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_关于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的优秀范文推荐(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 金点子)

【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_关于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的优秀范文推荐(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 金点子)

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征文一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是否稳固直接关系到党的长期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越来越重视,推动各基层党支部的工作越来越规范化。为进一步查找党员较少、结构复杂的基层党支部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区残联党支部以自身党建工作实际为基础,调查研究了目前区残联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和解决办法,与其它相似党支部作交流和参考。

一、基本现状

夷陵区残联党支部现有党员18人,其中残联机关在职党员7人,两个二级单位在职党员6人,另有退休党员5人。总体来看,党支部党员较少,且人员构成复杂。目前区内存在不少情况相似的基层党支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党员仅仅把“共产党员”当做个人身份的一部分,没有把自己代入党员角色,甚至把党内组织生活当作负担,缺乏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纪律意识,思想境界不高,没有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党建与业务结合不够。支部内仍存在将党建工作当作政治任务的现象,认为党建是“虚”的工作,敷衍了事即可;将业务工作当作中心工作,认为这是“实”。在具体的党建工作实践中,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系不充分、不紧密,难以发挥党建的全局指导性作用。

(三)党员教育形式单一。一方面常规的党员教育一般利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但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常常以会议的形式在单位内召开,党员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学习内容有局限性,宏观层面学习让不少党员难以消化,存在“坐井观天”的问题,而微观层面的学习又过于狭隘,难以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具体实践之中。

(四)党员相互学习不够。目前区残联党支部50岁及以上党员10人,约占党员总数的56%,40岁以下的党员4人,约占党员总数的22%,青年党员经验少、阅历浅,且很少主动向老党员请教学习,存在青黄不接的隐患。

(五)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困难。据区残联党支部工作实际来看,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派驻专责人员、资金帮扶、党员入户帮扶等方式为主,帮扶集中在浅层次的资金、人员帮助,对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帮扶较少。

三、问题分析

(一)党员对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部分党员仅仅将残联事业当做普通工作去做,没有意识到残联工作具有特殊性,将工作简单化、普通化,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奉献意识不足。

(二)钻研党建不够深。部分党员将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割裂开来,将党内生活看作“开会”,从意识上还存在抵触情绪,没有仔细去思考研究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契合点。

(三)对如何开展学习教育的研究不够。学习教育的模式不够丰富,多以开会学习为主,内容较枯燥,难以提高党员学习积极性;每月学习教育活动较为单一,没有充分结合残联工作实际,导致学习较“虚”,对实际工作帮助少。

(四)党员缺乏互相学习的主动性。单位内青老同志关系融洽,沟通交流如朋友一般,但这也导致年轻人较少向老同志请教工作,老同志也比较谦虚,很少去指教年轻人做工作,这就导致互相学习较少,存在老同志经验足,但对新事物接受较慢和年轻同志新事物接受快,但经验不足的问题。

(五)精准扶贫工作深度不够。在具体帮扶的过程中,过于看重物质上的帮助,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从而忽略了精神扶贫的重要性。与联系村党支部联系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联系村的脱贫工作。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推动党建与助残服务相结合。在基层服务工作中,使区残联党员身兼残疾人工作者、助残志愿者等多重身份,根据不同工作需要转换角色。当收集需求信息、了解残情民意、提供政务服务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能。当残疾人朋友需要生活关爱、心理疏导这些个性化服务时,又能很快调整到志愿服务者身份,使他们放下顾虑,更好地配合我们搞好服务。

(二)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把抓业务规范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勤学业务,将业务纳入纪检巡察范畴,达到以党务促业务的工作目标。组织党员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学习机关财务管理制度、残疾人精准康复实施办法、重度残疾人无障碍项目实施办法等业务知识,在反复学习巩固中,党员履职能力得到提高,扶残助残项目运行更为规范。

(三)推动党建与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倡互动式、体验式党员教育,一方面把党员送出去,使党员干职工在户外课堂身临其境地接受党性教育;另一方面把优势资源引进来,通过搭建基层支部共建平台,联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推动支部共建共促,党员互帮互学。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学习模式提高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推动党建与队伍建设相结合。以“师带徒”活动为抓手,通过发挥中层及以上党员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和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机关建设、党的建设同步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同创共赢。注重发挥青年党员“生力军”作用,把青年党员选派到基层一线服务窗口以及部室领导岗位上去历练提升,志愿助残、文明劝行、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各项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都能看到年轻党员的身影,成为残联机关靓丽的名片。

(五)推动党建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党的建设工作贯穿于联系村工作当中,通过抓村委班子建设来提振联系村沙坪村的经济发展。积极与联系村党支部联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从而加强党员引领作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向前。

