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的解决需要借鉴案例,因为案例之所以能成为案例是案例的解决方法或者思路符合一般的问题解决,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案例分析的经典范文吧。
案例分析范文一
可欣小朋友是一位非常可爱聪明的小朋友,平时很乐于帮助别人,爸爸妈妈都是高知识分子,对可欣的教育非常的重视,要求也很高。但是大人的愿望在孩子身上没有很好的实现。从小可欣妈妈由于工作很忙都是阿姨带的,阿姨对孩子很细心,但是在自理方面,阿姨却帮的很多,比如吃饭,为了让可欣能吃好,阿姨都是根据她爸爸提供的菜谱来烹制的,然后吃饭一直由阿姨喂,但是等到上幼儿园了,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快转变观念,觉得是应该配合老师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吃饭,让阿姨放下手来让孩子自己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的吃饭问题却时时没很好的解决,在家每次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催促下吃完的,大人一走开就不吃,有时干脆就坐着不动,大人爱批评就批评,催促的太多就没反应了。因此我觉得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如何让她主动、快乐的吃饭,将是我们需要反思和做出解决对策的。
描述一:
下午接送时间,可欣阿姨一踏到教室看到我就问:“老师,可欣今天在幼儿园饭、菜吃光了吗?”因为可欣爸爸是医生,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也就很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每天家长回家都会问阿姨,因此阿姨每天过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问我们可欣今天吃饭的情况。
“哦,今天可欣吃的有点慢,饭、菜还剩一点没吃光”。我如实的回答孩子的吃饭问题。
“嗨,这孩子就这样,在家都是我喂的,我喂她才吃一下,不喂就一口也不吃”。阿姨无奈的回答。 “最好还是鼓励让孩子自己吃,这样她在幼儿园才会主动吃”。我用诚恳的口气跟阿姨说。 “那好吧,今天回家试试看”。阿姨点点头然后把可欣接回家了。
描述二:
第二天,可欣阿姨过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主动的跟阿姨询问:“阿姨,可欣昨天在家吃饭怎么样?”我关心的询问。
“昨天我让可欣自己吃,刚开始不吃,后来他爸爸过来了,爸爸生气了才吃”。
“是不是他们家吃饭太早了,可欣肚子不饿?”
“不知道,一回家我们怕孩子肚子饿,给她吃了一点点心,晚上吃饭胃口不是很好,吃饭的时候是家里最苦恼的时候。”阿姨回答说。
“那你今天试试看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先给她吃点水果,不要吃那种难消化的点心”我建议的说。
描述三:
可欣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时基本很少到幼儿园接孩子,因此我们跟家长直接的交流很少,于是我觉得有必要跟可欣家长更深入的来探讨孩子的吃饭问题,让孩子爱上吃饭。利用空余时间,我打了一通可欣妈妈的电话。通过了解我发现家长很重视孩子吃饭的量,为了让孩子营养均衡,他们要求孩子把家长提供的食物都要吃光。
“现在孩子吃饭真头疼”,可欣妈妈有点无奈的说。
“现在最主要让孩子能够喜欢吃饭,自己主动的吃饭,刚开始我们要求不要太高,量先少一点,不够再添,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我们一起多配合,孩子的吃饭应该不成问题”。我鼓励的说。
案例分析范文二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到理解和适应。其次应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部分,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通过多理解、多接触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交际顺利进行。第三,我们还应当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性的进行适当的文化依附。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比如李晓雨每周都按时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就是选择性文化依附的一种很适当的体现。它减少了李晓雨同当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感,也增强了二者之间的友好和亲密度。另外,还应当注意提高移情能力。移情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的领会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避免误会和交际偏差。除了语言交际之外,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从李晓雨亲吻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来看,适当的非语言交际有时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及时调整个体心态尤为重要。李晓雨只身一人来到泰国,这就使她十分容易产生孤独、思乡等消极情绪,在交际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甚至敌对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克服“文化休克”。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案例分析范文三
摘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胀的背景下,opm 战略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营运资本管理战略得到了各大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拓展,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基于苏宁云商、国美电器两大家电零售企业巨头对 opm 战略的实践,从营运资本结构、营运资本周转、财务弹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实施 opm 战略对企业财务弹性与风险产生的影响,丰富 opm 战略与财务弹性关系的研究对象,并针对实施 opm 战略的风险,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改进 opm战略的建议。
关键词:苏宁云商;国美电器;opm战略;财务弹性;风险控制。
一、案例背景。
营运资本管理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范畴,营运资本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营运资本管理战略是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我国真正开始兴起营运资本管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学者对营运资本的研究日益增多,营运资本管理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营运资本管理的 opm(other people’s money,简称opm) 战略开始出现,近些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胀的背景下,opm 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得到了各大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应用。opm 战略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资本运营战略,会对企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企业广泛应用 opm 战略的同时,学术界对 opm 战略的研究存在不足。