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多了志愿者的身影,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的温暖,更加的有人情味。志愿者们不图回报的帮助他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大家。关于志愿者的活动有很多种形式,下面就来介绍一些。
有关志愿者的活动都有哪些?
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
组织参加一些义演
帮助郊区的小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植树节活动
义务家教
清明烈士陵园扫墓活动
环境保护
环保义务宣传和捡垃圾
无偿献血
募捐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什么是志愿服务呢?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
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简介
volunteering service
志愿服务
【注音】zhìyuànfúwù
【释义】一般是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或者说,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志愿精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不仅仅是联合国精神的体现,更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级表现形式。
志愿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
志愿服务的功能:社会动员;社会保障;社会整合;社会教化;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服务特征
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志愿服务的精神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出地表现在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工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许多社会运动,比如在消除文盲,免疫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帮助。
服务阶段
1、萌芽阶段。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英国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而为了反抗宗教迫害从欧洲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相互之间互相帮助,逐渐养成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这种精神作为美国人民的美德而保存下来,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
2、扩展阶段。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也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有关的各项服务工作之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3、规范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不仅在于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更在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志愿服务概述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的,开始于 1978 年。1993 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以后,志愿服务日益广泛发展,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已大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8 年累计有超过506 万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170 多万志愿者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
针对2015年10月出台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应用《基本规范》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工作手段上实现信息化。要在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完成公示、审核、表彰奖励、证书出具等工作,确保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便捷和公开透明;二是要在工作方式上实现标准化。《基本规范》对志愿服务基本术语、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数据元进行统一定义,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重点环节和关键因素进行统一规范,是标准化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具体实践;三是要在工作效果上实现科学化。《基本规范》主要规定了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数据元、功能要求、信息共享与交换接口、安全要求等内容,没有套用一般信息系统基本规范的架构,对系统性能指标、硬件配置、运行环境等做出规定。
据悉,为统筹推进《基本规范》落实,国家层面建立了中央文明办统筹指导、民政部具体推进、共青团中央和其他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要求各地尽快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联合工作机制。
志愿服务活动有哪些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是为了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行为。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特点,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行为。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志愿服务活动的种类。一、教育类志愿服务活动
1.家教志愿服务:在社会上有很多家庭无法支付高额的家教费用,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有爱心的志愿者来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家教服务。这种家教志愿服务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义务教育志愿服务:义务教育志愿服务通过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服务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种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还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许多孩子都无法接触到好的读物。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好的书籍,志愿者可以组织读书活动、捐赠图书等方式来推广阅读。
二、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
1.植树造林志愿服务:植树造林志愿服务是许多志愿者参与的环保活动之一,它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社区环境质量。
2.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一些城市,由于垃圾处理不当,垃圾量过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就是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来清理垃圾,改善城市环境。
3.环保宣传志愿服务:环保宣传志愿服务是一种宣传和教育公众环保知识的方式,通过志愿者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三、社会福利志愿服务活动
1.敬老院探望志愿服务:在社会上有很多孤寡老人,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敬老院探望志愿服务就是为了让这些孤寡老人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志愿者可以去敬老院探望老人,聊天、打牌等方式来陪伴老人。
2.帮助残障人士志愿服务:帮助残障人士志愿服务是为了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志愿者可以通过义务陪伴、义务照顾等方式来帮助残障人士。
3.义演筹款志愿服务:义演筹款志愿服务是通过组织义演、义卖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和物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志愿服务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实际的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四、健康志愿服务活动
1.献血志愿服务:献血志愿服务是为了帮助需要输血的病人,志愿者可以通过无偿献血的方式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义诊志愿服务:义诊志愿服务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医疗帮助的人,志愿者可以通过义诊的方式来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3.健康宣传志愿服务:健康宣传志愿服务是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通过志愿者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总之,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对志愿者自身也有很大意义的行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志愿服务活动有哪些》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在社会上发挥责任,无偿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活动。可以说,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它不仅可以改善社会环境,更可以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一般来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分为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传播等等。 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中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参加社区活动,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组织宣传活动,参加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协助居民建立社会关系等。 环境保护是指从志愿者自身做起,努力改善环境状况,维护环境健康的活动,如种植林木,清理污染物,组织徒步旅行、环保宣传等。 文化传播是指在文化活动中通过志愿服务积极推动文化传播活动,如参与古建筑保护、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研究文化传统、参与民族文化的展示和研究等。 以上就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几种形式,它们都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