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玲讲座心得体会_周慧玲讲座心得体会(周慧老师)

周慧玲讲座心得体会_周慧玲讲座心得体会(周慧老师)

周慧玲教授讲座心得

开学前,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周慧玲教驽的讲座.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平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觉得自己的很多做法有待改进,此次培训收获满满,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这次讲座,周老师用鲜活生动的例子,诚皆风趣的语言和自己在教育孩子的亲身感受启迪大家:“一旦为父母、终身位老师;孩子不是惯出来的,也不是管出来的,孩子是教出来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长大的.….”"周老师的精彩报告深入浅出,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感动,赢得了与会老师们阵阵的掌声和幸福的欢笑。会后,我禁不住激动的将听讲所得告诉我的好友、家人、同事,让他们一起分享我的收获,并和我—起身体力行。

一、周老师把和谐的秘诀―—“凡事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身为人母,就要把孩子教育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身为人妻,就要把家庭的责任自己身上揽;身为人师,就要把教育学生的事往自己身上揽。这样,我们就有了家的和谐、与孩子的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才会有社会关系的和谐。

二、好孩子不是惯出来的,也不是管出来的,没有灵性的孩子是可怕的,是没有创造力的。

我们往往告诉孩子什么不该问别问、什么不该说别说、什么不该听别听、什么不该动别动,于是培养出了无数听话的和于的好孩子。

但试问这样的乖孩子一旦离了父母的提醒,还会走路吗?这样的孩子又怎、钧挑起祖国的大梁呢?不得不深思呀,好孩子更不能过多的宠爱。要想改变,只有从家长的改变做起,物质上不纵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生活上不包办不能章什么都替孩子干。要让孩子牢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千不算是好汉”!小鬼早当家,长大愁不发。

三、家长如何教孩子,?

孩子都是和家长学样长大的,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老师。要教给孩子生活的常识和技能;更要交给孩子做人的“道”。这个道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了:

比如吃饭喝水的道、待客交友的道、尊敬长者的道、公共场合的规矩等,让孩子成为一个高素养的人。

养孩子一养生气,让孩子生龙活虎;二养生,“生到熟”,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

四、家长要给孩子时刻加油打气,时刻要相信“天生我儿必有用”。周老师说的对,每个孩子都能成器,每个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就让孩子成什么样的器。孩子暂时落后,家长要帮孩子找原因,更要帮孩子打气。家长还要做孩子兴趣的守护者,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五、慎夸孩子聪明,多夸孩子勤奋;慎夸孩子漂亮,多夸孩子美德。周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家长不要为一时的落后,否定孩子的潜能与价值,要静静等待孩子的盛放。哪怕他是花期最晚的腊梅。做为家长,还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不要包办,不要操之过急,正如胡蝶,我们只有让它自己经历磨难,他一定会破茧而出、化茧为蝶。“耕好事业的田,育好自家的园”,这是周慧玲教授讲座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在以后的工作以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会学以致用,快乐工作,用智慧教导孩子。

第二篇、听周慧玲教授讲座有感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有幸第二次聆听了周慧玲老师的讲座,依稀记得第一次在苏州,暑假特地赶去听的讲座,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在台上站了一上午,不停的倾囊相授,没有喝一口水没有坐一下,时不时还要在白板上写一写,我真心佩服这个老太太工作的认真劲,也不得不让我对她的讲座听得格外认真,真心被她的一种敬业、执着所打动。听周老师的讲座,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激情和睿智。收获最大的是两句话:家庭和谐的秘诀是把责任往自己的身上揽,快乐的秘诀是凡事要往好处想。

周慧玲老师从教40年,现为郑州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河南省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教师,曾获郑州市十佳母亲、三八红旗手、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中原人物等多种荣誉称号。

在报告会上,周老师将家庭教育理念和自己身边的亲子教育实例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广大教师产生强烈共鸣。她强调了教师应有“兴小家,为大家”的观念,在家庭教育上更要尽心尽力,“为国教子,为世育人”。并结合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谈了自己的三点看法,即“要学会掌握生活的常识与生存的技能,要学会遵从生活的律则和规范,要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尊严地屹立于天地之间”。

周慧玲老师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经历,用“小鬼早当家,长大愁不发”来形象说明家庭教育的秘诀。她认为要放心将事情交给孩子去做,在孩子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作为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并正确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成绩,父母要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花园里的一朵花儿,之所以没有开放是因为花期未到”。最后,周老师提出几点建议:给孩子积极的情绪;让孩子了解、参与父母的工作;父母要善于与孩子老师沟通。

第一,老师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件微薄的礼物,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可见,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第二,教师要宽容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少加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循循善诱。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地训斥学生,这样将导致学生疏远你、敌视你。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既不是消极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既然批评和宽容的最终目的一样,而经常批评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用宽容对待学生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我们对学生少进行些批评,多给予宽容不是更容易与学生建立—种融洽的关系吗?

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人都喜欢受人重视、被人需要,学生也一样,喜欢被人夸赞,喜欢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学生一旦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承认,就很容易化作求知、上进的动力。人人都有蒙昧的时候,人人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启迪蒙昧的心灵,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座标。学生通过表现自己,得到了集体的承认,获得了自信。老师也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尊重,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然形成了—种亲密融洽的关系。

再分享一下周慧玲老师语录:1、家庭教育的和谐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2、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原点。3、为国教子,为世育人。4、要想让孩子对学习、生活产生兴趣,家长就要做孩子兴趣的保护神。5、爱孩子的目的是“分离”,世界上所有的爱不是为了融合,而是为了分离。6、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养出来的。7、做父母的教育子女要做到以下几点:“行为上不放任,物质上不放纵,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8、谋定而思动。9、认真做事,做对;用心做事,做好。10、人生处处是起跑线。11、看见自己心的人,心灵就有指向。

周慧玲讲座心得体会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和学生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但也需要避免一些错误做法。在周慧玲教授的讲座中,她分享了她对于家长和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家长和教师的重要性

周慧玲教授指出,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引导者。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探索和学习。

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

周慧玲教授强调了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她提出了“慎夸孩子聪明,多夸孩子勤奋;慎夸孩子漂亮,多夸孩子美德”的观点。这让我深有感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教师都会过度夸奖孩子的聪明和外表,而忽略了他们的品德和努力。

孩子需要自由和空间

周慧玲教授提醒我们,要时刻给孩子加油打气,相信孩子的潜力和价值,不要包办一切,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成长。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自己去解决问题。

避免惯孩子、管孩子等等

周慧玲教授还指出了一些家长和教师应该避免的错误做法,比如惯孩子、管孩子等等。她认为,孩子需要的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过度的保护和控制。

总之,周慧玲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素养。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和成长。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些错误做法,比如惯孩子、管孩子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