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白莲洞遗址VI-169
白莲洞遗址
白莲洞遗址位于广西柳州市东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裴文中、贾兰坡教授率领下,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发现了白莲洞遗址。白莲洞遗址所处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约152米。
文化遗址所处的白莲洞外厅实为一半隐蔽的岩厦式洞窟,高出附近地面约27米。白莲洞遗址洞口朝南,洞口高5至6米,洞内宽18米左右,遗址面积150多平方米。白莲洞遗址文化堆积物厚达3米,整个堆积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过渡期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其时间跨度距今3.7万年至0.7万年。遗址经历次发掘,共发现人类用火遗迹火坑两处,所获标本计有人类牙齿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动物化石3500多件,动物牙齿化石300多枚。白莲洞遗址采用C14年代测定法,特别是应用AMSC14测定法获得的30多个很有价值的年代数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洞穴遗址最为详细测年的遗址之一。研究表明,白莲洞遗址堆积拥有连续完整的层位,是华南地区洞穴遗址群中不可多得的晚更新世——早、中全新世标准剖面和地点。研究还表明,白莲洞遗址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白莲洞遗址古生态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的环境背景。
选址特点
白莲洞遗址主要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套沉积物,上部灰黄色沉积,下部棕红色沉积。两套沉积物之间为横贯全室的厚钙华板。
白莲洞遗址文化堆积物厚达3米,根据洞穴内堆积,可划分出三期文化。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3个文化期,时间跨度为距今3.7万-7000年。一期文化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6000年。二期文化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中石器时代),距今25000-19000年。三期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5000-12000年。
白莲洞遗址
综述
白莲洞遗址经历次发掘,共发现人类用火遗迹火坑两处,所获标本文物遗存(4张)计有釆得的标本有人类牙齿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动物化石3500多件,动物牙齿化石300多枚,火坑2处。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87件,另有残石料11件,除4件出自灰黄色螺壳原生层外,其余均出自扰乱层,所厍原料大多为砾石,并有少量黑色燧石。石制品与碎石片约150件及用火遗迹如烧骨、烧石等。各类动物化石有19种,其中有大熊猫、熊、竹鼠、裂齿类等哺乳动物种类。
动物化石
白莲洞遗址上部出土的哺乳动物共15种,皆为现生种;下部红色堆积中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共18种,其中绝灭动物有犀、大熊猫、剑齿象和真象等,且这些动物化石与人牙化石一起出自不含螺壳的较低层位中。
白莲洞遗址下部为含化石智人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上部堆积之上为含原始陶片的钙化板层,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堆积。上部灰黄色堆积中含较多螺壳,文化遗物有刃部磨制的石斧,大量的砾石石器,穿孔砾石。下部堆积物中,含少量螺壳,最下层无螺壳。
人类遗迹
第一期文化出土了人牙化石2枚、人类用火遗迹2处及各类石制品207件。人牙石化程度较深,齿冠表面呈淡黄色,光泽较好,齿根表面有黑色铁锰质的斑点,牙齿保存状况颇佳,除齿根局部有缺失外,齿冠均完整,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为晚期智人的代表。石制品可分为燧石和砾石两大类,以燧石质石器居多,包括砍砸器、刮削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叶、断块等。颇具特色的“白莲洞式打片法”,即由砾石断面上用锤击法取得圆形石片,其周围仍保留一圈或部分砾石的岩皮。第二期文化出土了石锤、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叶、石核、断块等。燧石制品依然居于主要地位。第三期文化出土了骨角器2件、各类石制品47件。石器绝大多数为砾石工具,砾石工具中不乏砾石石片制品,燧石制品出土量极少。石制品包括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穿孔石器、尖状器、切割器以及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石核等。
历史文化
白莲洞文化
白莲洞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白莲洞而得名。其时间跨度距今37000-7000年,与鲤鱼嘴文化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白莲洞文化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文化阶段,即白莲洞三期文化,代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白莲洞二期文化,代表由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文化,即中石器文化;白莲洞一期文化,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白莲洞遗址
