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在林奈的四大人种区划提出40年之后,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在他的《人类的自然变种》一书中,公布了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全世界的人被分为五大人种,即: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尼格罗人种(初称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他及后来的许多人种学家,还尝试从肤色之外寻找划分人种的方法,包括头骨、鼻部、头发、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齿、耳垢、基础代谢、血型、指纹等等,但运用这些标准均不能进行严格的人种划分。也有体质人类学者力图证明蒙古人种具有黄皮肤, “黄种人”和“蒙古人种”迅速相结合,成为近义词。
1966年,美国人种学家孔恩又提出了五大原始人种区系的划分。其中,第二个人种区系为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他们最初生活在东亚、东南亚、中亚及西伯利亚等地。后来,一支北亚人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南太平洋诸岛屿。蒙古人种的特征主要是:黄色的皮肤,栗色的眼睛,黑色的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平扁,颧骨突出,鼻梁不高,两眼内角具有特别的毗褶等等。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孔恩的人种划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也仍然存在各种争议。
部分蒙古语族具有独立的浅色特质(金发碧眼),是一种独立的人种特征;其肤色多呈白色、淡黄色,部分较为红润;黑色且较为细直的毛发,胡须和体毛不发达;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鼻宽度中等,鼻尖点指数中等;眼裂中等,褐色虹膜,上眼睑褶发达,大多眼有内眦褶遮盖泪阜;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色人种的显著特征之一;美洲印第安人的面部不像北亚说蒙古语族的人的面部那样扁平鼻根较矮,大多为长颅型,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
远古时期
远古,黄色人种主要讲乌拉尔语系、汉藏语系、蒙古语族(也有学说认为属于汉语族鲜卑语支A)、通古斯语族(也有学说认为属于汉语族鲜卑语支B)、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古西伯利亚诸语言)、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印第安诸语言、波利尼西亚语族等。
近一万年前
在近一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乌拉尔地区。但后来,由于乌拉尔人的文化过于落后——比如芬兰人15世纪才出现国家,他们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和白色人种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甚至是白人,他们分布在乌拉尔地区。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不是摩尔多瓦),科米语,阿卡利阿语。
分为十类
乌拉尔地区:
乌拉尔语系;
东亚:
中国(中国人),
朝鲜半岛(朝鲜族),
日本列岛(大和民族);
北亚:
蒙古语族(也有学说认为属于汉语族鲜卑语支A);
东北亚:
通古斯语族(也有学说认为属于汉语族鲜卑语支B);
西伯利亚地区: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古西伯利亚诸语言);
南亚:
南亚类型处在东亚类型和马来类型之间(这里的南亚类型指的是南亚黄色人种,不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混血印度人,说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很多学者认为苗瑶语系、壮侗语系与南亚语系之间有关系);
东南亚:
部分为南亚类型(这里的南亚类型指的是南亚黄色人种,不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混血印度人,说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和南亚语系)其余为马来类型(印度尼西亚语族);
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梅里纳人为马来类型印度尼西亚人血统(印度尼西亚语族);
美洲:
印第安诸语言;
大洋洲:
大洋洲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为印第安人血统(波利尼西亚语族)。
