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淝河,古名淝水,有东、西两源,于董铺汇合。东源出肥西县的大潜山,北流经青枫岭,过淠河总干渠天河渡槽,经石步桥,纳官亭来水,又汇源出焦婆店经长城镇的来水,北流至唐老圩,与源出将军岭自东向西三水汇合,进入寿县境。折西向北与西源在董铺汇合,全长49公里,流经境内14公里,流域面积2ll平方公里。西源出六安县龙穴山,北流过石埠后入肥西县境,经金桥折西北,过淠河总干渠金桥涵至六安县太平集,纳源出枣树店的青龙堰水,曲折北流,经李家圩有源出三十铺的桃园河入,再北流又纳源出肥西县江夏店的大堰水入,进入寿县境,折东北,流至董铺汇合东源。全长56公里,流经境内长42公里。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东西两源汇合后,进入平原区,北流经过石埠嘴、船涨埠,至白洋淀后进入瓦埠湖。自庙台起,两岸有堤。白洋淀以下,河湖不分,枯水期河槽出现。自董铺至瓦埠湖河口,全长96公里。东淝河自西源至瓦埠湖河口,全长152公里,其中境内长138公里,流域面积2563平方公里。
东淝河古称肥水。源出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北抵淮河。董铺以上为双干河道,东干称天沟河;西干为主源,称东淝河。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区占61.6%,平原区占29.7%,湖泊8.7%。河道全长152公里,平均比降0.30‰。东淝河西干出安徽省六安市龙穴山,北流经下石铺入肥西县境,经金桥过淠河总干渠金桥涵;钱家滩以下为东淝河的尾闾,河长15公里,有两股水道,一是老河,底宽52~56米,水深3米,泄水流量53立方米每秒;二是新河(1951年开挖),底宽18米,水深4米,泄水流量78立方米每秒。瓦埠湖是淮河中游蓄洪区之一,1954年决口,7月26日最高蓄洪水位达到25.9米(计划最高为22.0米),总蓄洪量38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856平方公里。
东淝河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于合肥市。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寿州民孙蟠等捐资重修东津渡大桥,于桥西南增筑长堤。民国5年,计划自肖家汊经赖山集至石头埠开新河入淮河,以降低瓦埠湖水位,后由于工程艰巨和经费不足,仅在赖山集以南长4公里的地段部分开挖,未能按计划完成。民国37年,淮河复堤工程局曾对东津渡至淝河口进行疏浚,完成土方40万立方米,未能彻底解决东淝河的排水问题。
东淝河-瓦埠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44毫米,降水的年际、年内分配极为不均。据大井水库水文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9.4毫米,水量最大的1991年达1405.1毫米,最小的1978年仅为423毫米。一般汛期降水占全年的70%左右,日最大降雨量为149.7毫米,3日最大降雨量为241.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13毫米,年径流系数为0.335,多年蒸发量为1520.6毫米。
东淝河正常年径流总量12.22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1983年)年径流总量高达26.04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1978年)年径流总量只有6.3亿立方米。
瓦埠湖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之一,1954年湖堤决口,7月26日最高水位达25.9米,蓄洪总量38亿立方米。
东淝河
东淝河西干出六安市龙穴山,北流经下石铺入肥西县境,经金桥过淠河总干渠金桥涵;折西北流,至六安县太平集,左纳青龙堰来水;经李家圩左纳桃园河;又北左纳大堰来水,于东桥集入寿县境;折东北至董铺,与东干天沟河会合。天沟河出肥西县大潜山,北流经青枫岭,过淠河总干渠天河渡槽;经石步桥折北流,至唐老圩右纳一小支;入寿县境折西北流,至董铺与西干会合。东西两干会合后北流,经石埠、船涨埠,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瓦埠湖从白洋淀至钱家滩,南北向长52公里,平均宽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东纳瓦埠河(亦名沿河,古阎涧水),西纳陡涧河,南承东淝河,湖的下口在东津渡稍上。湖水出钱家滩,经东津渡、寿县城北五里庙,过东淝河闸后,北流3公里注入淮河。
东淝河