1956年,白莲洞遗址被发现。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裴文中教授率领下对白莲洞遗址进行发掘,在白莲洞扰乱上层发现石器4件,骨器2件。经贾兰坡、邱中郎两位教授鉴定,白莲洞内的堆积物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1973年-1982年,白莲洞遗址经过多次发掘清理,采到了多种标本,并通过堆积物可白莲洞遗址分成五个连续的文化层。
1981年,柳州市文化局筹建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1985年5月,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的洞穴遗址及延伸部分面积近7500平方米,路程长1850米。
白莲洞遗址是采用C14年代测定法、应用AMSC14测定法的中国洞穴遗址最为详细测年的遗址之一。白莲洞遗址堆积拥有连续完整的层位,其出土文物与自然标本展现出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面貌,是华南地区洞穴遗址群中的晚更新世——早、中世标准剖面和地点,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白莲洞遗址还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其古生态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的环境背景。白莲洞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还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
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是罕见的南亚热带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来全球性古气候信息的储存库。其古生态环境的复原,提供了探讨华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生产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原始农耕与动物驯养活动的环境背景。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
白莲洞遗址
2007年12月,周国兴发表了《白莲洞文化中石器文化典型个案的研究》。
1961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将白莲洞遗址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白莲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白莲洞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柳石路472号。
交通信息
从柳州市区市民广场站上车乘坐69路环线,在荣军屏山路口站下车,转乘21路机场快线,在白莲洞站下车,步行90米到达白莲洞遗址。
白莲洞遗址
白莲洞遗址群
柳江人遗址位于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旁的一个岩溶洞中,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4万年。洞口朝北,距离地面约17米,有主洞与数条支洞。主洞长127米,宽3-5米,柳江人化石即出自主洞内,与其伴出的有大熊猫、箭猪、中国犀、剑齿象、巨猿、牛、鹿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较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原始。柳江人化石包括一个头骨(缺下颌骨)、两段股骨、4个胸椎和5个腰椎,还有髋骨、骶骨,属于5个中年男性的个体。柳江人头骨前囟点的位置靠后,具有一定的原始性;面部短宽,眼眶低扁,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共同的特性,鼻孔宽阔又是炎热地带人类的一种特征。体骨和股骨显示出柳江人的身材较矮小,与现代东南亚人比较接近。柳江人头骨的另一些特征,诸如颧骨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根点并不低陷;鼻前窝浅,鼻前棘小;犬齿窝不明显,齿槽突颌程度中等,上门齿呈铲形,与印第安人差不多的眉弓,以及年龄虽已超过40岁,但第二上臼齿仍未生长等,都说明柳江人具有蒙古人种的体制特征,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柳江人化石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它的发现,表明我国华南有可能是蒙古人种发祥地之一。同时,也表明蒙古人种在更新世晚期时尚在分化和形成之中[1]。
[1] 白莲洞遗址 · 白莲洞遗址[引用日期2021-06-18]
池州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9个词条178阅读
榉根关古徽道
徽州通往江西饶州的省际大道
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陈氏宗谱》记载,太平山房的前身为官礼堂。唐玄宗时,当地灾荒连年,民不聊生。所村富商陈什万,义捐谷万担,赈济灾民。天宝五年(746年),朝廷赐陈氏官礼匾额。陈氏族人为纪念捐资义举,特建官礼堂予以彰显。元末时官礼堂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族人陈孟贤在官礼堂旧址上兴建积善堂,为合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建祠堂作学馆。时秋浦县令钟学为族人深明大义之举所感动,题“聚德堂”匾额赠之。咸丰二年(1852),所村人丁兴旺,学馆人满为患,族人又集资助学,将原先三进的聚德堂扩建为五进,遂成现在的规模。
九华山化城寺
唐朝时期所建的佛教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