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鼓,四川民间曲艺品种,以锣鼓伴奏演唱故事并配以抛刀掷捧等杂耍表演的曲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的城镇乡村。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吸收了两湖“三棒鼓”的演唱曲目和表演技巧。早期花鼓多在码头乡镇卖艺,表演者手持木棒、火棒及特制的刀、叉等物,一面演唱,一面将手持物向空中抛掷,一般抛掷三件,空中二件,手中一件,如此循往复,类拟于杂技之“杂耍”。音乐为单曲体,每段多由四句唱控构成,末句放腔,反复演唱多段唱词。以锣鼓为伴奏乐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进入剧场并有所有改革,增加了对唱、群唱、表演唱等形式,设计新唱腔,增加弦乐伴奏,创作了新曲目,如《宜宾白毛女》 、《怒潮》、 《唱雷峰》 。60年代以后四川花鼓逐渐以曲艺舞台上消失,个别地区民间艺人偶有表演。
源于清朝的四川花鼓绝技面临失传尴尬
一名擅长清朝花鼓表演的漂亮女子,她当年随爷爷四处“征战”,先后去过法国、日本等国演出,还为密特朗夫人“开小灶”表演;如今,这位女子陷入困境,一身绝技面临失传的尴尬……
四川省曲艺团就要来到华兴街悦来茶楼演出。演出人员中,一名叫刘陶的女子表演的四川花鼓,让茶客们看得目瞪口呆,连喊过瘾。其实,刘陶只是被省曲艺团临时请来“扎场子”的业余演员;但,她是四川最后的一名花鼓手身高仅1.55米的刘陶清秀机敏,圆脸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细心人会发现,今年才38岁的刘陶,过早地显现出一丝苍老憔悴。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那是因为刘陶有心事,她的心事,是缘于花鼓这一四川民间绝技,面临失传而她却无能为力。
辉煌:为密特朗夫人“开小灶”
憔悴的刘陶永远忘不了1992年的辉煌。那年6月,刘陶和爷爷陶明城随中国民间艺术团到巴黎,参加法国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艺术节和蒙彼利埃第五届演员之春艺术节。他们的到达,受到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的亲切接见。那天晚上,看完演出后,优雅高贵的密特朗夫人接见了这批中国民间艺人。夫人微笑着望着刘陶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满是喜欢,拉起刘陶的手称赞道:“小姑娘,你玩的那些东西是不是在变魔术?”
刘陶孩子气地“嘿嘿”笑着,经请示,她即兴拿出4把刀叉为总统夫人“开小灶”,专门表演了一番。有趣的是,刘陶表演时,夫人身边8名高大的贴身保镖,始终瞪大眼睛盯住她。那一年,刘陶26岁。从那时开始,几乎每次在川举行的四川国际熊猫节、糖酒会和国际电视节以及各种大型庙会、花会,刘陶爷孙都要被特邀去参加演出,好不风光。
尴尬:花鼓手当起保姆
然而2000年后,刘陶说:“一切都变了。”这年夏天,她爷爷、一代民间艺术大师陶明城,因患慢性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去世,终年78岁。这年冬天,与刘陶结婚6年的丈夫走了。更糟的是,这些年,由于各种娱乐方式的增多,刘陶所擅长的花鼓等民间绝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刘陶很长一段时间没接“活”,她在经济上陷入困境。那年,才34岁的刘陶为了女儿,来到成都,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她先后当过保姆,做过送水工,给夜总会送过啤酒……
那段时间她老会想起她的童年:1966年,刘陶出生于中江县回龙镇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16岁的她不得不辍学,由父亲作主让她跟一个叫陶明城的远房爷爷学花鼓。陶明城是个民间高人,很快刘陶掌握了花鼓的种种绝技,除了抛刀掷棒等技艺,她还具备了伴着锣鼓演唱故事的深厚功力。想到自己走过的路,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刘陶决定重出江湖。
忧虑:弱女子强撑清代绝技
刘陶的临时搭档、省曲艺团副团长向晓东,如今,刘陶艰难地靠她的一点技艺,维持着一个女人最基本的生活;让人忧虑的是,现在,在整个四川甚至可以说在整个西南地区,这种源于清朝的花鼓技艺,只有刘陶这样一个羸弱的四川女人在勉强支撑,就像一点虚弱的烛火,在凌厉的风中摇曳着,随时要熄灭。“失传”原因何在?向晓东道:一是现在各种快餐式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二、不只是花鼓,其他四川原生态剧种如相书、车灯、竹琴、荷叶、女子评书等同样处于尴尬境地——这些功夫哪样不需三五年甚至10来年的埋头苦练?三、这些原生态剧种自身在表演模式、手法甚至节奏上,也存在单调守旧的毛病,缺乏娱乐张力。
悲哀:10多天没一人报名
那么怎样使花鼓传承下去,刘陶也想了不少办法。除要在其中加入现代娱乐要素外,2003年8月,刘陶借了一笔钱,靠几个记者帮忙在一电台上打了几期廉价广告,又在街头立了块海报牌儿,准备在自己租房附近办班。可她眼巴巴地枯坐在海报牌儿旁等了10多天,竟没有一人前来报名。如今,刘陶不得不拼命抓住一切机会去四处演出,哪怕别人给的出场费只有30元、50元,哪怕受到再多的白眼,她都咬牙硬扛着。“哎,为了生活,现在,我也不管什么传人不传人啦。”刘陶叹着气,这样告诉记者。
[1] 四川省档案局 四川花鼓 2009年11月06日[引用日期2011-03-29]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