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了“三环十射”公路快速交通网络框架[1]的概念。“三环十射”承担市区大容量、中长距离交通功能。“三环”中,内环、外环已经建成,中环在建。五洲大道的建成通车标志着“十射”基本建成。“十射”指内外环之间的十条放射线,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
①逸仙路高架、②共和新路高架、③A12(沪嘉)入城段、5A11(沪宁)入城段、⑤A9(沪青平)入城段、⑥沪闵高架、⑦济阳路、⑧罗南大道、⑨龙东大道、⑩五洲大道。
工程西起翔殷路隧道出口,横穿浦东北部,与在建的长江隧桥相连,是上海北部贯穿浦西、浦东的(沪嘉高速———中环线高架———翔殷路隧道———五洲大道———沪崇苏越江通道)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洲大道
五洲大道西起翔殷路隧道出口,横穿浦东北部,与在建的长江隧桥相连。工程总投资约20亿元,全线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式标准建设,设双向八车道,主线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五洲大道共分十个标段,主要由地面道路、立交和高架组成,其中立交和高架占全线总长的近五分之三。
五洲大道全线共设五大立交,分别是:浦 东北路简易互通式立交、张杨北路下立交、杨高北路互通式立交、申江路———日樱南路组合式立交、外环线互通式立交。
五洲大道在新区快速路中第一次同步实施防噪隔音屏,改变了以往道路通车后因噪声污染被动实施防噪设施的状况。同时,该大道还实施一段渗入废橡胶轮胎粒子的沥青路面和排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起到降噪、抗滑、降温、环保等作用。
围绕全面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对外交通(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基本建成市城高速公路网,完成城市外环线建设,全面形成“三环十射”的市域道路骨架体系;加快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提高路网可达性和通达性,促进郊区城镇化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对外接口通道和一条连线建设,以形成和发挥江浙沪区域高速公路网的整体联动效应。全面建成郊区环线、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
2002年全面建成城市外环线,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干线路网平均车速60公里/小时以上,干线公路网平均饱和度22%左右。实现中心城至新城(县城)有一级或高速公路连通,中心镇有二级以上公路连通。“十五”末公路长度将达到46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586公里,一级公路达到708公里,二级公路1010公里,三级公路1410公里,四级公路91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72公里/百平方公里;干线公路长度将达到2035公里,干线公路网平均密度为32公里/百平方公里。
建成沪嘉浏二期、沪青平高速公路、莘奉金西段、崇海大桥及陈海公路等4个高速公路对外通道,完成1条由崇明越江工程、郊区环线浦东段和南汇段组成的沿江区域经济连线。全面建成郊区环线;完成约508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同步实施配套的联网收费系统和监控系统。新建一级公路230公里、改建一级公路244公里,2002年全面建成城市外环线。新建二级公路190公里、改建二级公路370公里。县乡公路建设要配合城镇化建设计划,在“九五”的基础上增长15%。
在资金筹措方面: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要求,继续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公路建设的488亿元投资中,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积极性,前期费用仍然由区县政府为主解决,高速公路建设所需的345亿元可以通过BOT形式解决,其他项目的建设费用由市、区两级政府按照各自分工落实解决。在维护资金中,招商项目由项目公司解决,其他由市区两级养路费列支。
“十五”期末,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全面进入市场;全面推广“GBM”工程,加强公路设施养护管理。“十五”期末,干线公路全面达标,区县公路70%达标,干线公路好路率每年增长0.2%,“十五”期末达到91%;全部公路好率每年递增0.5%,“十五”期末达到77.5%。国省干线公路全面实施“GBM”工程,6条干线公路建成市级文明样板路;县乡公路逐步推行“GBM”工程,新建公路同步实施规划红线内绿化带,改建、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绿化里程达到可绿化里程的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国省干线公路的绿化全面达到国家“绿色通道”的标准;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公路管理水平。建立高速公路网收费清分系统,实现车辆入网“一次收费”,逐步推进不停车收费,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方便车辆用户。逐步推广公路养护作业机械化,“十五”期末,高速公路和国道的养护作业实现机械化。
[1] 上海加快构建“三环十射”快速路网 · 搜狐财经频道[引用日期2018-10-02]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