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和宁采臣的金华奇缘(聂小倩和宁采臣音乐剧)

聂小倩和宁采臣的金华奇缘(聂小倩和宁采臣音乐剧)

t + - (原标题:聂小倩和宁采臣的金华奇缘)

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聂小倩》,因为张国荣和王祖贤的演绎,几乎家喻户晓.故事里的主人公,一个是多情女鬼聂小倩,另一个是正人君子宁采臣.聂小倩18岁早逝,被妖怪胁迫,专惑人干坏事,遇到赶考的宁采臣后被感化,最终回到人间,两人结婚生子.

在金华,这个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已经在古城坊间流传了几百年.大家之所以津津乐道,是因为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这个故事是李渔向蒲松龄报的料,聂小倩的故事发生在金华,宁采臣当年投宿的是密印寺.

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

宁采臣住在密印寺

旁边就是科举考场

在《聊斋志异·聂小倩》中,对故事发生地场景的描述是这样的:“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宁采臣有次恰好去金华,到城北后,进一座寺庙里休息.寺庙大殿宝塔十分壮丽,但地上长满比人还高的蓬蒿,好像没有有人来来往往的踪迹.

原太平天国侍王府副馆长、文物博物馆副研究员蒋鹏放告诉记者,这个流传了几个世纪的传说,就发生在万佛塔之下,.

蒋鹏放的推测,是有依据的.

按照文中描述,这个寺庙应在金华北城墙处,且寺旁有塔.当时金华城内只有一座万佛塔,而万佛塔旁边正好有一座寺庙,就是密印寺,后来改称为永福寺.

另外,万佛塔前面的楼阁,就是当时金华考生科举应试的考场,后来成为了太平天国侍王府.考场周围有很多学生考寓,就是供给考生投宿的.

所以宁采臣从家乡到金华赶考,住在密印寺的可能性极大.

考场周边房价暴涨

宁采臣只能借宿寺庙

从《聊斋志异》的描述可以看出,宁采臣是个考生,浙师大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龚剑锋介绍,明代金华地区的读书人考秀才,就在古子城附近应考.清代时,考场移到如今的侍王府,改名试士院,所以周边建有众多提供考生住宿的考寓,如永康考寓、兰溪考寓、东阳考寓等.

宁采臣为什么会借宿寺庙呢?龚剑锋有个推理.

当时金华府辖区的人考秀才都要来古子城附近应考,连“省教育厅”的官员都要下来视察,人数一多,客房价格就上去了.古文记载:“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

也就是说,宁采臣赶考时,周边房价涨了,他只好住到寺庙去,“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

李渔和蒲松龄私交甚好

可能是他报的料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为什么会有金华故事呢?来自兰溪的蒋敢干对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颇有研究,他表示,聂小倩的故事,很可能是李渔向蒲松龄报的“猛料”.

李渔是兰溪人,在《蒲松龄年鉴》中有这样的记载:“春,蒲松龄邀李渔赴宝应演戏祝寿.时李渔在扬州,蒲松龄在宝应知县孙蕙幕中,邀李渔家班女戏为孙蕙献艺祝寿.蒲松龄并手录李渔词《南乡子寄书》相赠.”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李渔和蒲松龄是有私交的,双方是朋友,聂小倩的故事很可能就是李渔说的.

蒋敢干认为,李渔比蒲松龄大30岁,两人相识时,李渔名气已经很大,蒲松龄对他也很敬重.按照当地民间流传,蒲松林来过兰溪,拜访过李渔.弄不好,蒲松林还顺道去过金华城.

金华地区宁姓约700人

可惜没人中过进士

宁采臣是否和金华真有联系?其实,“宁”这个姓蛮少的,但是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金华地区姓宁的约700人,分散在各县市.最大的聚居地可能在婺城区雅畈镇端头村,大约30人;安地镇郑次自然村和青龙头自然村,还有兰溪赤溪街道姓叶村以及武义一个山村,各有20人左右.

也就是说,宁采臣是金华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关于宁采臣,《聊斋志异》里还有一段描述:“后数年,宁果登进士.女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由此可见,宁采臣是中过进士的,而且三个儿子也都出去为官.

如果宁采臣真的借宿过密印寺,在金华赶考,而且中过进士,那么金华府志里一定会有记载.

金华市文保所副所长蒋金治曾经为此查阅了明清两代甚至宋代的金华府志,可惜没有发现一个姓宁的进士,他只能猜测,蒲松龄听到故事时,会否因为口音而笔误,譬如把“应”听成了“宁”.

类似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虽然已经注明学生叫做“马生君则”,可惜查遍东阳马氏宗谱,也不见其人.原因很简单,古人的名、字、号太多,也许宁采臣和“马生君则”一样,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偏差,被历史资料湮没.

李渔一口气报了好几个猛料

聂小倩的故事,真的是李渔向蒲松龄报料的吗?对此,老金华们毫不怀疑,民间甚至还流传着一个说法,李渔不仅讲了这个故事,还讲了另外好几个.

到底几个?一个说法是3个,一个说法是5个.

蒋金治告诉记者,虽然这些说法纯属野史,但老市民能把那些故事讲得有板有眼,倒也是有趣.目前他已经听过好几个故事,比如金华太守张佐治遇蛙,还有金华怪猫.

这些故事有多离奇?为什么最终只把聂小倩收入《聊斋志异》?且听下本报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