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龙幼时便怀济世之心,从祖父学医,熟读《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著作。他勤求古训,医理贯通,熟悉方药,行医70余年救人无数。他治病根据体质强弱、地理、气候而选用古方成法,将中药炮制与膳食相结合,让病人悄无声息便将病“吃”好,世人皆谓之“食愈郎中”。
江西的“旴江医学”在中国中医药史上源远流长,江西自古即为中医药圣地,据地方志及医学史记载,仅宋、元、明、清四代,旴江流域有据可考的医学家多达250余人,医学著作100余种。“建昌帮”、“樟树帮”的中药炮制技术更是享誉全国,药界仍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
据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西省中医院于“旴江医学网”上所刊登记载“旴江医学史考——(明代·上)”栏目中介绍:
1.14进贤县有医家11人。支乔望(?-?),以医著名,曾县举乡饮。支乔楚(?-?),医名甚著,天启年间(1621-1627年)授太医院吏目。车国瑞(?-?),以医术选入太医院,任吏目。李应龙(?-?),以医驰名,任太医院吏目。饶士奇(?-?),精医术,早年行医于南丰县达40年,医名盛,60岁后归里,远近赖以全活者无算,为人孝友勤慎,乡闾称之,八十八岁卒。章益振(?-?),以医驰名皖桐间,卿大夫士悉敬礼之。雷时震(?-?),以医闻名,通晓诸科,尤精外科,选为太医院吏目,升御医光禄寺丞。雷应远(?-?),名医雷时震之子,精医术,任太医院御医。姜扆(?-?),以医久寓高安,万历戊子至己丑年间(1588-1589年)高安连年灾荒流行疫病,扆施药济困,所活良多,人咸德之。熊元会(?-?),精医术,以医名世。[1]
明代名医李应龙便是旴江医学的杰出代表。据《进贤县志》记载:李应龙,字熙寰,江西进贤人。明代名医,曾任职太医院。
李氏家书记载:靖难之役后明成祖登位,因处理政事日勤不怠,导致整夜无眠,众太医诊疗许久皆不见好转便告示天下。江西铃医李应龙经举荐应召入宫。入宫半月,他从不开方子,而是每日在明成祖的膳食之中加上精心选材慢工炮制之“奇料”。明成祖不但吃得香,睡眠也很好。明成祖大喜,称李应龙实乃医药鬼才,任命他为太医院吏目。
李应龙秉性朴诚不好名利,因喜阅方书便主动承担太医院古方整理与古医典籍编纂的工作。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李应龙回乡祭祖,众乡邻闻讯蜂拥前来求医。亲眼目睹乡亲有病难医,李应龙顿悟,吾行医是为拯救苍生于病痛,怎可仅困于宫廷之内?回宫他便请辞回乡开医馆,明成祖有感于他的“大医精诚”,欣然赐名医馆“李宫坊”。
[1] 旴江医学史考——(明代·上) · 旴江医学网[引用日期2018-06-04]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