虽有学者对 opm 战略、财务弹性、风险控制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与财务弹性相关的研究对象比较局限,而与风险控制相关的研究也并不全面。另一方面,企业对 opm 战略认识不足。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只关注实施 opm 战略能够提高财务弹性,增加企业盈利,但是却忽视了实施 opm 战略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苏宁、国美运用 opm 战略的现状。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苏宁云商和国美电器这两家企业异军突起,以“大卖场”的方式在家电零售业惨烈的价格战中生存,成为中国家用电器新型连锁零售商的两大巨头。由于家电零售市场的产品同质性较强、零售企业转化成本较低,供零双方谈判过程中,供应商处于相对的劣势,因此拥有规模优势的零售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优惠的货款结算信用政策,通过提早收款、延迟付款的方式来获取资金优势,即实施 opm 战略。苏宁和国美就是通过实施 opm 战略,利用其不断扩大的销售网络形成规模优势,增强其与家电制造厂商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价格,延长付款期限,以无偿占用供应商的营运资金,不断缩小供应商的利润空间的模式来盈利。实施 opm 战略能够提高财务弹性,增加销售收入,但这与 opm 战略是否有效运用直接相关,且蕴含着极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会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 一 ) 营运资本周转分析。
反映企业营运资本周转状况、衡量opm 战略运用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是企业的现金周转期。苏宁和国美的现金周转期均为负数,表明这两家公司占用供应商在货款上的资金时间超过公司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上被客户占用的资金时间差额。在过去三个会计年度,苏宁可以无偿占用供应商提供的资金大约为 47 至 60 天,而国美电器则约可以无偿占用 58 至 72 天,国美无偿占用供应商资金的能力略强于苏宁,总的来说,苏宁和国美都较为成功地实施了 opm 战略,两者运用能力处于所在行业的较高水平。
同时,这两家企业现金周转期的绝对值逐年下降,且近两年苏宁现金周转期绝对值的下降幅度大于国美。现金周转期数值为负,且其绝对值下降,表明两者无偿占用供应商资金的天数在下降,两家公司对 opm 战略的运用效果不如之前的会计年度。
( 二 ) 财务弹性分析。
根据研究,opm 战略运用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企业与财务弹性的强弱,两者正相关,即成功的 opm 战略可以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反之亦然。
苏宁和国美的现金流量充裕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资本支出的比率都偏低,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近三年逐年下降,而国美电器由于股息支付额的增加导致其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下降幅度远大于苏宁。
财务指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苏宁和国美近几年的财务弹性都不甚理想,这显然与这两家企业都实施的 opm 战略相关。相比而言,目前国美的财务弹性相对强一些,苏宁由于支付的各类保证金、订金及押金等增加使得其经营性现金流出大于流入,2014 年苏宁的财务弹性指标值为负,财务弹性相对较差。考虑到之前得出的苏宁和国美近几年opm 战略运用效果不佳,这些数据也验证了 opm 战略运用效果与企业的财务弹性正相关。而企业的财务弹性差,意味着企业可能承担更高的风险。
( 三 ) 营运资本结构分析。
据财报,苏宁和国美流动资产总额中,货币资金和存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苏宁与国美的存货占比类似,但其他构成存在差别。苏宁的货币资金占比明显高于国美电器,同时两者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虽然都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苏宁仍高于国美。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率实际反映出零售企业对资金的占用能力。这两家公司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象非常明显,且苏宁的占用能力强于国美。如果企业一直以很高的水平占用供应商资金,压缩供应商盈利空间,可能会激化与供应商的矛盾,带来经营风险。
流动负债主要由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构成,2012~2014 年,苏宁的短期借款平均约为 4%,国美为 11%,苏宁的短期借款比重低于国美。而这两家企业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合计比重远高于短期借款占比,这两类很有可能在未来转化为银行借款的流动负债占了流动负债总额接近 80%,蕴含着很高的潜在财务风险。另外,苏宁的流动负债占比平均为85%,而国美电器则保持在 99%,苏宁和国美的负债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流动负债占相当大的比重,长期负债则占比少的状况。而对比苏宁和国美,近三年国美的流动负债占比都在 99% 以上,接近 100%,明显高于苏宁,说明国美对占据供应商的资金的依赖性更强。流动负债占比极高,且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比重很高,反映出企业的债务结构并不是很合理,存在很高的潜在财务风险。
上述分析表明,近年来苏宁云商和国美电器的营运资本资本结构和周转状况、财务弹性都不甚理想。随着 opm 战略的实施时间增加,其潜在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开始显露。流动资产与负债构成不合理,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比率过高,现金周转期持续为负,使得企业 opm 战略的运用效果下降,财务弹性的改善程度不如从前,这些都表明企业存在很高的财务风险,而企业通过长期占用供应商资金来获得利润来源,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三、改进 opm 战略的建议。
由于近年来苏宁和国美 opm 战略的运用效果不如从前,且两者存在经营和财务风险,因此苏宁和国美应该加强公司的风险控制与经营管理。具体来说,公司不仅要注重加强公司短期突发性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应注重在长期的风险控制,通过多样化的风险防范策略,把风险降到最低。通过储备充足的货币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促进存货有效周转等有效管理流动资产,改善不合理的债务结构,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改变企业增长方式,创新经营管理方式等方式来改进opm 战略。
参考文献:
[1] 于兰 . 企业 opm 战略、财务弹性与可持续增长研究 [d]. 内蒙古大学,2013.
[2] 侯立红 . 苏宁云商 opm 战略应用的分析 [j]. 市场论坛,2013,10:71-72.
[3] 孔宁宁 . 营运资本管理的 opm 战略实践分析--基于苏宁电器的案例 [j].财会通讯,2009,34:20-22.
[4] 王甜甜 . 浅析 opm 战略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j]. 财政监督,2015,11:39-40.
[5] 王满,何新宇,张云迪 . 苏宁营运资本管理刍议[j].财务与会计,2015,06:60.
