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便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成长,因此大部分人对于当年的红色经典故事都有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我们了解更多红色精神,小编找来了下面几篇红色历史文化的小故事~
红色历史文化小故事(精选7篇)
红色历史的文化故事篇一:赵一曼
赵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了先进思想,勇于向传统观念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0xx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惨遭杀害.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许多人宣布脱离了共产党,军校里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动摇. 赵一曼却坚决地表示: “不,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继续奋斗下去.”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赴前线攻打叛军,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赵一曼随军校女生队被编为政治连,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五月十七日早晨五点钟,女生队分两路出发,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纸坊.我們高举‘中央独立师’军旗和许多面锦旗,号兵吹着进行曲,向望山门车站前进.”赵一曼和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赵一曼和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赵一曼“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色历史的文化故事篇二:朱良才
在井冈山上,由于被敌人封锁,服装弹药、粮米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吧,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可是敌人封锁得紧,油进不了山;山上只出产点茶油,也很少很少。下山活动的部队,打土豪偶然搞了点油,就成了宝贝。
记得上山后不久,毛泽东同志亲自向部队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的规定。内容大致是这样:各连(直至营和团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即应将灯熄掉。连部要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等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
此后,在井冈山上,部队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定。一到夜间,熄灯号“嘀嘀嗒嗒”一响,战士们就都吹熄了灯,只有连部的一盏灯,有一根灯芯亮着。
开始,我们还弄不懂:毛委员有那么多大事要考虑、策划,这么一根灯芯的小事,他为啥还要亲自作规定?后来才明白,这不是小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以保证全体人员有油吃,又使这有限的物资用的时间更长一些,能渡过困难,这是个好大的问题哩。
毛泽东同志最会区别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也最善于在一定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的问题。像这么一根灯芯,看来好像事小,但在当时却也要亲自去抓。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深,一直到现在仍念念不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时,总爱用它来检查一下。
红色历史的文化故事篇三: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红色历史的文化故事篇四:杨兴顺
我从小就给地主扛长活,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在滇军打黔军,滇军到处抓兵的时候,我和三个同乡,由贵州家乡逃出来,流落到湖南省。
到湖南就听说有一支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不打人,不骂人。我们四个人合计了一下,谁也不愿再给地主做牛马了,就决心参加红军去。我们寻找红军,由湖南走到了江西萍乡,由萍乡又走向宁冈。沿途只要向穷苦的老百姓打听,没有一个不说红军好的。有的听说我们是去参加红军的,还给我们做饭吃。
到达宁冈这天,正值红军大败国民党军,占领了宁冈。街上的红军多被三五成群的老乡围着,兴奋地讲述着胜利的情况。不少的红军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有的头上还缠绕着蓝布,有的臂上戴着红布箍,有的脖子上围着红布。有的拿枪,有的拿梭镖。我们上前去打听参加红军行不行,他们都表示欢迎。
不久,红军打了胜仗,占领了永新城。从监狱里放出来的穷人,有很多要求参加红军的,也来到了军部。打仗时从国民党那里得来不少的现洋,也抬到了军部。
晚上,毛党代表给我们这些新参加红军的同志讲话,提到缴获的现洋时,他说:“我们是工农的军队,不是军阀、资本家的军队。他们的钱都归上级装腰包,我们从上到下都是一样,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
我刚参军,还没见发过钱,但是我相信是这么回事,因为我看见了毛党代表的衣服也是那样破旧。
第二天在永新点名发钱。第一名点朱德,第二名点毛泽东,以后点大家。每人发的都是一块现洋。
红色历史的文化故事篇五: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
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红色历史的文化故事篇六: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红色历史的文化故事篇七:邱少云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10月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员。
10月12日上午11时许,几个敌人下山取水和巡逻,从地堡里钻出后向山下走来。我军指挥员便命令炮兵用炮弹消灭了这些敌人。敌人见状,在潜伏区上空投放了燃烧弹。其中一颗燃烧弹落在邱少云附近2米左右,大火很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
王成金说,在邱少云不远处有一条小水沟,他只需侧身一滚即可扑灭身上火焰,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当日傍晚5点30分,我军准时发起冲击。战士们高喊“为邱少云报仇”扑向敌人。仅用30分钟,敌人一个连和一个火器排就被全部歼灭,我军拿下了整个391高地。
邱少云牺牲时年仅26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申请书中“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誓言。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