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是江苏刺绣的重要产地之一。
无锡地处锦绣江南、太湖之滨,风光秀丽、人文荟萃。
无锡的刺绣艺术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所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段话记载的是:“晋平公派遣使节叔向来吴国访问,叔向由吴国返回山西时,吴国人用装饰富丽的花舫为他送行,在船的两舷,各有五百名送行者,有的穿着刺绣的服装,有的穿着锦缎和毛皮的服装。晋平公在位时限为公元前557——前532年,而吴王阖闾徙都苏州为公元前514年,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无锡地区就已经流传着刺绣技艺。
又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堆沙刺绣兹明尤仲骥妻子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可见当时无锡一带的绣技盛况。另外“回文彩绣锦(俗称戳纱绣)”也是当时极有名的工艺品。它采用大折技花纹样,运用挑花绣法,也有把整朵花样缀成方胜格子,形成四方连续。在技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还有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这种绣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园、菱、放射等单一意匠图案,或缀成二方连续为带样延展、或缀成四方连续为整幅延展,制作方法是先在料子上用粉线划一个大概结构,然后在既定的部位中运针,优秀的作品全凭作者心细手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配色有大红大绿的,也由单纯素朴的,各见长处。挑花绣后来逐渐被更为简易的“列针绣”取代,刺绣花样一般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如“吉祥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等最为常见,当时的刺绣主要以家庭“女红”的形式存在,品种有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镜袱等等。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号步珊,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其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她还在书中写道:“昔年春日,舟过梁溪,斜照满山,风光成彩”。回家后,立即用“退红绒(浅红劈绒)参以牙色(似浅朱而略带微红),绣成遥山一桁“,只见“山椒新绿成林,溪中碧水鳞次”,连她自己也“顿觉耳目一新”,惊呼:“此画家所未到也”。这一段充满抒情意味的描述,表达了丁佩对无锡秀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无锡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对艺术家的孕育作用。丁佩的刺绣传世作品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但根据《绣谱》中对其自身绣作的分析,可知她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实用绣,而是格调高雅的观赏绣。丁佩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同书画一样,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为“闺阁中之翰墨。”所以后人把这类出自闺阁中的观赏绣称之为“闺阁绣”,而“闺阁绣”在近代无锡刺绣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在锡绣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刺绣艺术家有:华璂、缪艺、陈华贞、薛文华、李佩黻、李韵和、张应秀、王琬香、赵禄增、郭景英、赵毓芸、陈少云、奚念臣、秦素瑾、吴毓芬等人。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她与李佩黻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锡绣的两大流派。
李佩黻:女,字芸清,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1910年),无锡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李福培,在清朝任过广东从化县知县,父亲李镇衡,任过湖北一县的知县。他性格文静,爱好刺绣,作品以淡雅、生动著称。光绪九年(1883年),与同邑华文川结为夫妇。其夫工书善画、多才多艺,人称“艺三先生”他从丈夫那里学到了比较系统的绘画知识。平时刺绣,亦多以她丈夫的山水画作绣本,在画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她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花木景物静观默察,认为刺绣亦应师法自然、形神兼备。她的绣品达到了“几莫辨其为绣为绘,其技能之精微盖入于神”的境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在华文川的支持下,在无锡创办第一个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会,自任总教习(后改称会长)。在华文川、王云轩、陈旧村等书画家的协助下,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来指导绣工创作设计和传授绣艺。在绣稿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保持淡雅清丽的江南画风;在绣法上以缠针、列针、散套针为主,但根据物象的需要,也运用切马鬃、打籽、高绣和堆绢等手法,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创立“填色稀铺法”,使大面积的渲染和远景烘托的难题得到巧妙解决。在原有锡绣工艺的基础上,对刺绣技艺进行改良,创造了画书绣结合、富有变格特色的新绣法。绣工传习会设绣工、修身两门课程。她将平时实践经验整理成讲稿,采取授课和讲评的形式,向学员传授刺绣技艺。绣工传习会创办时入会妇女达102人。以后无锡有几所女校增设刺绣科。补工女校首先附设绣工专修学堂,继而志成、学艺、振秀等女校均开设刺绣课,青年女子学绣成风。无锡刺绣从此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期,形成了“锡绣”淡雅清丽、细云光薄的艺术特色,与“湘绣”、“苏绣”齐名。光绪三十四年,该传习会和李佩黻等刺绣艺人分别获得清政府农工商部一等奖牌、天津实业劝工场银牌奖、第一次南洋劝业会金牌奖,奖励他们“精致绣品”,并能以“新法改良”刺绣工艺。宣统元年(1909年),她们的绣品又获得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万国博览会金牌奖。宣统二年,李佩黻因患肠疾逝世,时年49岁。
华璂(1869—1939),字图珊,号迦陵馆主。无锡荡口镇人。出身世族之家。其父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山水画家,伯父华蘅芳是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璂自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有机会接触传进来的大量西方文化艺术。她自小就聪颖过人,喜爱书画及刺绣。成年后嫁与安徽籍金石家张守彝,仍住荡口娘家。1906年,华璂与堂妹华玙在荡口鹅湖女学教授刺绣。1910年,她们姊妹俩作品在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获奖。1912年,华璂夫妇在上海开办刺绣传习所。1915年,华璂绣作的《公鸡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1939年病逝。在病逝前一年,她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
华璂的儿子张辰伯是位油画家,亦擅雕塑,与刘海粟过从甚密。或许是受儿子的影响,华璂的作品以西洋水粉画、油画为稿本,在以传统中国画为稿本的刺绣界刮起一股创新之风。更可贵的是,她不但在内容上引进了现代绘画的写实风格,在刺绣针法止,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华璂运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列针”和“琐和针”,打破了传统次绣一味追求平、匀、细、密的死板做法,她放针自由,线条活泼而多变,所用绣线,也是多色绞合,决不拘泥于密针细线,而是粗犷中带有缜密,分外显得洒脱奔放。在色彩方面,她特别讲究明暗层次的安排,巧妙地将数百种色线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利用丝线的色光,真实地反映大自然中的天光、云色、林荫、草丛,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华璂这种自由的运针方法,成为现今盛行的乱针绣法的先导。华璂在其刺绣专著中,特别注重对大自然中光色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新法风景绣的要诀,就是如何通过巧妙的针法,运用绣线丝光的材质美来真实地反映物象的自然美,这种工艺美学观点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华璂又被称为锡绣的改革家、创新家。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春,李佩黻、李韵和妯娌创办“锡山绣工传习会(简称绣工会),也是我国最早的民办刺绣传授组织,李佩黻、李韵和是华文川、华文汇弟兄的妻室。华氏弟兄均以善画著称,华氏家族中因善画而列入书画史籍者还有华廷藻、华镜宇、华冀伦、华玉珩等。华玉珩(女)的画,尤为著名,时人称她的画雅致大方,没有闺阁气。华氏一族,名家辈出。他们将民间刺绣工艺与国画理论结合,又吸取了“露香园顾绣”技法,开创无锡刺绣。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