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驱使一些餐厅进行转型与创新。与传统餐厅相比,“时间餐厅”对消费者的用餐时间进行差异化收费,在食物消费一定的情形下,消费者“吃得越快越省钱”。
2016年8月,福建福州市一家餐厅因采取“餐厅时间费用+超市食材成本”的模式收费,引发不小的讨论。有消费者觉得,餐厅针对用餐时间收费,像是“着急赶人走”;也有消费者认为,若餐品价格和超市快餐差不多,但能在环境好的餐厅用餐,花点钱买环境也无可厚非。
福州一家餐厅采取“餐厅时间费用+超市食材成本”的模式收费,将用餐时间分为忙、闲时,以半小时为限,每人收取8-10元的费用,半小时后,每15分钟再加钱。[1]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要层次
面对同样的收费规则,不同的消费者有基于利益和情感的不同理解。对于那些经济较为紧张的消费者来说,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千方百计地压缩用餐时间;而对于那些经济较为宽裕的消费者来说,“花钱买环境”尽管增加了开支,却提升了用户体验,让自己获得了愉悦、快乐甚至“慢生活”等附加值。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要层次,导致他们对新生事物的价值认同存在分歧。
当下的许多餐厅尽管没有对用餐时间收费,却将这部分费用分摊在餐品之中。“时间餐厅”在降低餐品价格的基础上,对用餐时间收费,表面上是给消费者戴上了“紧箍咒”,实际上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时间餐厅”增加了翻桌率、薄利多销,那些“赶时间”的消费者节省了开支,那些不赶时间、愿意为餐厅环境付费的消费者也有更好的用餐体验。
对空间的消费也是一种消费文化
在现代社会,餐厅不仅是一种消费的空间,也是一种空间的消费。不同的消费者选择去哪家餐厅消费,取决于不同的消费文化。有些人在乎食材,有些人在意口味,有些人在乎环境,有些人在意价格,有些人在乎服务……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不同餐厅在餐品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商家不仅要“拼食物”,也要在软性的环境、服务上进行竞赛。
有学者认为,消费文化就是深层次的行为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消费的价值和规范系统。人们消费什么和不消费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消费,都是按照这个行为规则进行的,并由此表达了人们对周围事物、人际关系的看法、理解、情感和信仰。“时间餐厅”作为一种空间的消费,也折射出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文化。[2]
近六成网友表示,用餐时间收费不靠谱
微博网友@ 辽宁老关:这是不是顾客多了,就想歪点子了。人的三餐是固定时间段的,这不是错峰上下班。
微博网友@ 小鱼猪猪宝:如果吃个饭都要刻意想着多长时间内吃完的话,那心里会舒服么,这饭能吃的开心么?如果是这样,我宁愿去宽一点环境好点的餐厅,哪怕是菜价略贵,总之,按时间收费就是不能接受,这种餐厅绝对不会去的。
也有三成网友表示赞同
微博网友@ 锐砣児:时间就是金钱,有些人为了多吹会冷气,愣是占着位置玩手机,后来人都不好找位子吃饭,合理合理!
微博网友@ 愛才倖福:经营模式可以改变,大胆尝试勇于探,就餐可以错开高峰期,使其就餐环境也有改观,让厨师、服务员缓解工作压力。
还有少数网友表示:吃不吃得快,还得看厨师啊
微博网友@ 麥田di守望:我能半个点吃完,就不知道厨师半个点能不能上来菜。
微博网友@ 蛋黄也丢丢:那整个上菜时间超时罚款,10分钟之内不上菜 罚餐厅50元,20分钟100元。[3]
[1] 央广网 餐厅吃饭要按时收费 福州一餐厅收取“时间费用”惹争议 · 央广网[引用日期2016-08-18]
[2] “时间餐厅”对空间的消费也是一种消费文化 ·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6-08-18]
[3] 餐厅收取时间费用:分忙闲时 超出半小时要加钱 ·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6-08-18]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