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俗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特别是塔葬,只有历世达赖喇嘛、班禅及少数大活佛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僧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 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是西藏最受欢迎、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基础资料
  • 中文名:葬俗
  • 外文名:burial custom
  • 介绍:丧葬习俗
  • 分类:天葬,水葬,火葬等
  • 简介

    土葬

    土葬是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土葬有多种形式,如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板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等。

    树葬

    树墓亦称风葬,具体葬法颇多。如有的在树权上把树枝搭成鸟巢状或在几个树杈上搭放横木,将死者陈放其上;有的在树上建造窝棚状小屋,将死者置其内;有的将死者悬挂或捆于树上。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区曾有这种葬俗。树葬习俗的产生,同游牧经济有关,也与远古人类的“巢居”有关。

    崖葬

    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山区及湖南、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和台湾各岛屿。崖葬大体可分四种类型:一是将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二是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的罅隙里;三是在悬崖上凿孔钉木桩,搁置葬具;四是将葬具放置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

    苗族葬俗

    苗族洞葬

    苗族葬俗

    即人死入棺之后,要把灵柩停放在天然的溶洞里。这类葬法主要流行于惠水、龙里、贵定、平塘、都匀、独山、罗甸、平坝、长顺、紫云、望谟等县的部份苗族中。近几年来在民族考古研究中发现了这类葬法的大量遗址。洞内灵柩从魏晋南北朝起到明清两朝止,历朝皆有,以唐宋至明代的为最多,但迟至明清时期方有记载。长顺县交麻乡的天星洞,平坝县的棺材洞,是其中几大大型的洞葬群,除朽榻不可计数外,可辩认的灵柩在百具以上,多的达五百余具乃至千余具,而且都是头东脚西方向陈列。这类葬式今已绝迹。

    苗族悬棺葬

    即人死入棺后,把灵柩存放在悬崖绝壁的缝隙中,或在悬崖上打洞插上木桩,将灵柩横放于上。早在唐代,五溪地区就有这类葬式的记载。明代时黔中南地区苗族还普遍实行这种葬法。清代时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到抗战前仅有个别人家保留这种习俗。

    苗族土葬

    很早就有,有木棺,也有石棺(黔中地区)。葬式有顺葬和横葬两类。横葬是一 种极古老的葬俗,头东脚西,过去主要流行黔西北、黔北、川南的苗族中,现在还有部份人家采用这种葬式。

    苗族树葬

    是人死后用树皮包起来裹起来挂在树上,这在《隋书。地理志》有记载,今大部份地区已绝迹,仅个别地区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用。

    苗族其他葬俗

    老人临终时,一般要烧“落气钱”,有的要放在火塘边落气,这显然是受了汉族的影响。人死后一面以鸣枪、放炮为号,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及亲朋。还要给死者剃发、沐浴,换上寿衣,停尸于堂屋中,供亲属吊唁。惠水地区要把尸体停放在竹席上,挂于堂屋中柱横梁上,离地五六尺。这可能是古代悬棺葬的一种变异。

    停葬期间,亲人亲族都来哀悼,妇女的“哭丧”尤为哀恸,全村全寨的妇女,即使与死者毫无戚族关系,都要集体前来哭丧,极尽悲痛之情。旁产的男从无论老少,也感动得嘤嘤而泣。

    尸体入棺前,黔东南地区要将几钱碎含于死者口中,作为死者灵魂回东方故土的“路费”,称为“买水钱”。

    在停丧期间还要请祭司给死者“开路”,交代亡魂去处,从开天辟地讲到伏羲兄妹造人烟历述祖先来源和迁徙经过,要亡魂随着祖先迁来的路线按站逆行,回到本民族发祥地的东方故土,和祖先亡灵欢聚。

    出丧时,孝子拿着弓箭或刀剑在送丧队伍前面“开路”。意在表示祖先是辟山开路,披荆斩棘、除魔隆怪而来,所以老人亡故,亦要为其扫除障碍,使亡魂能顺利回到祖先故地。

    墓地一般是请风水先生选定。黔东南地区有的是葬在家族公墓里,有的不择地。葬具普遍用木棺。葬式主要是顺葬,即头朝山梁上方,脚朝下方。望谟、罗甸一带还保持了头朝东方的古俗。

    娄顺地区部份苗族还有“停丧待葬”的古俗,即灵柩出丧停放在山中数年以后才入土。

    藏族葬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用哪种葬仪,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1]

    藏族塔葬

    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1]

    藏族火葬

    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1]

    藏族天葬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1]

    藏族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1]

    藏族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1]

    参考资料

    [1] 藏族丧葬习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2023-01-09]

    首页
    概念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四色礼
    内容词条·5363人浏览
    黄色
    内容词条·1399人浏览
    车辆检查
    内容词条·498人浏览
    线装
    内容词条·2926人浏览
    洋酒
    内容词条·2796人浏览
    金元宝
    内容词条·2772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