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11/26 11:09:33访问次数:7843
《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1日,听了阮立辉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这一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阮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1、利用工具画圆;2、利用圆规画指定的圆;3、自学课本,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非浅,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阮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阮老师认为这样安排会让学生出现知识的断节,因而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没有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些遗憾,在教学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最好让学生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让他们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总之,这堂课阮老师教态自然、亲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析、环环相扣,虽有些许不足,但我认为仍然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
上一条 | 下一条
共0条评论,有7843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欢迎您 注销 账号密码验证码
登录 发表
《圆的认识评课稿及建议》
一、课堂概述
本堂课涉及几何内容以及概念教学,通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圆形的构成和特性,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并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在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让学生用这些工具画圆,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学习圆的基本概念
在本节课的第一部分,老师向学生介绍圆的构成和特性,让学生了解圆心、半径、直径、圆周长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圆的构成和特性。
3.用圆形工具和圆规画圆比较
在本节课的第二部分,老师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
4.练习
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老师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用圆规画圆,让学生掌握圆规的用法,让学生明白画圆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的操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操作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圆形的构成和特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2.注意语言的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语言的表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难懂的语言,以免让学生产生困惑,影响教学效果。
3.加强练习环节
在本节课最后的练习环节中,老师应该加强练习的难度,让学生进行更加复杂的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圆形的构成和特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5.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操作练习、互动讨论等,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操作探究为主的开放式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圆形的构成和特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我还注重语言的表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易于理解,加强了练习环节,让学生进行更加复杂的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圆形的构成和特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不够平衡,有些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同时,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