[6] 白朝丽,杨邦文 .opm 战略下的财务弹性分析--基于鄂武商、武汉中商。
案例分析范文四
摘要: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不动产征收改变了以往封建社会不动产征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而转向公共利益。但最初的制度设计随着政府角色定位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等多种因素难以充分应对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该文通过分析美国不动产征收权的形成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典型案例, 探析美国不动产征收权的形成与演化。结果表明,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以及公共用途内涵的不断扩展, 美国政府通过案例来补充和完善法律在最初界定不动产征收相关条款的概括和不足。政府在行使不动产征收权的时候, 虽然部分涉及与经营性用地结合来实现提高本地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局部市政环境等目标, 但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公共利益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公共参与制度来反映公众诉求和监督政府行为, 以实现个体权益保护的目的。美国不动产征收制度的演化与发展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案例支撑。
关键词:征收权; 不动产; 案例分析; 美国;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ypical cases in real estate legistration in the usa
abstract:the fifth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stipulated that the imposition of real property changed the purpose of the former feudal real estate expropriation as the service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turned to the public interest.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role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e initial system design is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imposition of real prop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right of immovable prop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ypical cases.it is showed that with the persifi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use, the us government supplements and improves the generalization and deficiency of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law in the initial definition of real estate acquisition by case studies.when the government is exercise of the right to immovable property, the operation of land will be used together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local residents, increas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improve local municipal environment.how to coordinate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is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demands of the public supervision and government behavi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inpidual.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movable property expropriation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vid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case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in china.
keyword:expropriation right; public use; public benefit; public participation;
1 美国不动产征收权的形成背景
诺曼征服后, 威廉一世把没收来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分封给封建贵族, 同时保有这些土地的征税权、征收权和充公权等权力, 以此构成英国封建土地产权体系。这种产权体系造成社会等级越低, 掌握土地产权能力越弱。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的不断扩张, 英国政府对海外殖民地, 尤其是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也实行这种封建土地产权制度, 以确保英国皇室和贵族对于资源的垄断和控制[1]。美国独立以后, 为摆脱封建制影响、促进民主化进程, 赋予了私人产权主体更多的权能, 即产权主体对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的绝对权利, 而不是封建土地产权体系下个体需让渡部分权能、服务或收益给上一级社会阶层。
随着对公共利益和政府管控认识的不断深入, 美国政府、相关学者逐步意识到绝对的个人不动产私有权并不存在。个体作为社会群体的构成要素, 必然要让渡部分权利以确保政府运作与管理的资金来源和权力形成。目前, 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所有的土地产权格局中, 掌握绝对土地所有权的只有政府机构。基于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 个体需要让渡部分权利确保政府决策层对社会资源配置和不动产布局的统筹规划。为严格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 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在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提出:不动产征收必须以公共利用为目的, 而且要对产权主体进行合理的赔偿。公共利用, 即政府从集体整体考虑, 为实现集体效益最大化, 所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基础保障等社会福利。由于承载社会公众经济、生活的不动产具有位置固定特征, 政府只能基于公共服务的类型和工作半径, 根据现有空间布局和未来规划征收少数群体的不动产以满足公共需求。不动产征收的经济学本质就是政府主导的不动产交易, 受到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制约较一般不动产交易具有政府强制性。美国不动产征收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避免政府权力滥用。除了考虑一般不动产交易涉及的市场因素外, 还要考虑部分群体的基本居住条件、生活保障等。
2 美国不动产征收制度的演化发展
