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作用发育在连续沉积的厚度巨大的可溶性岩层中,形成巨型陷坑状负地形。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其深度与平面宽度(上部或底部)从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相连。如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广西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四川兴文小岩湾天坑和重庆武隆箐口天坑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敏耶天坑和墨西哥埃尔索诺天坑等。岩溶天坑集地下河、多层溶洞、深邃绝壁于一身,是一种稀有、雄奇、险峻、壮观、秀丽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休闲旅游、科学考察的良好去处。
岩溶漏斗又称斗淋,即doline的音译,石灰岩地区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的凹地。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十余米。漏斗壁因塌陷呈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道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湖。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岩溶漏斗常成串分布,其下往往与暗河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是判明暗河走向的重要标志。
岩溶学是一门发展变化的科学,岩溶学术语也与时俱进。以术语"漏斗(doline)"为例,它来源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地区的方言,在斯洛文尼亚语中,它(dolina,单数)的意思是谷地,主要指河谷。因此,在19世纪以前的斯洛文尼亚语的科学文献中,就是指谷地。随着19世纪上半叶岩溶学的发展,喀斯特高原的漏斗状地形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德语系的奥地利地质学家们将这种地形定义为"漏斗(dolines,复数)",相当于德语的Trichter(漏斗),并声明是当地人的说法。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地质学家的出版物中,普遍使用这一概念。如在Cviji c′的Das Karst phnomen(岩溶现象)一书中,其漏斗(dolines)的概念可谓无所不包,除岩溶干谷和坡立谷以外,所有洼地都称为漏斗,不仅包括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也包括竖井、落水洞、天窗,甚至某些岩溶泉和洞穴洞口。同斯洛文尼亚语相似,在塞尔维亚语中,doline也是指一般谷地。因此,Cviji c′在塞尔维亚语文献中不再使用dolina表示漏斗状地形,而是用vrta cˇ a,这是因为vrta cˇ a和我们今天使用的doline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克罗地亚语均有相似的词汇。在20世纪中期以前,斯洛文尼亚的地理学家们为了避免使用dolina引起歧义,对于漏斗状的地形均用vrta cˇ a表达。在19世纪下半叶,漏斗(dolines)的成因有两派理论,一种持塌陷成因,一种持侵蚀成因,后者包括侵蚀和溶蚀两种作用。前者以Schmidl为代表,后者支持者是Cox, Diener和Mojsisovics.根据漏斗的形态,Cviji c′将其分为三种,即碗状漏斗、漏斗状漏斗和井状漏斗。随着对漏斗状地形的深入研究,V. Pano sˇ 's根据漏斗的不同发育阶段、漏斗的成因、漏斗的覆盖类型、漏斗形成的气候因素、漏斗的沉积类型以及漏斗的形态,将漏斗分为30种。根据最新的岩溶百科全书,按照英语的命名原则,漏斗(dolines/sinkholes)有15种:冲积漏斗、埋藏漏斗、塌陷漏斗、覆盖沉降漏斗、充填漏斗、层间塌陷漏斗、古岩溶漏斗、破裂漏斗、落水洞、溶蚀漏斗、溶蚀沉降漏斗、深部塌陷漏斗、沉降漏斗和潜蚀漏斗。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与漏斗有关的形态还有蓝湖(blue-holes)、陷阱(cenotes,)和特涝(turloughs).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岩溶学家交流的深入、中国岩溶研究的深入,在表述中国岩溶地貌以及更大范围热带和亚热带岩溶地貌时,汉语词汇如石林、峰丛和峰林也被引入到岩溶学术语中;而且随着中国岩溶地区可进入性的增强,新的岩溶地貌也随之被发现,如上个世纪末,在中国南方发现了许多大型的塌陷漏斗,有的直径和深度均超过500 m,朱学稳依据这些漏斗的形态、成因和演化过程,将它们命名为天坑。未来,我们也许还会找出其它词汇用来形容塌陷漏斗或者用某个新词来形容极其特殊的塌陷漏斗。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