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射性核素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指利用反应堆的中子流和加速器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人为制备的放射性核素。应用人工方法可得到所有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经得到的人造放射性核素有近千种。它们有的放出β射线,有的放出正电子,有的同时有γ射线相随放出,有少量重元素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放出α射线。人工放射性是由居里夫人的女儿I.约里奥,居里(Irene Joliot-Curie,1897~1956)和女婿F.约里奥一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1958)首先发现的,这一发现,加深了对原子核的认识,并且开辟了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的道路。
基础资料
  • 外文名: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 发现时间:1934年
  • 发现者:约里奥-居里夫妇
  • 简介

    发现者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在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时最早发现的。通过以下核反应生成了30 P和中子:

    他们发现30 P要通过放出正电子进行衰变。其衰变方式可用下式表示:

    制备

    人工放射性核素主要利用裂变反应堆和粒子加速器制备。通过反应堆制备有以下两个途径:

    (1)利用反应堆中产生的强中子流照射靶核,靶核俘获中子而成为放射性核;

    (2)利用中子引起重核裂变,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

    用加速器制备主要是带电粒子引起的核反应产生放射性核。利用反应堆生产的产量高、成本低,是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来源。用反应堆生产的是丰中子核素,因此它们通常具有β-放射性。用加速器生产的则相反,往往是缺中子核素,因而一般具有β+放射性,而且多数的半衰期短。

    作用

    在目前(截止2013年)所知的大约2000种核素中,绝大多数是人工放射性核素。它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核燃料

    和常用的γ放射源

    。

    相关内容

    由于朝鲜第三次核试验,中国环境保护部自动监测站对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辐射环境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监测。

    截止2013年2月14日上午11时,东北边境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样品监测中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1]

    参考资料

    [1] 环保部:14日环境监测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引用日期2013-02-15]

    首页
    概念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矩震级
    内容词条·2928人浏览
    鼻形
    内容词条·2464人浏览
    白化现象
    内容词条·1581人浏览
    猫眼
    内容词条·6351人浏览
    夏眠
    内容词条·5077人浏览
    针阔混交林地
    内容词条·4007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