美国在继承英国法律制度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法律体系, 并以判例法对最初法律体系不完善部分进行补充。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 美国各州的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按照宪法第五修正案的规定行使不动产征收权。虽然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不动产征收需服务于公共利用 (public use) , 然而随着土地再开发等专项规划的实施, 各级政府逐渐把公共用地扩大为公共利益 (public purpose、public interest和public benefit) , 以此提高政府征收土地及开发为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高的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等用地类型来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政府税收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最初对不动产征收范围、公共利用等概念的界定缺乏细致性。随着社会发展, 征收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多元化趋势加剧, 最初的界定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先前的公共利用侧重征收后地块用于学校、道路、医院和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开放性用途, 为周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可获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公共利益不仅限于地块的公共利用, 而且将居民的就业、购物等经济、物质需求纳入其中, 即政府为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会通过征收的方式为私人企业发展提供用地。这也造成了最初的法律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性。20世纪50年代后期, 美国涉及不动产征收案件的剧增, 推动着不动产征收范围和权限向合理化、精准化和民生化发展。该文通过选取对不动产征收权影响较大的几个案例进行论述, 深入探讨美国政府在不动产征收当中对于征收所涉及的对象认定、公共利益界定、资源垄断制约、私人财产保护、公权力制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
2.1 伯曼诉帕克案件
194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哥伦比亚特区土地再开发法案。该法案促使哥伦比亚特区成立了特区土地开发局, 并赋予该局对该地区损害严重、难以利用 (blighted) 的不动产二次开发利用的权力, 旨在消除荒芜、闲置不用的不动产及贫民窟。同时该法案授予该局不动产征收权, 确保在必要的时候, 把私人土地产权转移给具备土地开发能力的私人或企业, 进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土地再开发[2]。业主伯曼发现自己位于规划区内的百货商店也在征收之列, 因此联合其他业主把土地开发局局长帕克告到最高法院。伯曼认为他的店铺仍在使用之中, 而且为了整体环境改善, 将私人资产征收后转给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商违背了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相关规定。但最高法院认为土地再开发是区域性行为, 不是以私人产权为单位, 因此于1954年判定再开发规划可以继续实施。这个判决结果造成规划区内许多仍在使用当中的不动产被征收和拆除, 导致该地区许多原居民流离失所。虽然开发商重建了5900多所住房, 但其中只有300多所福利性住房为原居民提供居所。
该案件的判决对于不动产征收权行使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征收对象限于损害严重、难以利用的不动产得到进一步明确, 而且征收范围扩展到中产阶级;各级政府可以以提高地方税收为目的, 征收私人不动产为开发商提供土地。从积极方面来看, 该案在理论上推动了政府对于不动产破损程度的分类管理, 规范不动产征收的对象, 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从消极方面来看, 该案增加了政府征收私人不动产的自由裁量权, 通过征地权把私人财产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土地再开发以提高当地的税收, 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宪法中界定的公共用途变更为公共利益, 容易造成不动产征收权的滥用。
2.2 波兰镇诉底特律市案件
底特律市的再开发规划涉及通过征收和拆迁4000多位居民、1000多户住房、店铺及教堂, 为建立新的通用汽车装配厂提供空间等内容[3]。通过实施该项规划可以解决该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同时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但该规划因涉及侵犯个人财产权利而被公众诉之于法院。然而密歇根州最高法院于1981年判定被告底特律市政府在其城市再开发规划中对于工薪阶层不动产的征收胜出。密歇根州最高法院的判决引起了公众的愤慨。尽管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政府税收, 公众依旧质疑底特律市政府利用不动产征收权获取私人财产而发展工业和商业的合法性。随着公众对于该案件的判决结果及后来类似不动产征收行为的不满, 密歇根州最高法院终于承认在波兰镇案件中混淆了公共用地和公共利益2个概念之间的差异, 并对原审判结果进行推翻。
严格意义来讲, 作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密歇根州最高法院对于波兰镇案件的判决及后来观点的改变并不存在徇私舞弊、权力寻租的现象, 而是判例法与成文法之间的相互磨合。最初制定的法律条文不一定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 原来许多服务公众的不动产用途因其重要性的降低和收益主体的变化转向为个体盈利、服务的工具。而私人产业如房地产、工业、商业等却能为人们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改变区域整体景观格局。密歇根州最高法院观点的转变, 体现了政府保护公众私有权的特点, 为规范和限制政府的不动产征收权提供了宝贵材料。
2.3 夏威夷房管局诉米德基夫案件
先前夏威夷州的欧胡岛72.5%的土地集中在22个土地产权主体手中, 为打破土地资源的过度垄断, 夏威夷州立法机关把已经出租的居住用地卖给州政府, 然后州政府转手又把它们卖给租赁土地的租户们[4]。美国最高法院在1984年认定夏威夷州立法机关的做法是符合宪法要求的, 是通过综合、合理的方式对市场机制的失灵进行识别和纠正。然而该案件的判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为租户们虽然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但是不具备开发房地产的能力, 因此难以建设新的居住用地。而且由于投资者的市场操作, 该岛的房地产价格在6年时间里翻了近一倍。
从宪法的本意上看, 夏威夷州立法机关行使的不动产征收权并不符合公共用地的要求。因为“公共用地”和“公共利益”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公共用地的产权主体是联邦、州或地方政府等公共管理机构, 其类型包括政府办公楼、学校、图书馆、公园和道路等, 以及部分大型基础设施、给排水系统、飞机场等。而公共利益虽然能给原租户带来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改善。该案通过征收私人不动产来满足另一个体的利益需求, 无论是产权主体变更还是主导用途都不是以公共用地为目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这种做法对于确保资源的均等化, 避免因资源垄断而形成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换言之, 分配均衡的权利体制既能够保护私人权利, 也能够避免因土地集中形成剥削。虽然最高法院的判定与最初的法律设计有出入, 其结果也与预期背道而驰, 但对于巩固社会民主、推进社会财富均衡意义深远。
2.4 科勒诉新伦敦市案件
美国康涅狄格州新伦敦市征收通过私人不动产给个体开发商进行土地混合利用模式开发, 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公众生活便利度。但公众以其后期开发不符合公共利益而向法院起诉[5]。而2005年, 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该征收行为符合公共利益, 也满足第五修正案中公共用地的要求。但美国国会迅速对这个判定进行谴责, 众议院同时通过法案禁止联邦住房、交通道路、国库资金等部门等为该土地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导致开发商因融资困难放弃该项目。更为重要的是参议院通过了《住宅、小企业和私有不动产保护法案 (2005) 》, 进一步明确了对于住宅、小企业和私有不动产的征收必须服务于公共用地。自该法案颁布以来, 几乎所有的州都对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不动产征收进行了相关法律修改, 如阿拉巴马州禁止州内各级政府以私人开发或提高政府税收为目的的征收行为, 但不涉及对损害严重、难以利用不动产的征收。在城市升级改造规划中, 对于不具备损害严重、难以利用特征的不动产的征收必须征得所有者的同意;肯塔基州通过立法对特定的公共用途进行明确, 限制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征收行为。
