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落款怎么写?(书法作品落款怎么写时间)

书法作品落款怎么写?(书法作品落款怎么写时间)

书法作品落款的一般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要有相应比例.

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 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用隶书、章草书写;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双款: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双款,就是在右上位置书写赠送对象,在左下位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内容.如对联,则须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联的左下方,以示礼貌谦逊.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1)写给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XXXXXXXXXX同志,XXXXXXXXXX先生,XXXXXXXXXX方家,XXXXXXXXXX女士,XXXXXXXXXX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XXXXXXXXXX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XXXXXXXXXX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2)写给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XXXXXXXXXX同志,XXXXXXXXXX书友,XXXXXXXXXX仁兄,XXXXXXXXXX同窗,XXXXXXXXXX大兄XXXXXXXXXX贤弟,XXXXXXXXXX小妹,XXXXXXXXXX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XXXXXXXXXX大姐,XXXXXXXXXX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 长生书友惠存 剑明贤弟雅属

(3)写给晚辈: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XXXXXXXXXX学生,XXXXXXXXXX贤契,XXXXXXXXXX贤侄,XXXXXXXXXX爱孙,XXXXXXXXXX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4)正文出处: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 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二、下款

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1)时间

①、年份的别称

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即“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XXXXXXXXXX”,60年才轮到一个“甲子年”,如2002年是壬午年,2003年就是癸未年,2004年就是甲申年,以此类推.

②、季节的别称

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

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

冬:初冬、暮冬、九冬、暮冬、中冬

③、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初春、开岁、芳岁

二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

三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

四月:孟夏、槐月、麦月、麦秋、清月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清和月

六月:季夏、暮夏、荷月、暑月 、溽暑

七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

八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

九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

十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月

每月初一至初十称上浣,每月十一至二十称中浣,每月二十至三十称下浣.

如:甲子年桂月上浣.

题时间款时容易出现农历与公历混用的现象,如:一九八五年六月,

不能写成乙丑年荷月,因为公历的六月是农历的五月.

(2)、地点:

题款时如落书写地点,用雅称而不用俗称,如:书于北京西城肉食店,这类属于俗称地点.但是,如题于早春堂,书于鸿宾楼等到是可以的.

(3)、署名:

署名时可以写姓名全称,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袁闽书,文笔轩主人书

(4)、谦词:

写给长者、专家的作品在姓名之后可以加上书奉,奉书,敬书,恭录等谦词.所书作品内容是伟大,领袖的名句或名作,在姓名之后可加敬录、敬书等谦词.

下款的完整题法应是:“壬午年孟夏下浣文笔轩袁闽书”.正文是甲骨、钟鼎、汉隶的古文字,题款最好用行楷或楷书.不宜用正文的字体或狂草,如果正文是楷书、行草或狂草,那么题款时的字体最好是用行书.题款字体应小于正文,以便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