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效果,又称间离效果、疏离。间离的德文是“Verfremdung”,间离效果即 "Verfremdungseffekt"。英文翻译为defamiliarization effect或 distancing effect。
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元状态。他以美国名演员劳顿扮演伽利略的角色为例,指出:“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表演着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观众一面在欣赏他,…面自然并未忘记劳顿,即使他试图完全彻底
转化为角色,但他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换言之,演员扮演角色,不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应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对面,这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距离。问离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员表明自己是在演戏,观众是在冷静地看戏,演员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观众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叙述体戏剧采用的间离效果,大体说来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简单的有:标语牌、歌唱、象征性的舞台布景、演员戴的面具、虚拟的表演动作和自报家门式的独白,等等。这些惯用的间离效果类似戏剧中的程式。复杂的间离效果往往贯穿在戏剧的有机发展中,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深刻挖掘戏的哲理性。如《四川好人》一剧,规定一个演员同时扮演性格互相对立的两个角色,则是种用意深刻的间离效果。又如《西姆娜之梦》,女工西姆娜的梦是戏剧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起着间离效果的作用。
间离效果这种舞台表现方法,是布莱希特从中世纪民间戏剧和梅兰芳的表演中发现并加以发展而来的。这个天才的发现,提到理论的高度,成了他进行戏剧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构成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要素之一。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所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是指将观众疏远于戏剧或电影,这被布莱希特称为叙事剧(史诗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为政治服务;观众对舞台上的戏剧投射的情感会妨碍观众的冷静判断。在剧本的创作上,他多以异国的、模糊的时空背景,并运用说书人讲述故事,以达到观众与剧情间的疏离效果。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例如王晓华在《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中所归纳的:间离“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P. 24)就间离理论而言,表演层面仅仅是其产生作用的外延之一,与其并列的至少还包括导演处理、舞美手法、音乐处理、以及戏剧结构和文本修辞等方面。布莱希特之所以更偏爱就表演问题论理,是因为对于完整的戏剧实践过程而言,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相对来说是在所有实践环节中更为关键的,在剧作层面,作为剧作家的布莱希特无须多言,只要提供符合间离理论的作品即可——事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而作为导演,他就必须让演员甚至观众明白如何在表演及对演出的欣赏中体现、实践、理解和接受间离理论。如此看来,他的这种理论偏爱体现着一种高明的理论宣讲策略。但作为研究者而言,绝不可以就此将间离理论仅仅视为一种表演理论,并仅在这一层面推究间离理论的内涵。如果我们将概念的外延当作其内涵,并据此展开反思,如此行事,不产生某种认识上的偏差倒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对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作出全面的认识以及反思就必须从它真正的理论内涵出发。
将此理论效果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是其本身的作品:《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三毛钱歌剧》等。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