科勒诉新伦敦市案件对于美国不动产征收权界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先在联邦政府层面对不动产征收权进行了限制, 尤其是《住宅、小企业和私有不动产保护法案 (2005) 》的颁布, 对于不具备损害严重、难以利用特征不动产进行保护, 既减少了对于私人财产的干涉, 也有助于避免因重复性建设形成的资源能源浪费现象[6-10]。在州政府层面, 推动了政府征收目的偏重于公共用地建设, 对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税收为目的的不动产征收进行了限制, 而且在征收过程中强调产权主体的个人意识。
3 美国不动产征收制度发展因素分析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不动产征收要服务于公共用途, 同时对原产权主体进行合理补偿。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来看, 法院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在于不动产征收目的是否符合宪法第五修正案的要求。但从更深层次上讲, 不动产征收引发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的强制性、产权主体的主观意识及补偿安置的标准和方式。在市场条件下, 私人买卖不动产交易双方地位平等, 而且存在主观意愿或对自身生计、就业环境等影响较小。而政府突破市场规则征收私人财产, 本质上就存在不平等性。即便是按照市场价值对于原产权主体的不动产及附属设施进行补偿, 但原产权主体更重注以后的生活居住条件在原来环境持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 单从法律条文里判定不动产征收是否合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而是要从被征产权主体获取新住房的难易程度、资金问题、社区环境和就业计划等寻求解决途径。
保护私人权益是美国法律的基石。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通过对不动产征收权进行限制, 保护了私人权利不受侵害[11-12]。当然,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有条件的征收私人不动产进行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行不通。如果不动产征收存在损毁历史遗迹、强拆居民房屋、补偿标准及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水平等问题, 无论其征收目的如何, 公众都会对不动产征收产生抵触情绪。同时, 不动产被征收后, 其产权归政府还是归私人并不重要, 因为经济发展能够同时满足私人和公共群体的发展需求。因此可通过调节收益分配解决开发后土地收益在开发商与原土地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问题。公共参与作为降低政府与公众之间矛盾, 提高执行力的有效工具, 也可以缓解公共用地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政府决策者和土地开发部门通过寻求、聆听和尊重不动产所有者、居民和小产业主的意见, 提高土地再开发后公共收益程度。在获取私人不动产的时候, 尽量以协商和购买的方式进行获取。通过对产权主体有形资产、主观价值、潜在收益、未来安置等进行充分的考虑, 促进不动产产权变更的流畅性。
4 对我国土地征收的启示
4.1 健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
土地征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暴露出的被动拆迁、城乡福利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等问题也困扰着我国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虽然我国以“公共利益”实施的土地征收目的在于“净地出让”给需要用地的企业或个人, 以及划拨为公共用地或公益用地。但征收对象除土地外也涵盖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或定着物等不动产的拆除或移除, 这也是土地征收过程中模糊性最大、争议性最多的部分, 也是关系被征地群体生活、劳作最为密切的部分。由于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强势性, 以及法律制衡政府能力较弱, 造成部分被征地群体难以改变他们生活、生产环境产生的不适宜寻求有效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13]。另外, 目前土地征收的对象不仅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 还涉及生态用地、历史文物古迹、公共设施用地等多种类型。但对于这些用地类型的征收进行商业开发, 则属于征收公共用地用于私人经营, 造成区域性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传承、区域生态环境等水平降低。结合美国对于公共利用概念的不断拓展可以看出, 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不仅要满足土地用途的开放性、无偿性和产权主体的公益性, 更为重要的是结合收益分配模式、产品输出的社会性对经营性用地的获取方式, 在市场获取的基础上增加政府征收、干预机制。但政府征收方式必须公开透明, 确保所有环节依法合规。结合征收对象的范围, 将土地征收的概念上升为不动产征收, 确保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法律界线明确。对于被征收对象的补偿安置问题, 既要结合市场要素进行价值置换, 也要从基本需求的角度保障被征收群体生活、公共服务水平不降低。
4.2 缩小范围保护合法产权
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对于开发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的规定, 将集体土地排除于土地有偿出让和二级市场之外。城镇扩张、产业发展所需城镇周边集体土地必须通过征收的方式, 造成政府对于土地支配的公权力加大。较之市场模式的个体权利主张模式, 不动产征收往往忽略个体的发展需求而服务于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效益高的工业、商业等用地类型, 尤其是农民个体难以主张自身财产权[14-16]。在补偿安置方面, 倾向于凭借土地产权的双轨制以政策补偿取代市场交易, 造成土地补偿标准缺少市场参考, 仅依据年产值计算。安置标准及方式则依然延续计划经济时期对农业人口安置方式, 忽略了经济驱动、户籍制度改革对于社会公众就业选择自由化、生活理念多元化、住房供应商业化等的影响。因此, 结合美国不动产征收内涵变化及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入市的步伐, 逐步建立自由流通的不动产市场, 保障城乡经营性用地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等法律政策的基础上, 不再受集体土地产权制约。政府将征收范围缩小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用地部分, 并保障后期用地的产权或管理权归属政府或公益机构;或者按照政府要求承载社会公益的私营产业主体。同时建立资源节约型规划战略和思维, 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历史文物保护名目与范围的基础上, 降低规划实施过程中征收行为对现有社会公共资源资产的破坏。同时, 充分衔接好建筑物、构筑物使用寿命、状况动态监管机制, 降低不动产征收对于社会群体基本居住、生活和工作保障的影响, 避免对依旧具有长期使用价值不动产拆除及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4.3 公共参与维护社会稳定
