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注释】

①冰:形容极度寒冷.

②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③犹:还.

④俏:俊俏: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⑤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花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时候)

⑥待:等待 .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鉴赏】

《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在当时,前苏联政权核心赫鲁晓夫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遭到严正拒绝后,便纠集世界上一些仇华势力,使用了一系列政治高压、经济封锁等手段,使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毛泽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填了这首主题鲜明、意境深远的词.

词前小序,既“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本词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与陆游孤寂、悲观相反,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开首两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点明梅花开放的时节,此时严冬即将过去,春之神正翩翩来临.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大地仍银装素裹,严冬的痕迹尚未消退,悬崖上有百丈坚冰尚未融化,可春的气息却已早早地透露了,那便是冰雪中傲然绽开的梅花.这两句将梅花放在严寒的环境中去表现,有力地衬出了梅花不畏寒冷的特性.皑皑白雪将梅花俏丽的形象衬托得更加鲜艳夺目,同时,坚冰百丈的环境也点出了梅花开放之“早”,为下面写梅花的报春作了铺垫.

梅花先于百花而将春回大地的信息传播给了人们,所以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想见,经历了寒冬之后的人们,猛然间看到这冰雪中俏丽的梅花时,将会多么的惊喜振奋啊.这“花枝俏”无疑是春的使者,是生命的象征,是春之女神所到之处最先撒下的花瓣,与群芳相比,她是最得风气之先的,因而也引人注目,可她却是那么谦逊,没有一丝一毫的骄矜自得,这是何等的气度!作者这里将梅花充分地人格化了,并且赋予了她以崇高的品格,读之使人倍感亲切.“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最后两句将梅花的形象表现得更臻完美.春之女神的足迹终于遍布大地,所到之处,鲜花烂漫,姹紫嫣红,分外绚丽.先于百花而发的梅花此刻却只是和众多的山花一样在春风中欢笑,她无意计较得失,也不追逐名利,更不愿出人头地、独占春色,这是胸襟坦荡者的豁达大度,是无私奉献者的真实写照.作者从梅花的特性中发掘出了这种高贵的品质.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前无古人的.

全词格调明朗轻快,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梅花鲜明生动的品性.语言也平易流畅,显得清丽自然,毫无雕琢禾农艳之气,意境高远,耐人寻味,使人在赞赏梅花的同时,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在历代众多的咏梅词中,这首词立意新颖,别出机杼,独标高格,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给人以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