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星图的颠峰巨著
如果说古典星图的黄金时代开始于拜耳星图,那么两个世纪之后——1801年另一位德国天文学家波德(J.E.Bode)的巨著Uranographia(简称波德星图)的问世将古典星图推上了顶峰,但在这以后,古典星图便开始被更为实用的现代星图取代了。波德生于德国汉堡,自学天文学,1786年起担任柏林天文台台长,长达40年之久。他发表过多种天文普及著作和星图,被称为“波德星图”的有7种之多,其中以1801年出版的Uranographia最为著名。Uranographia共14幅,为超大幅的折叠图版,其中12幅为北半球的每月星图。Uranographia共有17000颗恒星,包括所有肉眼可见的恒星和一批暗达8等的星,此外还有约2500个星云、星团以及几乎所有曾经被使用过的星座。18世纪和19世纪是星座“泛滥”的时代,最多时竟多达120个(现在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颁布的标准,共有星座88个)!Uranographia中采用了大约100个星座。
波德还是第一批绘出明确的星座界限的星图作者之一,星座界限对于现代的天文学家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在当时却很少有人涉及,而且缺少统一的标准,但星座界限的出现毕竟使得每一颗星都属于了确定的星座。Uranographia还采用了极佳的圆锥曲线投影法,使得星座图形的变形最小,这一方法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波德星图
19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各个领域都迎来了革命性的发展,天文学也不例外,例如恒星位置的测量精度在19世纪前半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830年前后天文学家已经能够得到小于一个角秒(1/3600)度的测量精度。测量精度的提高使得编制高精度的星表成为可能。进入19世纪后在星图领域的另一个变化是逐渐淘汰了华丽的星座图案,这也标志着古典星图开始逐渐向现代星图过渡。波德星图
在当时的情况下,再绘出星座的艺术图形不但显得多余(同时也增加了制造成本),更容易使人们对天文学产生误解,一方面这些星座图案会使人们觉得天文学过于华丽而不像一门严肃的科学,另一方面当时的天文学家正在苦于公众经常分不清天文学与占星术,而星图中的图案往往使得公众对天文学的误解进一步加深。促使古典星图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已经习惯于利用天球坐标,而无需星座图案来描述星星的位置了。此外,复杂的图案占用了图面大量的空间,也使得图中的星数大受限制。尽管如此,在波德星图之后仍不断有古典星图问世,其中杰出的代表是英国人詹米森(A. Jamieson)于1822年出版的“天图”(A Celestial Atlas)。这套星图由30幅图组成,其特点是每幅图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说,实际上是将星图和观测手册合在了一起,非常实用。有一些星图为彩色印刷,这在当时非常新颖。詹米森的星图仍然保留了18世纪古典星图的许多特点,其中主图仍采用过时的正弦曲线投影法,这显然是受了弗拉姆斯蒂德星图的影响。不过詹米森星图没有波德星图那么杂乱,更适合初学者使用。古典星图的作用,并没有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而消亡,不过更趋向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许多艺术家在古典星图的基础上用现代思维的手法,创作出新型的星座图形,又创建了一个个新的星座画廊,成为古典星图的新时代。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