公共参与是为征地涉及到的利益人群提供关于目前和未来发展问题对话的机会, 保证征地程序的制定、评价和实施符合公众需求。虽然公共参与逐渐成为政府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 但是在不动产征收过程中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公共参与作为一个保障农民权益的机制进行运作[17-19]。因区位、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占用城镇周边集体土地进行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成为政府的首选。而随着中央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政策紧缩、缩减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城镇内部和偏远农村也逐步纳入征收和拆迁的范围之内。不同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依托差异较大, 接受新型就业模式、生活理念的能力各异, 而且受传统思想和现代法律意识影响差异性不同。加上近些年来, 因征收权行使不合理引起的被动拆迁、农民信访等事件都反映出政府仅强调征地的强制性而忽略了公众的参与性。而且因征地补偿资金引起了部门腐败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社会伦理问题都是因缺乏公共参与及政府为追求简化安置补偿模式而引发的畸形现象[20]。因此, 在建立健全土地产权体系、土地征收程序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社会公众能够与政府部门直接对话, 通过构建公共参与平台、加强公共监督, 让被征主体参与到征收过程中并从微观角度明晰他们的需求和诉求。而且有利于确保参与过程有备案可循, 包括对参与者的记录和报告, 过程的告知情况、所做出的各类决策。对应的文献记录可以通过媒体、网站、时事通讯及其他途径及时向被征地农民及相关群体公布, 实现从机制建设角度制约政府的公权力滥用及主观决策, 推动我国向环境公义、社会公平、经济持续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5 结论与讨论
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及公共需求内涵的扩展, 是造成美国各级政府执行不动产征收权过程中偏离宪法第五修正案原本要求的主要原因。政府不仅要从基本公共需求的角度进行不动产征收, 而且需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才能够为公众生活环境优化、就业机会增加等创造有利条件, 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向社会公益转化。从政府职责来看, 这也符合政府主要责任在于协调社会财富, 让富裕群体为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本质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政府作为各种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和分配者, 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升方面发挥着政府的全能性。但随着计划经济弊端的显现, 政府主导逐步让步于市场经济建设。我国征地制度设计的初衷也是公共利益导向,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 却演化成社会获得国家建设用地的主要手段, 征地范围被扩大, 借鉴美国征收案例的启迪。在新时代背景下, 应回归公共利益本质。不动产征收也应随着政府配给模式的退出而逐步缩减征收范围, 逐步加大不动产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政府参与不动产征收更多是依据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 以及经济发展的共享性和阶段性。不论公共利益内涵如何演变, 让社会公众切实感受到政府行为带来了居住、交通、就业及公共服务等的改善, 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则。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情况下, 政府实施的不动产征收不应被看做市场模式的替代物, 而是“市场+政府”二元结构。这不仅要衔接市场机制, 而且政府要从均衡社会财富、实现基本保障的角度, 兼顾被征主体的资源享有权和财产获取权。通过立法公共参与机制, 为城乡扶贫帮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政府行为实施和公共政策推进查缺补漏、集思广益, 努力按照十九大精神指引方向,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产权制度、政府职能等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miceli tj, sirmans cf.the holdout problem, urban sprawl, and eminent domain[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7 (16) :309 319.
[2]hoehn jp, adanu k.what motivates voters‘support for eminent domain reform:ownership, vulnerability, or ideolog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14 (37) :90 99.
[3]fleck rk, hanssen fa.repeated adjustment of delegated powers and the history of eminent domai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10 (30) :99 112.
[4]turnbull gk.irreversible development and eminent domain:compensation rules, land use and efficiency[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10 (19) :243 254.
[5]李乐, 关小克, 刘景华, 等。西方社会土地产权的构成、演化与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 (1) :54 60.
[6]张少华, 李文云, 于桂清。农村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 2009, 25 (11) :24 25.
[7]李乐。中国大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土地问题研究季刊, 2016, 15 (3) :8 15.
[8]李乐。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 2015 (2) :40 44, 30.
[9]张亮。青岛市崂山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初探[j].山东国土资源, 2014, 30 (2) :88 90.
[10]陈海文, 贺兆成, 卢绪云。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 2006, 22 (2) :41 42.
[11]寇薇。济南市土地征收工作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 2014, 30 (5) :105 108.
[12]张永田, 宋继山。潍坊市土地征收工作与维护群众利益的调查报告[j].山东国土资源, 2008, 24 (4) :16 18.
[13]李阿金。全面做好土地征收工积极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山东国土资源, 2006 (4) :3 4, 6.
[14]yujian, 石凤友。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j].东南学术, 2012 (4) :4 11.
[15]叶宗达。对加快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 2008 (12) :27 28.
[16]张怡然, 邱道持, 李艳, 等。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开县357份农民工的调查问卷[j].中国软科学, 2011 (2) :62 68.
[17]何凤山, 唐健, 魏西云, 等。实现发展和稳定双赢---农民工宅基地权益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土地, 2012 (3) :42 44.
[18]刘守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土地制度及其实施[j].法商研究, 2014 (2) :3 10.
[19]关尼亚, 尚作为。明确边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辽宁省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j].国土资源, 2012 (4) :49.
[20]甘藏春。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若干问题[j].中国土地, 2010 (6) :8 13.
