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浙八味”属浙江地区道地药材,即在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且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中药材。而所谓的“道地”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是经过历史演变并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经验积累,具有最佳和稳定药效的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浙八味”历史悠久,根据历史史籍的记载,“浙八味”作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昌县志》记载:“白术出十四都彩烟山,即《本草》所谓越州术”。
名称与内容考证
我国辽阔的大地和海域广布着品种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仅正式药典所载已达3 000多种,而有初步资料证实已达5 000多种。浙江省作为中药材大省,资源种类近2 400种,蕴藏量达10多亿公斤。“浙八味”等道地药材更是驰名国内外。通过考证得出:沿用“浙八味”的名称比较久远,但无从确认其最早出处,且随着历史变迁,“浙八味”的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即除了公认的道地药材(白术、白芍、杭白菊、温郁金、浙贝母、玄参、麦冬、延胡索)以外,中药山茱萸也被列入其中。其实浙江省除了“浙八味”之外的道地药材比比皆是,例如乌药、乌梅、玉竹、栀子、乌贼骨,蚕桑资源如蚕砂、蚕蛹、蚕蛾、桑叶、桑椹、桑白皮等等。因此广义的“浙八味”已远远超出了它最初的内容所指,而是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的总称,其名称与内容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浙八味”文化理念与范畴,是浙江“中药文化”的具体代表。
地域性特征考证
浙江省地理位置处于中纬度地带, 属亚热带,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时数长, 热量资源丰富, 有利于常绿阔叶树的生长和发育。在植被分布上, 南部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北部则落叶林树种增多。由于海拔较高,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而夏季又较冬季差异大, 且山地上部风大, 云雾多, 日照短, 因而自山麓至山顶, 呈现明显的地带性。这些气候条件在北部平原区和南部丘陵山地之间,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之间呈过渡性变化, 形成不同的道地药材生成环境。浙江省土壤主要为山地黄泥土, 山地石砂土, 高山香灰土和紫丘砂土等, 酸碱度 (pH值)4.5 ~ 6.0。由于本省的优势自然环境, 给动植物生长带来有利条件, 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而且有栽培中药材的习惯, 有规模生产管理的先例。而“浙八味”基本上分布在宁 (波 )绍(兴 )平原和北部太湖流域, 尤以鄞县、磐安、嵊县、杭州、金华、东阳 等处为著名产地。
中药“浙八味”多以苦、辛,寒或温为性味的主要特征,归经涉及内容较广。而功效结构似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清、散”(如浙贝母、杭白菊、玄参、元胡、温郁金),另一类是“调、补”(如白芍、白术、山茱萸)。其中“清”包括泄热、逐淤,“散”包括开郁、散结、活血,而“调、补”则以调理气血阴阳。
“浙八味”性味归经与功效
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浙贝母 | 苦、寒,归肺、心经 | 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
杭白菊 |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 疏风清热,解毒, 明目 |
玄参 | 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 清热,解毒, 养阴 |
元胡 | 辛、苦、温, 归心、肝、脾经 | 活血,行气, 止痛 |
温郁金 | 辛、苦、寒, 归心、肝、胆经 |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凉血清心 |
展开表格
浙八味: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口诀为:杭菊麦冬白芍术;(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
玄参元胡金贝母;(玄参、延胡索(元胡)、温郁金、浙贝母)
八大祁药:菊花、山药、紫菀、北沙参、薏米、荆芥穗、白芷、天花粉
口诀为:菊花山药紫菀沙;(菊花、山药、紫菀、北沙参)
薏米芥穗白芷花;(薏米、荆芥穗、白芷、天花粉)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以前,河南有个地方叫:怀庆府,这个地方的这几种药材比较道地,所以称之为“怀药”)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