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一年前的100多年间,碾伯(今乐都)县府所在地的一所学校里,书声朗朗,书香四溢。这所学校就是清代远近闻名的河湟地区“四大书院”之一的碾伯书院,因其背靠凤凰山,故亦称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真正以书院为“国家培才之地”,招收汉、土、藏、回等民族学生,延请名师授课,敦勉弟子“习诗书,亲师友,励名节”,采取讲学结合的原则,教育诸生认真学习,努力成才。何泽著、唐以增、冯燨三位知县在任期间都非常重视凤山书院的教学活动,常去书院督查、训导和勉励,其中何泽著还写有一首《仲秋夜示书院诸生》诗:“遥闻桂子落尘埃,为问诸生拾几枚?今夜天香怀满袖,明秋连根拔将来。”这首诗勉励诸生读书学习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而从根本上掌握知识,为我所用。自雍正六年(1728年)创办社学、义学到光绪十年(1884年)时的凤山书院,碾伯地区共考取举人9名,贡生39名,考取的秀才则更多了。
在当时,墨香萦绕、书风昌盛的凤山书院培育的大量优秀人才,为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凤山书院改为乐都县高等小学堂,旧式的凤山书院完成了其漫长的历史使命。
令人欣喜的是,当时光的车轮驶入公元2005年之际,原海东行署副专员、乐都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创建者毛文斌经过将近一年的极力倡导和不懈努力,使曾沉睡了100多年的凤山书院又苏醒了,昔日的遗风流韵又接续了,浓浓的墨气书香又飘来了。所不同的是,这次恢复成立的凤山书院不再是一所学校,不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而是一个开展地方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弘扬和传承工作的群众团体。其组织领导机构为理事会,这个理事会可以说是吸收了乐都已退休和在职的中老年文化精英,还聘请蒲文成、谢佐、马光星、李逢春等一批省级著名专家为理事会顾问。毛文斌先生理所当然地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作为如今凤山书院的负责人,毛文斌先生四处奔走,为创建青海河湟碑林筹资募捐。2005年8月份,占地70亩、坐落在乐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的青海河湟碑林正式开工,于2008年底竣工。这项工程历时3年多,耗资192万元,制作碑刻360块,修建碑廊323米、碑林墙152米,并在碑林院内修建了南凉亭、鄯州亭等富有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仿古建筑,使碑林的整体环境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氤氲在浓浓的地域历史文化气息之中。
走进位于乐都县城湟水北岸的河湟碑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手迹碑刻,其豪迈的风格、磅礴气的势不由地激起人们对伟人的追思、缅怀和敬仰。整个碑林中诗词、书法、雕刻艺术的有机组合,各种书体及其不同风格流派的呈现,不但把河湟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把人们带入了一方高雅而奇美的艺术园地。
碑林的建成,得到了省地县有关单位和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而毛文斌先生所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更是众所周知的。
除建成河湟碑林外,凤山书院还组织成立了由省级专家和理事会部分成员组成的《河湟民族文化丛书》和《乐都历史文化丛书》的编委会和编写班子,毛文斌先生被推选为编委会主任和主编,紧锣密鼓地进入这两套丛书的编写工作。其中《河湟民族文化丛书》包括《河湟史话》、《河湟人物》、《佛道文化》、《青海回族》、《土族民俗》、《三川纳顿》、《撒拉族民俗》、《热贡艺术》、《化隆行旅》、《河湟诗词选》、《河湟古建筑艺术》、《河湟“花儿”赏析》等12本书;《乐都历史文化丛书》包括《乐都史话》、《柳湾彩陶文化》、《瞿昙寺与卓仓文化》、《西来寺与水陆画》、《乐都名胜古迹》、《乐都诗词选注》、《乐都民俗文化(上、下卷)》、《乐都民间文学(上、下卷)》、《乐都民间戏曲》、《乐都社火集锦》等12本书。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