案例分析范文五
邻人献玉——信息不对称
从前魏国有这样一组邻居——其中一家人都不认识玉,而另一家则是可以识别玉的,因此就发生了下面这样的故事。农耕时节到了,有一天那个不认识玉的农夫赶牛来到了自家的田里,开始耕地。地才犁了一会儿,突然他听到“嘎吱”一声,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喝住耕牛,停下了活儿,来到犁旁边,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碰到了一块石头。农夫将石头捡起来,抹去表面的泥土,发现这石头竟有一尺多宽而且有光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石头,也不知为何物,农夫很是奇怪。农夫抱着这块石头找到了邻居,准备让邻人去辨认,看看究竟是什么。邻人不愧是行家,一眼就看出这“石头”是美玉,但他又不想说出实情,于是便想欺骗农夫。他随口编了一句谎言: “这石头是鬼怪变成的不祥之物,迟早会给你带来麻烦的,趁早扔掉得了。”农夫一听这话,还真有点犹豫,只是觉得如此好看的石头,扔了怪可惜的,最后还是将信将疑地把石头抱回家。回到家里,家人看到如此美丽的石头后,都认为这明明是很好的一块石头啊,怎么会是鬼怪变成的呢?就这样,农夫决定留着石头,并把石头放在家中。
夜幕降临, “石头”开始发光,而且随着夜越变越黑, “石头”的光也越来越显眼,最后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清早就去问邻人。邻人故弄玄虚地说: “昨天不是告诉你这块石头是鬼怪变的,肯定是它在作祟。”农夫一听就吓坏了,立刻扔掉石头。过了几天,认识玉的邻人捡回了“石头”。
不久,邻人就抱着玉石去奉献给魏国国王。魏王召来工匠,让其评估玉石的价值。工匠一见玉石,为之一震,立刻向魏王说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魏王奇怪地说: “何喜之有?”工匠继续说: “大王您得到的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啊!”“那你看看值多少钱啊?”魏王继续问道。“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啊,大王”,工匠继续说。魏王听后,立刻就赏给邻人许多金银财宝。
【故事中的经济学】
邻人献玉这个故事很简单,今天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仔细想想如下两个问题:第一,邻人凭什么能够“骗取”农夫手中的玉石;第二,工匠为何就认定这块玉石价值连城。其实邻人就是利用了农夫对玉石的信息不对称而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玉石。与农夫相反的是,邻人和工匠他们都对玉石是信息对称的,从而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里,我们得知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其实这个假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信息是完全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如果存在,那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将不再成立。同样本节故事的结果将会重写——献玉的肯定是农夫自己。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信息对称或完全信息也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前提。接下来,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信息不对称问题。
【经济学原理】
信息不对称问题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自亚当·斯密之后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学时,都是假设信息对称的,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3位研究信息不对称市场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们是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我们无法拥有其他人拥有的一切信息,从而造成一些人知道而另外一些人不知道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其二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常见于保险市场,即那些身体不好的人总是想去保险公司为自己买各种各样的保险,以便在自己发生不测的时候获得一大笔补偿。长此以往,将不会有健康的人去保险公司投保,结果就是保险公司面临倒闭。逆向选择则常见于二手货市场,我们知道在二手货市场,那些价格更加便宜的二手货容易被人接受,因为质量差的二手货不会一下就会被发现的,结果慢慢就会将质量好一点价格也高一点的二手货挤出市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整个二手货市场充斥的都是质量最垃圾的二手货。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很多,如一个普通的人可以通过造假的文凭或各种假证书去人才市场找工作,这样的人如果越来越多,最后很有可能将真正的人才全部挤出人才市场。
案例分析范文六
案例描述
1、晨间,老师发画册给幼儿讲故事,朋朋根本没有翻书,把书卷起来当话筒玩,惹得旁边几个孩子也跟他模仿,偶尔翻到走迷宫的那一页,指指画画。该收书了,他把书交给小桌长阳阳,突然抬脚踢了阳阳的胳膊。阳阳疼得哭起来,我责问他“为什么踢阳阳”他却回答说:“我踢老虎的!”书上走迷宫那一页的确有老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车,他想要,上去就抢,王浩生气地叫喊、哭起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赶紧说“对不起”。火车拿在手上才征求人家的意见:“借给我,好不好”在他搭积木时,连续三、四次出现这样的行为。
3、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妈妈的游戏,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平时有玩具也不愿意和他一齐玩。
分析诊断
朋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懂交往规则,有打人、抢东西之类的攻击性行为,不被同伴接纳。我们透过家访、对孩子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孩子存在交往问题的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妈妈在家生活。爸爸偶尔回家后教育孩子时,也是非打即骂,朋朋十分怕爸爸。奶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教这教那,但管不住,有时急了也动手打他。这样,到幼儿园后,老师给他讲道理、说服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2不懂交往的规则
向别人借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朋朋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
3自制力差,认知与行为脱节
朋朋情绪冲动,调皮好动,容易产生一些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自制力差。当同伴生气、愤怒时,他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连声说对不起,却不把东西还给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为,发生认知和行为脱节的现象。
4缺少交往的机会
此刻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负面行为,不被同伴接纳,缺少互动的机会,更加不能获得交往的经验,增强这方面的潜力。
指导方法
1、与家长沟通,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
这天幼儿园活动安排画热带鱼,朋朋奶奶看到先来的小朋友在画画,便催促朋朋快点画。朋朋东看看西瞧瞧并没有动手,奶奶有点急了,举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吓哭了。我赶紧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对朋朋说:
