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落花如烟似梦,凄婉迷茫,红日坠向小楼之西,室中麝兰飘香。[6]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无限忧愁使闺中人容颜消瘦,可没人知道她的忧伤。闲来无事调弄鹦鹉,教它诵念情郎赠我的诗章。[6]
1
凄迷:形容落花凋谢零落的样子。
2
麝烟:焚烧麝(shè)香所散发的香烟。麝烟即点燃麝香所散发的烟。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室内放一丁点儿,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
3
潜下小楼:指太阳已经落到小楼偏西的地方。
4
闲教玉笼鹦鹉:此句化用前人意象。[5]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仅描写闺中人教鹦鹉念诗的细节,便把思妇的心情和盘托出。[4]全词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塑造了闺中女子伤春怀远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该词境界氛围之渲染,动作神态之描绘,心理物态之刻画,鲜明生动,细腻深刻,令人赞叹。[1]
这首词因受花间词风影响,其选取视点则为女子身份,笔触所及,词中女子伤春念远之思,尽皆涌现于纸面。此首更如小说之流,画微入细,一嗟三叹,实为巧妙。[2]
上片写春天即将过去,曾经在枝头上绚烂地绽放过的花朵,这时已经凋零,看着枝头残花,花瓣在风中翩翩飞舞,少女觉得自己恍如梦中,但是这场梦带着淡淡的凄清迷惘。纳兰通过写麝香慢慢燃尽,来暗指时间的推移,结合下一句“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可知这位闺中女子看着园内纷飞的落红,一直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加上韶华即逝,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气象,加上少女心中思念无限,愁绪更是强烈。从“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的“又”字可知少女已经不止一次在夕阳西下之中凝望落花飘零,也可知她心中愁思点点的情况亦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种愁日复一日地在暮春的夕阳中积累着,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长,说不清也道不明。
下片的第一句,纳兰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个愁容满面,倦于打扮,消瘦憔悴的女子的形象。为了来排遣心中无限的忧愁,少女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闲来无事之时就教自己的鹦鹉来吟诵情郎为自己写下的情诗。虽然此举可以暂时化解女子心中的愁苦,但是在教完鹦鹉念诗之后,留下的则是更多的空虚和无奈。曾经的那些诗是他亲口念给自己听的,而如今,念诗的有情人却变成了一只不解风情的鹦鹉,让人感叹心酸。[3]
这首词写得极为含蓄,甚至纳兰连词中的主人公是谁都没有直接告诉读者。整首词仿佛是许许多多破碎的画面,需要读者在心中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细细品读,还不难发现纳兰在作词时确实颇为用心,就在这短短的三十六个字之间,他分别运用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笔笔细腻生动,形象传神。[1]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诗人时年20岁。婚后夫妻两人情感笃深、琴瑟和鸣、无限恩爱,有过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这首词正作于此阶段,这是一首展现他们情感历程的词章,也是他们正在热恋时期所写的。[7][1]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这首词写楼头思妇的愁闷。落花如梦,春天过去了;夕阳西下,一天又过去了。她一直在孤独地等待。闲得无聊,便教鹦鹉念他留下的诗。最后一句,生动地表现出思妇的心理状态。”(《纳兰性德和他的词》)[8]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查看更多[1]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 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 . 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 .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05 . 94 .
[3] 孟琳 . 我本红尘惆怅客 纳兰的词与人生 .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02 . 180 .
[4] 温庭筠著、张志平主编 . 婉约词 .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05 . 444 .
[5] (清)纳兰性德著;山有扶疏编 . 《一生最爱纳兰词 辛苦最怜天上月》 . 天津 :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08 . 119 .
展开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