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征文二

如今信息经济时代,技术人才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创建学习型企业,大力培育企业人才队伍,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改变观念、塑造氛围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克服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特别是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领导,提高执行力。公司在组织上、设施上、经费上、人员调配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示范带动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二是对标找差,提升服务力。继续开展对标找差、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学习身边典型、人人对照岗位查问题,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先进找不足,使“庸、懒、散、拖”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使全体员工的自身素质、服务意识和事业心、责任感明显增强,创造一个人人想干事,主动多干事、都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使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加强管理、提升业绩

我觉得应该加强“三个建设”:一是责任性建设。积极组织员工培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落实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做到事事去落实、事事有落实,提升执行力;二是能力建设。结合公司大比武和平时的横向交流,激发员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掌握必要的技能,使他们的岗位履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制度建设。重点在考核上面下功夫,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分配与业绩、服务挂钩。

所谓敬业才能立业,我们只有把工作当事业,才能成就我们江苏有线的大业,企业为我提供了生存、工作和学习的土壤,我们应为它的成长、和谐、和发展尽微薄之力,因为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企业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努力奋斗、不断创新、团结前进,才能创造我们企业美好灿烂的明天,同时我们的人生也会随着企业的辉煌而灿烂。

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征文三

结合老边区团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围绕"提升团的组织力′谈一谈以下三个方面体会:

一、要深刻理解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时代内涵

团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力的基本指向是通过团组织、团员把青年群众组织起来,完成党赋予的任务,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团的组织力要按照推动全面加强团的建设的战略要求,多方施策、综合发力,需把握好四点:要强化政治功能; 要突出纪律建设;要以基层团支部建设为重点;要形成合力。

二、要摸清掌握本地区基层团组织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

摸清掌握基层团组织的基本情况,要有一套准确、完整、动态的统计数据,包括全区青少年人数、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团队衔接的年龄段,团员人数、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党团衔接的年龄段和青年就业务工方向等,还要摸清掌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员青年思想动态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对于做好提升团的组织力工作都是必备的。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基层团组织和青少年具有的特殊性、突出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对提升团的组织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要创新工作方式,激发团员和团干部活力

提升团的组织力,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争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干出来的,领导和机关练好内功,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一要注重学习教育,确保学习有计划、内容有要求、时间有保证、学习效果可检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二要研究处理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特别注重提高解决难点问题、重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纪律建设,强调带头和表率作用,培养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提升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四要学会灵活的工作方法,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增强团的组织力是新时期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共青团组织能不能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能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青年工作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继续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在未来工作中不断加以总结,以使我们的共青团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征文四

每一个春天轮回,都是对大自然的解放;每一次思想讨论都是对旧观念的革新!值此全县学习借鉴海安经验,共谋望江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际,我建议:“设立每周‘阅读日’ 借助经典逐梦飞”。我是一名扎根基层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农村的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农村孩子求学的态度发生了很多变化,昔日寒窗苦读的那股子劲少了,求知若渴一书难求的现象没了,伴之而来的是手机不离身,他们在享受“文化快餐”中,忘却了理想,模糊了求学的目的。

“教育的一种主要存在形态是熏陶。”虽然有的中学周一安排国旗下经典诵读,将课外活动时间安排给学生阅读,甚至轮流每周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到校图书室读书看报,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如在中学里将每周三设立为“阅读日”,就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这一天,学校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让同学们全身心投入阅读,对身心也是一个小小调整,保持后半周的精力充足,保证学习效率。 “阅读日”若能推出,将化零为整,保障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就能让孩子们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强大的发展能力。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令人担忧的中学生阅读现状:走进中学校园,走进课堂,也能看到不少学生抱着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书看得津津有味却又遮遮掩掩,他们阅读只是为了调节一下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或者满足某些好奇的心理,或者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们的书单里青春小说、玄幻系列、言情武侠等占了绝大部分。又或者有些学生的的确确是在认真阅读,但在一些家长甚至部分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简单地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中考作文水平大有裨益,他们可以从中获取临场作文的秘诀。还有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阅读为何物。不少学生讨厌读书,讨厌阅读。在当前商品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冲击下,一些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学生群体中很少有那种广泛涉猎、求知若渴的追求;很少有像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很少有饱读诗书,刻苦学习,成为像钱仲书、陈寅恪那种满腹经伦,让万人敬仰的大师的个人追求。他们急功近利,追逐时尚,贪图物质享受,很少认识到读书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厌烦读书,厌烦学习。“开卷”是“有益”的条件,不“开卷”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何谈人类社会的进步。