“赶快画好了我们去玩球。”朋朋一边抽泣一边画。奶奶看孩子画好了才放心。我与她谈心,告诉她孩子的不良表现,可能就是他们平时教育方式不正确,严格要求不必须非要动手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我对她说“如果你当着那么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没面子,你要多了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利用同伴及班群众的力量对朋朋实施影响。 透过教师引导、同伴约束、家长说服帮忙等,强化朋朋认识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为。
这天第一节群众活动,老师让小朋友把竖排由竖排调为四横排。阳阳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来,朋朋本来应坐在她们中间,他把椅子搬过去,向我报告说不好坐了。我要求她们让开空档,给朋朋坐。她们怎样也不肯,都说朋朋打人。看来他们对朋朋还有成见,有所戒备,我借机教育朋朋说:
“你还打人吗”
“不打了!”朋朋直摇头。
“他不打人,你们给他一次机会!”阳阳和欣怡还是不做声。
“这天旱上,朋朋还帮忙发接送卡的,给他一次机会吧!”我及时举例让她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
“如果你再打人,他们真的不让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最后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较争气,整个数学活动,一向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一点都不要老师提醒,还主动举手到黑板前做作业,我特地给他机会,他果真做对了,我带领小朋友送掌声表扬他。朋朋激动得脸都红了。
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当同伴排斥孩子时,教师及时帮忙,引导他们看到朋朋的闪光点,让孩子处在理解、宽容和谐的同伴关系中;教师创造并抓住教学契机,给朋朋表现的机会,使大家看到他的进步,用语言表扬或掌声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利用班群众的力量激励孩子的学习,树立他的威信,让其他孩子愿意和他交往,同样受到感染和鼓舞。
3、顺势利导,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交往。
(1)强化认识,预防为先,规则约束,适时引导。
给幼儿带给充足的游戏活动材料,尽量避免争抢之类的破坏性行为。为了防止幼儿的争抢,我给班上增加了几箱积木,搭积木之前我先强调,大家一齐玩,谁抢就取消他的游戏资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齐搭积木,搭出各种各样好玩的车子。朋朋走在活动室里转来转去,盯着人家的东西看,我问他想不想借辆玩一玩他回答说“想!”我趁他动手抢之前提醒:“先问人家好不好别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还给人家,要说谢谢!”
我先带朋朋向练练借一辆吊车,指导他说:“把你的吊车借我玩一下好吗我玩一会儿就还给你!”练练愉快地说“好的!”我又让朋朋说“谢谢!”
朋朋很开心地玩了一会儿。为了巩固练习交往,我推荐他把车子还给练练,再去向阳阳借赛车,他更开心了,借到之后还和阳阳两人一块玩。
活动之前,明确交代规则,进行约束。活动中洞察孩子的心机表现,在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前,适时引导,学习商量征求别人意见,在借玩具、搭积木等实际活动情境中练习,巩固交往行为,体验成功,积累交往经验。
(2)利用相关性促进幼儿的学习、交往。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潜力较强,表现主动、用心,受到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功的学习、交往相互促进。我们利用这种相关性,如朋朋当小老师指导伙伴订正作业,一方面促进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增强交往潜力。
(3)利用孩子喜爱的游戏、操作活动培养自制力,促进交往合作。
朋朋十分喜欢游戏和操作活动,发放材料时我们经常要求他坚持一分钟,在活动中鼓励他耐心完成作业,培养自制力。在主角游戏表演游戏中扮演喜爱的人物、动物,丰富语言表达,加强交往合作。
指导效果
经过我们几位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两个多月之后,朋朋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他看到小朋友打闹时,他会说:“打人家,眼睛会红!(意思是会把人家眼睛打伤)把人家打伤了,要送人家去医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动去扶起来,帮忙檫眼泪,安慰伙伴。在一日活动中基本没有攻击人的现象。
朋朋在活动中更加专注,学习进步明显,好几次做数学作业,完成速度都在班级前几名,手工作品多次参加展出。
他会与老师小朋友商量、征求意见“老师,我也想搭积木。”、“分给我一些积木好吗”、“我和你一齐玩呼啦圈好吗”等等。
他主动要求当值日生,发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图书等,小朋友们越来越喜欢和他一齐玩。
反思
1、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是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能尽快趋于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儿一样遵守常见的规则,妥善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欢表现自己,能够帮忙别人,期望受到关注、肯定和夸奖,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群众生活中规则意识还要增强,有时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处于他助到自助的过渡期。我们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他的点滴进步都让我们对他充满期盼和信心。同时,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帮忙和等待。
2、朋朋的不良行为还有反复的现象。偶尔有拉别人衣服、摸辫子等骚扰行为。假期返校刚开始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有伤痕,及时与孩子谈话,了解到家长有时还有暴力或体罚的过激行为,导致朋朋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我们与家长做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指导他们统一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保证幼儿园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时要求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更有效的指导帮忙孩子。
3、朋朋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积木、做游戏、玩打击乐器等活动中个性专注,我们有针对性的安排,让他参加到喜爱的活动中,少有空闲去攻击别人,减少破坏的机会。
4、交往潜力与孩子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关联,朋朋在拍球、画画方面动手潜力较差,缺少兴趣,坚持时间不长。我们和家长共同努力,发展动作协调性,培养自制力。和孩子一齐看书,引导他观察,给孩子讲故事,指导他回忆,持续一段时间的安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生理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
5、对朋朋的关注和指导,我们很重视,但并不表现出刻意地去做,而是渗透在一日活动的环节中。不在同伴面前过分强调他的缺点,也不让他自己和同伴感觉到特殊,适时当众表扬进步,增强信心,树立威信。关注帮忙但不包办,逐步放手,让他走向独立,纳入普通正常发展的轨道。
6、如今的朋朋已上中班,我们还将利用专门性的社会活动《我是班级小主人》、《我们都是好朋友》,加强对孩子的交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