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且末县小学 曹学康
教学内容:教材p62-63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概念.
2、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圆周率的来历,结合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学会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周率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圆规、直尺、三角板、绳子、剪刀、圆片 (直径2cm、4cm、6cm)、 教师:圆规、直尺、三角板、一条绳子、剪刀、圆片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明确目标
1、 课前两分钟
2、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圆的周长
3、 出示学习目标
(1) 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a、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概念.
b、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4、自学指导(同步完成导学案中没有完成的题目)
二、探究新知
(一)圆的周长的概念
1、小组活动一:把一根线绕直径是4cm圆片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
再把绳子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2、小组活动二:在直径是2cm圆片上画一条直径,在直径的一端做好记号.把圆片放在直尺上,标记点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滚动一周后标记点所对的刻度记录下来,这个长度就是此圆的周长.
3、圆的周长指什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4、猜一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二)圆周率的概念
1、活动三:动手量自己课前准备的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圆周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XXXXX表示.
3、让学生看教材p63下面方框内的话,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不仅可以用滚动法、绕绳法测量,还可以用公式来计算. 周长用c表示,直径用d表示,根据c/d=XXXXX推导出:
c=XXXXXd或c=2XXXXXr
三、圆的周长公式的应用
1、一张圆桌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的周长是多少米?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一个木桩的横截面周长是37.68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矫正达标
多媒体出示智慧城堡中的相关练习.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学习了圆周长的知识.我知道圆周率是( )和( )的比值,它用字母( )表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 )发现的.
(2)我还知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倍.已知圆的直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周长;已知圆的半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周长.
六、作业设计:p64“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c=XXXXXd
或c=2XXXXXr
圆的周长 圆周率
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本文由()首发,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1)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2)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小数的表示和计算方法。
(4)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来历和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究和实践的精神,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尝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来历和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内容
1. 圆的基本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2. 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小数的表示和计算方法
4. 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探究式学习法
2. 合作学习法
3. 实验教学法
4. 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有关圆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小明用一根线测量了一下桌子的周长,结果是10cm,桌子是一个圆形的,请问桌子的直径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
2. 概念学习环节(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圆的基本概念,如圆心、半径、直径等,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等形式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量取周长的方法,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环节(3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让学生测量它的周长和直径,并在实验中发现圆周率的存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并观察圆周率的规律。
4. 计算方法学习环节(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及小数的表示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计算方法。
5. 应用练习环节(3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6. 课堂总结环节(5分钟)
教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搜集关于圆周率的资料,并撰写一篇关于圆周率的文章。
3. 做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实际问题,如:一个直径为10cm的圆,它的周长是多少?
4. 阅读有关圆周率的历史文献,了解圆周率的来历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
1.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3. 学生掌握圆周率和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情况。
4.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资源
1. 教材:《初中数学(下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器材:尺子、线等。
4. 图书资料:有关圆周率的资料和历史文献。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不是很清楚。在授课中,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发现,逐步理解圆周率和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发现,更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