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知识点归纳(十点)》_力的知识点归纳(力的知识总结)
力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
知识点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就是作用)
表示力的符号是f,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注意:不要把表示力的符号与单位符号混淆。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作用时,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例:运动员举杠铃;大象压跷跷板;渔翁拉渔网;推土机推泥土。
1、产生力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物体间有相互作用。 通常与两个物体有关,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为受力物体,单独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离开物体也不存在力的作用。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的关系: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两物体间没有相互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
二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1、两种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
速度大小改变:由静止--→运动;由运动--→静止;由快--→慢;由慢--→快。运动方向改变:转弯;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改变。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非一定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轻轻的推物体,但没动);如若物体发生了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2、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匀速直线运动;保持静止。
3、改变物体的形状:弯钢片、拉弹簧、拉弓。
三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三要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就会发生变化。
只有当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时,才能说这两个力完全相同。
表述一个力时,要同时指明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同一个力的示意图中,力越大,线段一般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若已知力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夹角的度数,这个夹角的度数也必须标出。
3、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③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④在箭头的旁边标上表示力的符号(有时还可以标上数值和单位表示力的大小)。
四
知识点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一个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同学推墙。
3、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如运动员扔铅球。
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又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尽管大小相等,但作用效果不同;②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③性质相同。如小孩对墙的作用力是推力,墙对小孩的作用力也是推力。
五
知识点5: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弹性限度:对弹性物体来说,形变后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最大限度。
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
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
塑性形变:橡皮泥用手捏后松手,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塑性形变。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弹性;相互接触且已经发生了弹性形变。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不接触的物体间不会发生弹力作用。
任何物体只要发生了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3、弹力三要素:
大小:与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大小相等,与形变程度和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方向: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指向恢复原状的方向。如弹簧。
作用点:作用在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施力物体上。
4、常见的弹力:拉弯的弓,拉长的弹簧,压弯的跳板,压力、支持力(书放在桌上,书和桌均发生了弹性形变),拉力、推力、张力。
六
知识点6:弹簧测力计
1、构造:外壳、弹簧、挂钩、指针、刻度板、提环。
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越大(弹簧的伸长与收到的拉力成正比)
3、使用方法:
使用前: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分度值;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③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使用时:①不能超量程使用: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测力计。②同方向: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七
知识点7:重力的概念
1、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所以都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物体。
重力特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力的一部分。
八
知识点8: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注意:不要说成“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重力成正比”。
2、关系式(物理公式):g=mg。
(变形:m=g/g)g:物体受到的重力(n);m:物体的质量(kg);g:物体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单位 牛顿/千克,n/kg。
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在地球上同一个地方,g是一个定值;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g值不同;不同星球的g值也不同,月球上的g值是地球上的1/6.
3、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有关,与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有关。
九
知识点9:重力的方向
1、方向:竖直向下。非垂直向下。(“下”是近似指向地球的中心)。
与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无关,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2、应用:制作铅垂线或重锤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或物体表面是否水平。
十
知识点10:重心
1、概念: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2、位置: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质量分布有关。
①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如铁环的重心。
②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支撑法(汤勺放在手指上,使其在手指上平衡,重心就在支点上方);悬挂法(在物体边缘任取一点,用细绳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沿悬绳方向在物体上画一条直线,另取一点画另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重心)
③对于形状、体积改变的物体,质量分布发生改变,所以重心的位置发生改变,如人下蹲时重心降低;侧身弯腰时,重心可以不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