乌拉尔地区
(东北欧)
乌拉尔语系;在近一万年前,乌拉尔人横扫乌拉尔地区。但后来,由于乌拉尔人的文化过于落后——比如芬兰人15世纪才出现国家,他们逐渐被排挤到边远地区,乌拉尔人很早就开始和白色人种混血,现代乌拉尔人多是黄白混血种,甚至是白人,他们分布在乌拉尔地区。主要语言是匈牙利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莫尔多瓦语(不是摩尔多瓦),科米语,阿卡利阿语。
东亚
中国(中华民族);
朝鲜半岛(朝鲜民族);
日本列岛(大和民族);
北亚
蒙古语族;
通古斯语族;
古西伯利亚诸语言: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楚科奇-堪察加语系,西伯利亚其他语系(凯特人,尼夫赫人,尤卡吉尔人,阿伊努人);
东南亚
藏缅语族(主要分布于缅甸);
台-卡岱语系(侗傣语系);
南亚语系;
南岛语系;
中亚
突厥语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南亚
(尤其是印度东北部)
尤其是印度东北部;南亚类型处在东亚类型和马来类型之间。这里的南亚类型指的是南亚黄色人种,不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或者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之间的混血印度人,说汉藏语系(很多学者认为汉藏语系包括苗瑶语系、壮侗语系与南亚语系)。
非洲
(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梅里纳人为蒙古人种南方类型与尼格罗人种的混合人种;
美洲
蒙古人种美洲类型;美洲原住民;
远东地区
太平洋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人、美拉尼亚人为马来人与巴布亚人的混合类型,均属南岛语族。
北海道阿依努人、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人在相貌体质上具有类似地中海人种的特征,同时兼有一些蒙古人种特点,分子人类学证实了这两者的基因出自亚洲,与蒙古人种同源,与欧洲人没有密切的遗传关系,其独特体质也许是在隔绝的孤岛中独立进化的结果。
鲜卑源出于周灭商时,商族的卑部族,其随箕子被封于鲜地后,成为鲜卑,后形成东胡,而因为箕子后到鲜地,箕子到鲜地之后,鲜地改称朝鲜,这是因为箕子原在陕西合阳县立有“难国”,而该地域当时叫朝邑,韩城紧挨在其北边,结果,朝韩二字都从这里被带到朝鲜。这就是为什么东胡拓跋满洲蒙古鲜卑与朝鲜族的居住地如此之相近的原因。[1]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古代鲜卑族的后裔锡伯族(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为黄色人种。[1]
蒙古源出蒙兀室韦,室韦为鲜卑后裔。蒙元时期,突厥蒙古结盟,蒙古的回鹘式蒙古文也来源自维吾尔,所以这段时期少数蒙古人可能和突厥人有混血,但不是白色人种,最多算黄白混血。而魏晋时期的统治家族拓跋氏也为蒙古语族。[1]
从分子人类学的意义上来看,鲜卑人和蒙古人的主要Y染色体为C属于棕色人种的后裔。[1]
总结:西胡维吾尔突厥匈奴属于白色人种,东胡满洲蒙古鲜卑属于黄色人种。因为气候冷所以蒙古也有金发碧眼,但是蒙古的金发碧眼是由于黄色人种迁徙到北亚之后由于后期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金发碧眼不是白种人特有,就像白种人里面也有黑头发一样。黄种人是体质人类学的分离方法,并不是用头发颜色和虹膜颜色来划分的,而是用五官和骨骼来划分。按照五官和骨骼来划分华夏、鲜卑、满洲、蒙古、为同一人种起源,并且出自于同一民族:中华民族。[1]
结论:蒙古源出蒙兀室韦,室韦为鲜卑后裔。蒙古人的体质特征反映了鲜卑人的体质特征。少数鲜卑人中所谓的白色人种特征正是黄色人种体质特征中的一个独立类型,并不是和白色人种混血的结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及周边国家发掘的鲜卑墓葬中出土的人类遗骨并无一例具有白色人种特征的原因(据潘其风、韩康信:《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研究》、朱泓:《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朝阳魏晋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辽宁朝阳为慕容鲜卑的故国)、《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等书研究成果看,鲜卑人(包括慕容鲜卑)属于黄色人种),金发碧眼只是体表特征,骨骼还是黄色人种的类型。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古书中一再强调某些鲜卑人(如慕容氏)“肤白”(体表特征),但并未书写其“高鼻深目”(骨骼特征)。[1]
