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大约距今1.65亿年,盘古大陆开始解体,这个解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大约在距今1.8亿年左右,张裂的活动开始进行。沿着北美东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岩浆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开始形成。就在同一个时刻,位于另一边的非洲,由于延伸在东非、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边界的火山喷发,西印度洋的形成。
在盘古大陆分裂后,在中生代的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是同一块大陆,我们有时称之为劳伦西亚(Laurentia)。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开始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欧亚大陆则向南移动。侏罗纪早期在东亚大量出现的煤炭已不复见,由于亚洲大陆潮湿的气候带移往副热带的干燥区,因此取而代之的是晚侏罗纪时期沙漠及盐的沉积。劳伦西亚大陆这种顺时针的运动,导致了当初将它与冈瓦纳大陆分开的V型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开始闭合。在侏罗纪早期,东南亚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隔两处。
第二阶段
盘古大陆在侏罗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罗纪晚期,中央大西洋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纳也同时与西冈瓦纳开始分裂。在白垩纪时期,南大西洋张开。印度陆块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并加速向北。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洲与欧洲此时仍然相连,而且澳大利亚大陆此时也还属于南极洲的一部份。
盘古大陆分裂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白垩纪的早期,大约1.4亿年前。冈瓦纳大陆不断地变得破碎,包括南大西洋的张裂,隔开了南美和非洲;以及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一起从南极洲漂移开来;还有发生在澳大利亚西缘的东印度洋张裂等等。此时的南大西洋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像拉开拉链一般地由南向北渐渐张开。这也是为什么南大西洋比较宽的原因。
第三阶段
在新生代早期,进入盘古大陆分裂的第三个阶段,
大约在5500~5000万年前,北美与格陵兰从欧洲漂移开来,印度板块开始撞上亚洲大陆,形成了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其实只是古地中海在闭合过程中一系列大陆与大陆碰撞的一部份罢了。从东到西所有的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包括有:西班牙与法兰西的碰撞,形成了本宁山脉(Pyrenees);意大利、法兰西与瑞士的碰撞形成了阿尔卑斯山;希腊、土耳其与巴尔干的碰撞,形成了西奈山(Hellenide)和底纳瑞德(Dinaride);阿拉伯半岛与伊朗的碰撞。与碰撞伴生的是分裂:新生代以来,原本与南极大陆相连的澳大利亚陆地,也在此时开始迅速向北漂移,撞上亚洲的东南位置印度尼西亚群岛。2000万年前发生的张裂活动持续到了现代,包括有:红海的张裂使阿拉伯半岛自非洲漂移开来,东非张裂系统的产生,日本海的张裂,让日本往东移动进入太平洋,加里福尼亚湾的开启,使得墨西哥北部及加州一起往北运动。这些活动事件奠定了今日世界的轮廓。
依靠科技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地质学家们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地质学家从对过去的挖掘进入到对未来的预测,第一次精确描绘出了过去2亿年到未来2.5亿年间地球外貌变化的模拟图。近到1000万年后,洛杉矶将成为旧金山的邻居;远到2.5亿年后,七大洲将久别重逢,重新合并为一个超级大陆:“究极盘古”。很多人相信,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那就是“盘古大陆”。随着岩石圈板块的移动,“盘古大陆”分裂开来,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
几亿年后,地球不再是现在的模样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地质学家克里斯多弗·斯科特斯运用电脑技术,描绘出大陆漂移在过去以及未来更为详细的模拟图。斯科特斯提出这样一种大胆的推断:在两亿年后,分散的大陆将再度漂移到一起,重新形成一个超级大陆,斯科特斯将它命名为“究极盘古”。
斯科特斯说:“与其前身‘盘古大陆’的完整性不同,‘究极盘古’的中心还嵌着一个印度洋,它看上去会像一个巨大的油炸甜甜圈。我本来想称之为‘甜甜圈海’,但是我的一个非洲朋友提出了一个更酷的名字:‘究极盘古’,意思是这是最后一个盘古大陆。”当然,在地质学家们看来,“究极盘古”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盘古大陆。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大陆与大陆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在跳着一支异常缓慢的舞蹈。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