中学生的阅读量少、面窄、质差。有人曾经对几个学校的初三应届毕业生的阅读进行过调查,统计的结果是:读过《水浒传》的占12%,读过《三国演议》约占10%,读过《西游记》的占20%,读过外国文学名著的微乎其微。量少质差面窄,何谈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目前中学生把更多的阅读兴趣放在了网络阅读和娱乐阅读上了。这种现象当引起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那么我们中学生该读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才能增长才智、培养气质并作用于社会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对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只有读经典名著,从经典中接受文化熏陶,培养精神气质,才能突显阅读的质量与使命。朱光潜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如此,选择经典当然不会有错。作为学生,作为青少年,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所以,阅读应该朝着经典阅读的方向发展。

但凡经典之作,无论是理论的抑或文艺的,总是历经了时代的考验,为历史所首肯的成果。它们的产生可能很久远,它们的产地可能远离我们本国,它们的内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奥难解,但它们绝不平庸浅薄,也绝不会辜负任何人的潜心研读。

然而,眼下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并不那么浓厚。时代的间隔较远,对经典名著缺乏相当的认识与了解,应该是主要原因。此外,当今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且快捷,还有那些“文化快餐”的冲击,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再有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课外读物,家长急功近利的期望值等等原因。对此,我们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和提高其阅读经典的能力。

要让中学生回归经典阅读,首先要让中学生明白哪些是经典著作以及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经典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法,即中国文化典籍、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名著等等。首先,经典作品大多具有历史内容的概括性和预见性,读者可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比如我们读但丁的《神曲》,不仅可以了解到诗人生活时期欧洲的思想风貌,而且可以感受到但丁之前欧洲的变迁和但丁之后欧洲的前途。其次,重读经典,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取法捷径的意义,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似远实近。再次,被列为经典的作家作品,大多充满真知和智慧。因此,经常品读经典,耳濡目染,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都大有裨益。最后,学习经典是继承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著专文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范本,最丰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辅佐。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

其次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周“阅读日”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所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可从兴趣出发,先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能渐渐地懂得了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鉴赏,那么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这就是最大的功效。这时你就已走上了经典名著阅读之路了。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但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会给人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

同时要让中学生回归经典阅读必须循序渐进。经典的阅读毕竟是一种高层次、纵深度的文化阅读。对于他们来说,经典的深度阅读无异于一次精神的“万里长征”。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较深的文化积淀,必然会被排斥在经典的大门之外。有些书,是需要用一辈子来读的,有了生活经历、情感积累,往往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读懂其中的刻骨之爱和切肤之痛。陈寅恪先生认为做学问必须具备“了解之同情”,品读文学经典亦是如此。可是,我们的中学生只是刚刚在文学阅读的道路上蹒跚学步,一下子让他们置身于高山深壑,势必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老师要适时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列经典书目,循序渐进。进行课内外内容链接,逐步扩展阅读范围,引领学生真正实现文学经典阅读。譬如,学鲁迅的《阿q 正传》节选第七、八章,再看《阿q 正传》全篇、再看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再看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学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再看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乃至“法国社会的百科书”——《人间喜剧》„„走进名著的世界,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为理想和事业英勇献身的保尔,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坚强执著的海伦,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不甘屈辱,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到《名人传》里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伟大而光辉的一生……让学生感受无数个血肉丰满的人物,感觉生命的河流逐渐变深,变清,变静,从内心认同好书是人生的一种滋养。

现在是个读图的时代,是个声色影泛滥的时代,所以即使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教学生读原著。看电视剧属于“被动接受”,读书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产生的功效大不相同。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这就得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能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庸常,心灵变得洁净、敞亮。那么,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在其中了。而电视音画,是视听语言靠蒙太奇组成的有具像、有声音的一幅幅画面,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神经,只需要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如看电视剧《红楼梦》,大观园已具像化到荧屏上,观众只须产生对应的简单的时间联想——那是清末发生的事即可,而且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都是稍纵即逝、逝不再来的,即便尚未看明白,也不可能再倒过来重放一次,读书就可以一册在手、反复阅读。因此,两相比较,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把大量休闲光阴都消磨在荧屏前,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所以作为教师应提倡并呼吁学生要重视和重读经典。这样,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空间”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渐渐扩大了。

经典,乃是文化的灵魂,因而也是塑造灵魂的文化。余秋雨说的好“只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身、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我们阅读经典为的是不自欺欺人地活在自己的现实里,为的是将人生活成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我们的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会大大提高,知识储量会大大增加,领悟鉴赏力会不断增强。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培养独立人格,提高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设立每周阅读日,借助经典逐梦飞!中学生应让书香盈满人生路,用经典为自己的人生打一个“精神的底子”,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化自信的坚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