先看一段材料: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金发碧眼的浅色特质,以下简称为浅色特质,但非常有趣的是,根据前苏联科学家在蒙古国做的研究著作指出,凡是具有这种特质的蒙古人面部和体型表现为典型的黄色人种,但却有很强的浅色特质,众所周知所谓的金发碧眼是由人体的黑色素比例所决定,蒙古人的浅色特质的原理也不例外。但是蒙古人的浅色特质和欧洲的浅色特质有很大的区别,让苏联科学家惊奇不以的是蒙古人的浅色特质在不同年龄段都会有相应的变化,这一特点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浅色特质的几乎无变化的特点是相反的,书中提到有些蒙古人年幼时为浅褐色眼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绿色,或者会从绿色逐渐变成黄色,发色和眼睛相比更为不稳定,很多蒙古人在年幼时头发为黄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色会变成浅棕或灰棕甚至会边成黑色。有高达将近40%的蒙古人在青春期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浅发色、浅色眼睛的特质,其中将近23%的人较为明显,大约8%的人浅色特质特别明显,而且年龄越小,相应的浅色特质就越明显。
但即使如此,这些人的浅色特质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但同时在一些人身上也有相反的现象,即浅色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加强,但大部分有着浅色特质的蒙古人,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在经历发育期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稀释自身的浅色特质,但其余的人会终身保持这种特质,也就是说蒙古人的这种浅色特质相对于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浅色特质来说并不是很“稳定”,而且蒙古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浅色特质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所体现出的浅色特质相比还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碧眼多为蓝色,浅褐色和绿色的眼睛相比较少,而碧眼的蒙古人多为浅褐色和绿色的眼睛,蓝色眼睛的蒙古人则较为少见,而且有着这种特质的蒙古人的肤色并没有欧洲波罗的海类型浅,并且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浅色碧眼比,蒙古人的碧眼多为深色,其中书中提到有及少部分的蒙古人,有着深蓝色的眼睛,这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天蓝色的眼睛是迥然不同的,苏联科学家认为,蒙古人的浅色特质并不来源于和白色人种的混血,而是一种独立的的人种特征。[1]
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
单倍群K
单倍群NO(来自中国)
单倍群O(大多东亚人、汉藏语系)
单倍群N(乌拉尔语系、北欧人)
单倍群P(起源于东南亚中国 一带,现在分布于中亚)
单倍群Q(部分古代匈奴人、西伯利亚的叶尼塞人、部分突厥人、印度欧洲的部分、美洲原住民)
单倍群R(印欧语系)
单倍群C(阿尔泰语系)
大多蒙古人
部分中亚人
单倍群D,跟非洲的单倍群E有关
阿伊努人
有些日本人、琉球人、中国藏族(但是大多有单倍群O)
印度的安达曼人
历史上,蒙古人种创建了很多帝国:
中国和丝绸之路
汉朝
唐朝
宋朝、西辽
元朝(蒙古帝国)
明朝
美洲
阿兹特克帝国
玛雅帝国
印加帝国
“蒙古人种”的划分,被认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据美国学者奇迈可分析,布鲁门巴哈采用“蒙古人种”来命名东亚人,并非因为蒙古人头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而是因为蒙古人是历史上最令西方惊恐的东方人,这个名称足以唤起西方对于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等的历史记忆。其后,“蒙古眼褶”、“蒙古斑”以及“蒙古人病”(唐氏综合征)的命名,则体现了种族思维在医学中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蒙古政府还曾为此向世界卫生组织提起抗议。另一方面,“蒙古人种”与“黄种人”的结合,也进一步催生出了近代欧洲的所谓“黄祸论”。当代,“蒙古人种”等概念的使用,仍是在政治、学术、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有争议性的话题。
[1] 完美解释,揭秘:从少数金发碧眼的蒙古人看鲜卑人所谓的白种人特征 · 新浪博客[引用日期2016-12-19]
按照体质人类学划分的五大人种
共5个词条5896阅读
棕色人种
分布于大洋洲等地区的人种
开普敦人种
按照体质人类学划分的人种
白色人种
按照体质人类学划分的人种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