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足部有丰富的穴位,与生血有关的穴位有涌泉穴、照海、太溪、水泉、解溪、历兑、内庭、冲阳、三阴交、昆仑、至阴,这些穴位通过经络与相应的脏腑相连。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达到疏通经气,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全息生物学理论认为,全身各部位在足部都有其对应的反射区,刺激足部这些反射区,可引起相对应身体部位的生理反应和变化,从而对其对应部位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1、饥饿、极度疲劳或酒醉后的人不宜足浴。[1]
2、足部有皮肤破损及烧、烫伤者。
3、各种感染性疾患:如丹毒、脓肿、骨髓炎、蜂窝组织等。
4、严重骨质疏松者禁止使用足浴手法。
5、患骨关节结核、肿瘤着不宜采用足疗法。
6、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7、骨折、脱位要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复位并加以固定,未处理之前不宜采用足浴疗法。
8、关节韧带的撕裂伤、断裂伤,不能用足浴手法,应手术治疗。
9、各关节部位创伤性骨膜炎急性期禁止使用足浴手法。
10、皮肤局部病变,如湿疹、癣、疮疡、脓肿、疱疹、疤痕等。
11、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有出血性体质的人或倾向者。
12、急性传染病、淋巴结肿大、烧伤的局部、孕妇的腹部等,其他部位操作手法也应轻柔。
[1] 年末应酬聚餐多 喝酒悠着点!酒后也别做这些事2019-01-25T14:44:09+08:00[引用日期2022-06-14 10:45:09]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