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
护军官名最早出现是在秦朝时所设置的护军都尉,汉朝则延用秦制。
汉高祖时,曾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汉武帝时,置护军将军,以韩安国任其职,尽护北击匈奴诸将领,隶属于大司马府,后复名为护军都尉。汉成帝时,护军都尉成为大司马府重要属官,位比丞相司直(秩比二千石)。汉哀帝时,将护军改名为司寇。汉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护军。班固曾经担任大将军中护军,不过亦是隶属于将军幕府,而非朝中列职。
三国两晋时期
建安十二年,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领军改为中领军,并令其掌管禁军,宿卫皇室,地位颇重。后来曹魏进一步改其名为护军将军,掌管选拔武官,隶领军。蜀汉、东吴都有此职位。
曹魏后来在诸州设置都督以管理地方军事,并随之设置护军。后来在诸要镇及将军出征时亦都设置护军。如曹操曾令曹真为征蜀护军,负责统督诸将,此后吴、蜀亦置。
由于汉、三国、晋朝时期中护军的职掌为掌禁军,总统诸将,并且主武官选举,因此为此职者必须秉公无私,才能举荐良材,反之则有接收贿络之讥。如曹昭叔在‘述孝诗叙’中自称:“余年三十,迁中领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
三国时期由于以军阀割据为主题,控制军事力量的势力往往能在内外政治斗争中取得极大优势。中护军、中领军等要职直接负责选拔下级武将,执掌禁军,非常容易形成忠于自己的军事势力,且在各国实权各有不同,所以很多情况下都由受到统治者绝对信任的重臣担当,如东吴的周瑜、蜀汉的赵云都曾担任中护军之职。而此职位一旦落入权臣家族之手,则可能成为其控制朝政进而夺取政权的重要力量。
曹魏权臣司马师为中护军时,《晋书》称其:“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曹魏后期司马氏控制朝中大权,设置四护军,统领都城外禁军。先后担任此职务的有司马师、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其中王肃是司马昭岳父,司马望是司马昭堂兄,羊祜是司马师妻弟,最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曹魏禅让,建立晋朝。
刘备伐吴,有护军、领军,分别是冯习,胡班。李严为中都护,领内外军事。蜀汉时赵云、陈到曾为中护军、护军,杨戏于《季汉辅臣赞》中赞曰“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孙吴中护军实权较大,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吕蒙得到重任也是任左护军。
由于护军将军掌管选拔下级武官,因此具有相当重的职权,故担任此职位者有时存在滥用公权谋取私利之事。如汉初陈平为护军中尉时,就有人上谗言说:“平受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曹魏时期蒋济为护军,民间有歌谣讥笑他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蒋济卖官高低各有价格。《魏略》明白地指出:“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中护军
司马氏建立晋朝后,晋武帝认为‘中护军职典戎选,宜得干才’,以羊琇为中护军。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北朝设置护军府,置护军将军,内护天子銮驾,外掌都城禁卫。
隋炀帝时设十二卫,每卫置护军四人,以辅佐将军。后来改护军为虎贲郎将。
唐朝时则置有上护军、护军,不过多为勋官,后来设置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以掌管禁军,并多以宦官担任。
宋朝时置有护军将军,负责掌外军。领、护军资历重者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领军、中护军。
清朝时则以守卫京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有护军统领。[1]
[1]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护军、中护军及护军印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1-08-11]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