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韧性的作文素材】_论韧性作文范文精选三篇(关于韧性的句子摘抄)

【关于韧性的作文素材】_论韧性作文范文精选三篇(关于韧性的句子摘抄)

我们民族是非常具有韧性的国家,在波谲云诡之中,我们发挥自己的强项刚柔并济,万古常新。下面小编精选了论韧性的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韧性作文范文1

“棉花事件”持续升温,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国却能刚柔并济,从容应对;一百年风雨征程,红星闪耀,历久弥新,中国仍能在内忧外患中,不断奋进,重获新生......

为何,五千年风雨飘摇,未能将中华文明阻断?为何,改天换地的工业革命,未能使中华文明黯淡?为何,中华文明自炎黄肇始,至今仍在大浪淘沙后愈焕光彩?

这,便是中华文明的韧性!这,便是中华文明独具特色、至关重要的韧性!这韧性里,有刚有柔,刚柔互生,刚柔并济,是生生不息,更是万古常新!

因为柔韧,我们包容。包容,不仅在于面对异己文明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更在于委曲承顺,随方就圆,因地制宜,相时而动。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春秋战国,百花齐放。尽管各家主张不一,但由于中华文化的“至柔”“尚和”,使得诸子百家在争鸣中最终谦退承应,积极互鉴,在碰撞中彼此交融,从而获得新的动力,焕发新的生命。华夏文明之花也因此绽放得更加多姿,愈发绚烂!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不是一个小池塘。”只有包容万物的大海,才懂得在暗礁绝巘面前低头,从顺应到驾驭,从吸纳到重生。那个海风荡漾的春天,深圳的一圈一画,如一声惊雷震撼世界,这便是柔韧之力!自此,中国市场面向世界,我们以柔韧之姿积极从西方工业文明中汲取养分,因充实而丰富,因丰富而更新,因更新而强大!《周易》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关键时刻,懂得变通和包容,百折不回,有容乃大。正是这柔韧,中华文明才永恒不断,得以一脉相传,历久弥新。

因为刚韧,我们坚强。坚强,是“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持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

于是,就有了苏武牧羊,旌节落尽的坚守诠释;就有了司马迁笔耕不辍,受尽屈辱磨难完成的“史家绝唱”;就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

由古至今,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都留有一份不可动摇的坚定,一次次震撼着试图摧毁中华文明的敌人,使中华文明风雨不折,千年不断,经久不衰。历史是最严厉的审判官,而中华文明的刚韧从不惧任何考验,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九州江河曲婉奔腾汇成一脉,这是柔;百折不回志在必得,这是刚!正是这上善若水的中华文明的韧性,凝聚成华夏民族的骨血。我们刚柔并济,炎黄子孙便有了骨子里的韧性。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如江水奔流不息,分,则至微至柔,滋润万物;合,则奔腾万里,无坚不摧。“棉花事件”,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共同体,默默贡献力量,这是柔;面对某些国家的联合抵制,中国绝不妥协,这是刚。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便是“中华文明的韧性”!忠于理想,忠于本心,忠于道义!这种韧性是平淡中的韵味,更是危难中最强大的力量!

论韧性作文范文2

历史的长河冲去了三大古国,只有中国没有在历史的变迁中消失。这是对中华文明韧性的最高褒奖。

谁架起一道虹桥,跨越欧亚的苍穹?那是张骞跋涉的脚印。他牵着骆驼,跋涉出一条“丝绸之路”。彩虹里飞舞的凤凰俯瞰着大地和鸣,她是彩丝织就,活跃着经济引擎,她是丝绸的化身,牵连着世界和平。而今,张骞勇于创造奇迹的精神被我们继承发扬,我们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的韧性让“一片汪洋都不见”。

“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琴棋书画中的棋也体现着中华文明的韧性。如果把尧帝作为围棋文化的创始者,那么围棋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围棋对弈给当局者带来愉悦和迷惑,吸引古往今来的棋手们呕心写就各种棋谱,纵横十九路的棋盘三遍六十一个交叉点上的无穷变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围棋对弈,棋手彼此尊重,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无论输赢,一如常态;下棋既要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审慎,更要有不计一城一池得失的坚韧。聂卫平说:“围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三思而后行。”几千年来的品性琢磨成黑白二字。

悠悠华夏,人生一杯清茶,先苦而后甘。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是发现和饮品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当人们走进茶艺馆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健需要,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感。端起一杯清茶,先细细闻香,再轻轻啜饮,紧绷的心弦转瞬放松,纠结的心理得以平衡。当山河破碎、异族压迫时,饮茶可以修养中华民族的情操,磨砺民族的意志。

磨成黑白子则外柔内刚,泡成一杯茶则精行简德。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淡泊内敛,善始善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论韧性作文范文3

传承文明之韧,筑造世界强国。自文明诞生,便不断上演着征服与消亡之景,从古时候的枪林箭雨到现在的坚船利炮,无数文明在无情战火中取代和倾覆,而我中华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风雨依旧保持着传承和延续,生生不息。为什么?因为我们具有“蒲苇韧如丝”的韧性。

韧性指的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而一种文明想要具有韧性,必须具有传承发展、兼收并蓄、抵御风险等特性。

我们中华文明之韧性,首先体现在文明本身的兼收并蓄与包罗万象中: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唐朝鼓励与四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以及宋代的三教合一,纵观华夏文明发展历程,对待外来文明既有坚守也晓通达,只要不构成对自身的伤害,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在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体系。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我们中华文明之韧性,还体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百折不挠:日军侵华,想粗暴地折断我们文明的脊梁,而全国军民上下一心,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心怀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同时不忘灵活变通,终于以柔克刚,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

我们中华文明之韧性,最终体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品性之中,毕竟人是文明最好的载体。尼采说过:“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室,保护好这些珍宝,而不是摧毁它,文明的韧性就会一直在。”儒家的存心养性和仁义礼智、道家的修心炼性和天人合一以及佛家的明心见性和因果轮回,这些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的思想精髓。也正是这些优秀品格的指导,中国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修养,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无论受到市民挫折,都能如凤凰般浴火重生,涅槃回归。

当今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着越发巨大的阻力。回首过去,这种能包容、不屈服、明心性的韧性一直庇护者我们。面对来自世界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保护好这种韧性,这样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明的韧性,中华的韧性!文明的崛起,中华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