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生理(或)心理的病理变化;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导致个性行为的某些变化和阳性体征的出现,并且这些阳性体征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由于个体生理或心理的病理变化,以及行为的改变和阳性体征的出现而引起一定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对该个性患者事实的承认.
病人角色的个体特征
每一个病人并不是上述特征的均分体,一些具体病人身上还表现有个性特征。轻微感冒的病人是否遵从医生或亲属劝告是没有很大关系的;临终的病人是谈不上使工作能力丧失或减小的;轻病、慢性病等不一定能也不一定不应该解除其日常的社会责任;一个有意违反操作规程、有意违反交通规则因引起创伤的病人,不能不对其自身导致伤残的行为负责;一个人想治疗其疾病,但客观上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如社会经济状况,医疗发展水平等,都有可能使某些病人无法履行康复的义务。
病人角色行为异化
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人患病后会马上找医生诊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病人从疾病开始到找医生检查之间常已经历几周、几月、甚至几年,有时他们求医已为时太晚,以致失去了治疗时机。另一方面,人们又常常认为,求医的人身体上总有些疾病,但实际上也不一定如此。因为有些人求医是由于他们有某些心理障碍,有些人是为了取得病人角色而从中取得某些利益。可见疾病行为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很大。
病人一般心理变化与心理需求
从身心一元论的角度看,人的身体(生理)功能同心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心理功能的改变可以导致或伴发身体功能的变化,包括“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另一方面,身体的损伤或疾病也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人的心理上的变化,其中某些可称作“身心反应”或“身心障碍”。
(一)心理变化:
1、情绪变化
2、情绪反应
3、认知功能和意志的变化
4、人格的变化
(二)心理需求
1、病时生存的需要
2、病时刺激的需要
3、病时安全的需要
4、病时归属的需要
5、病时尊重和自尊的需要
6、病时自我实现的需要
7、病人求医动机满足的需要
诊疗过程的病人心理特征与需求要点
(一)门诊病人
1、需要尽快就医
2、需要称心医生诊治
3、需要安全感
4、需要明确诊断
5、需要妥善治疗
(二)住院病人
1、需要被认识,被尊重
2、需要被接纳,有所属
3、需要诊疗信息
4、需要舒适环境
(三)手术病人
1、术前焦虑
2、术中恐惧
3、术后抑郁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