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
低温作业时间率:一个劳动日在低温环境中净劳动时间占工作日总时间的百分率。
低温作业分级:按工作地点的温度和低温作业时间率,将低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高者冷强度大。
表1 低温作业分级
低温作业 时间率% | 温度范围,℃ | |||||
≤5~0 | <0~-5 | <-5~ -10 | <-10~ -15 | <-15~ -20 | <-20 | |
≤25 >25~50 >50~75 >75 | Ⅰ Ⅰ Ⅰ Ⅱ | Ⅰ Ⅰ Ⅱ Ⅱ | Ⅰ Ⅱ Ⅱ Ⅲ | Ⅱ Ⅱ Ⅲ Ⅲ | Ⅱ Ⅲ Ⅲ Ⅳ | Ⅲ Ⅲ Ⅳ Ⅳ |
注:凡低温作业地点空气相对湿度平均等于或大于80%的工种应在本标准基础上提高一级
1、在极冷的低温下,很短时间内便会对身体组织产生冻痛、冻伤和冻僵。
2、冷金属与皮肤接触时所产生的粘皮伤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零下10多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
3、温度虽未低到足以引起冻痛和冻伤的程度,但是由于全身性的长时间低温暴露,使人体热损失过多,深部体温(口温、肛温)下降到生理可耐限度以下,从而产生低温的不舒适症状,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痛、瞌睡、身体麻木等生理反应,还会出现感觉迟钝、动作反应不灵活、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以及否定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反应。
当在水中作业时,由于水的热容量和导热系数均较空气大得多,所以低温症状和伤害也就出现得早。低温的主要防护措施包括对低温环境的人工调节和对个人的防护。通过人工调节,比如用暖气、隔冷和炉火等办法,调节室内气温使之保持在人体可耐的范围内。
个人防护一般是穿用合适的防寒服装。衣服的防寒效果,不仅受其材料的影响,还与衣服的厚度和形状有很大关系。采用衣服内通热气或热水的办法,可以大大地提高抗寒能力。它的缺点是不能离开供应暖气或暖水的设备太远;克服这一缺点,可采用电池加热的衣服和手套,既轻便又灵活,适应高空和水下低温作业。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