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漕渠

运河名。东汉末由曹操所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建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为魏公,“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县南,东南至大名县西北、馆陶县西南注入白沟,以沟通邺都和四方漕运,故名。此后邺都可由运河直通河北平原北端,此水北魏《水经注》时尚存。其后水道变迁,详情不明。
基础资料
  • 拼音:lì cáo qú
  • 简介

    简介

    白沟东北流到今馆陶县南,有利漕口。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九月,曹操经营邺都,开渠引漳水过邺入白沟转通黄河,渠名利漕渠。利漕口就是渠与白沟会合处。这样由邺可经过利漕渠、白沟,通黄河,转江淮。又可由白沟北通平虏诸渠(详见下)。

    记载

    北魏崔光曾说,“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注:事在太和十八年(公元四九四年)]。大概北魏时还维持这一情况。东魏天平元年(公元五三四年),自洛阳迁都邺城,就曾利用黄河、白沟通运,运送拆毁洛阳宫殿的木材到邺③[注:《魏书·张熠传》]。这时枋堰已毁,但仍可通运。后此七十余年,隋大业四年(公元六零八年),改建白沟为永济渠,引清、淇二水为水源,亦无重建堰的记载。

    《水经·浊漳水注》在漳水“又东北过斥漳县南”下记:“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斥漳县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其引漳水入白沟处,即为利漕渠的北口。又《水经·淇水注》在馆陶故城南述及:“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罗勒城址已无考,馆陶故城在今馆陶县(即南馆陶)。利漕渠南口即在其西南。

    作用

    利漕渠的开凿,使白沟与漳水直接沟通以后,船只即可由白沟通过利漕渠进入漳水,直抵邺城。白沟在得到漳水的补给后,水量丰盈,其连接清河的运道,亦得以畅通无阻。

    首页
    地区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六股河
    内容词条·253人浏览
    泃河
    内容词条·1716人浏览
    平虏渠
    内容词条·6650人浏览
    泉州渠
    内容词条·3941人浏览
    古江南河
    内容词条·2322人浏览
    阳渠
    内容词条·1957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