,也痛惜迟到的春天.

历史注记:许教授是第一个赴美在伦敦大学学院就读统计的,受e.s皮尔逊指导的学生.另一个学生唐培经在那里就读是1934—1937年,他在非中心f分布对于方差分析检验功效函数方面作出了贡献.唐回到中国从1937—1949年一直在大学教书.在1947-48, 1951—52,他访问了依阿华(lowa)大学,后来在美国食品与农业组织工作,从1952年一直到1968年退休.唐于1952年被选为美国统计学会委员,他是美籍华人中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人.

中国统计学家是中国数学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国的统计学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许宝騄是中国统计学家中的先驱之一,他在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许宝騄生于1910年xx,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xx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他在1936年成为xx大学教师,并于194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研究一元和多元线性模型的统计推断方面,他写了一系列非常出色的论文,证实了neyman-pearson理论的巨大影响。

1945年欧战结束后,许宝騄赴美参加了伯克莱第一届概率统计的学术交流会,并从1945年到194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在这期间,他继续从事统计学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其中包括关于最小二乘估计的理论和应用、关于方差分析的理论和应用、关于多元线性模型的理论和应用等。这些研究成果为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949年中国解放后,许宝騄回到了xx大学,并在1948到1955年期间进行数学研究,尤其是代数和数理逻辑。他在矩阵论方面的工作,刊登了几篇论文在中国的数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还有与特征函数有关的内容。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统计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宝騄是一个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他的工作在中国数学的发展和推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贡献不仅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包括他对中国统计学教育的推广和培养。他为中国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许宝騄之外,中国还有众多杰出的统计学家,他们为中国的统计学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包括林建中、郑度、李四光、陈希孺等人。他们在统计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在实践应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之,中国统计学家是中国数学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国的统计学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宝騄作为其中的先驱之一,他在统计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贡献为中国的统计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方向。我们相信,在中国统计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统计学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