1950年洪水后,根据淮河防洪的需要,瓦埠湖被列为淮河控制蓄洪区之一。蓄洪工程的建设分两步实施,第一步疏浚东淝河下段(瓦埠湖以下至河口),解决瓦埠湖区的排水问题。原计划循老淝河疏浚钱家滩至河口段,长19公里,后因稀淤较深,施工困难,改在老河北滩开挖新河槽,自金刚嘴至入淮口,长15公里,设计河底宽18米,两岸各留滩地宽20米。工程于1951年6月开工,至7月15日竣工,完成土方175.2万立方米。第二步是拒淮水倒灌,在寿县城北五里庙建成东淝闸,有效控制蓄纳淮河洪水。后又相继建成东淝河拦河坝、二里坝、牛尾岗堤等工程。这些工程使瓦埠湖区与淮河分隔开来,初步形成了瓦埠湖蓄洪工程体系。1956年春至1957年冬,在东淝河下游左岸建成九里圩,保护寿县城郊部分居民及2.2万亩耕地。后又建成东津圩,保护耕地5250亩。九里圩内建成东津电力排灌站1座,排泄九里圩和东津圩12.5平方公里涝水入瓦埠湖,兼灌耕地1.5万亩。排灌站原装机8台计600千瓦,流量3.86立方米每秒;1984年改装3台计540千瓦,设计流量4.3立方米每秒,并保留原75千瓦的机组一台备用。继九里圩和东津圩之后,又建成千亩以上的圩口约15处。1978年又建成陡涧电力排涝站,装机两台共110千瓦。1975年后,瓦埠湖区围垦面积达20余万亩,圩堤总长320公里,缩小了湖区的蓄水面积,抬高了湖区的洪水水位;湖周农田受灾机会增多,河道被缩窄,严重阻碍泄洪。之后,群众逐渐废除了一些小圩,发展种养植业。1961年至1966年,沿瓦埠湖建成庄墓、朱集两座电力排灌站,并逐步配套形成两个灌区,用于解决瓦埠湖以东、沿河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庄墓电灌站位于长丰县庄墓附近,通过沿河提取瓦埠湖水,灌溉长丰县的庄墓、罗塘、徐庙、车王、兴隆、戴集、朱巷、曹庵、水湖等乡镇的农田。朱集电灌站工程于1965年开工,1966年冬建成,后逐渐配套成灌区。灌区涉及长丰县朱集、孙庙、杨公、曹庵等乡的全部和三和、小孤堆、史院等乡的部分地区,总控制面积230平方公里。庄墓和朱集两灌区的干渠扩大延伸至朱巷南与淠河灌区的瓦东干渠接通,并建有三里河分水闸控制,使三灌区得以互补供水不足。
1962年至1972年,在东淝河下游右岸淮南市赖山乡建成新河灌区。1965年开始在东淝河下游淮南市赖山、唐家山、蔡家岗一带建设施家湖灌区。
为解决东淝河左岸淠河灌区尾部地区的灌溉问题,1970年至1981年分别在寿县建成江黄、开荒、老岗头、郑岗电灌站,以及石埠电灌站、李咀电灌站和铁佛电灌站。
航道
淝河,古为江淮间主要航道,1950年,六安专区水利局为扩大东淝河的排洪能力,将这段河道进行裁直,拓宽和浚深。河底高14.5~15米,约与瓦埠湖底同高,可航行100吨级轮驳船队。1952年,为防止淮河洪水倒灌,水利部门又在河口上游2.5公里处建节制闸1座,名东淝闸。
1966年,在东淝闸处建1座30吨级斜面升船机,后因这座升船机运行速度慢、效率低,于1980年封存停用。
东淝河虽有东淝闸(五里闸)碍航,但闸上通航条件较好,至1987年从淮河口至邵老湾58公里,常年通航100级轮驳船;邵老湾至董铺35公里,季节通航50吨以下船只,洪水期还可再上行18公里至韩桥。
东淝河航道年运量15万吨左右,进出口货种主要是煤炭、黄沙、化肥和粮食、油料、水泥。
全河有跨河桥梁3座:石铺嘴桥,位于东淝河上游,系3孔石拱桥,长105米。
东津渡公路桥,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梁底高程25.17米,桥下净空基本满足通航要求。
寿县北门新大桥为正在兴建的3孔钢筋混凝土拱桥,桥下净空基本达到六级航道通航标准。
瓦埠镇北侧的大桥湾向东为沿河(《水经注》称阎浆水),东达庄墓桥25公里。夏秋季节,可通中小木船。
船闸
寿县航道出于农田灌溉与水上航运等综合效益,应建船闸多处,限于人财物力,多未实施。1952年为治理水利,建东淝河闸(位在东淝水入淮处,距县城北门2.5公里,亦称五里闸),但因节制水位,水运不便。1964年经安徽省交通厅计划设计在此闸西首建厢式漕运“斜面升船机”翻过船只,轨道322米,船厢长18米、宽4.5米、深1.6米(最大水深1.3米),16个轮子,最大提升高度12.94米,用电动卷扬机牵引,设计过坝船30吨,年通过能力25万吨。1965年8月动工,次年4月试转竣工,由航运部门设“寿县升船机管理所”专门管理与经营。从1967年起,至1978年底统计,过船50余万吨。唯时效与此处的大运量不合,加上属于试验工程,设备不配套,轨道基础下沉等诸多原因,于1982年后停用。
码头
寿县城关码头,寿县位于淮河与淝河汇合处附近,逆淝水上行30公里能到瓦埠镇,再南至接近六安、肥西的董埠,顺淝水西北行,至河口达淮上。“东连三吴之富,南引荆汝之利,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路不出千里”(晋伏滔《正淮论》),古为交通要枢。至近代,这里却为小轮停泊处所。80年代改原来自然坡岸为平型装卸码头,置一台3吨吊车,日装卸量500吨左右,年吞吐量约15万吨,出口以粮食、砂、石为大宗,进口多为煤炭、百杂货之类。客运寿瓦客班以此为起点。
河口码头,位于淝水入淮处,古称淝口,原为自然坡岸码头,今分二处:一是河口西约1公里处的赵台子,为淮河客运轮船中途停靠码头,建国后建有砖瓦结构旅客候船室150平方米,岸边置一水泥质地的趸船供轮船靠用。一是为货运装卸码头,位于河口上游的东淝河闸坝。每逢关闸阻航,货物在此通过“斜面升船机”翻船过坝。后因故停用。
瓦埠码头
瓦埠码头,位于瓦埠湖(即淝水)东岸的瓦埠镇,是寿州通往庐州合肥古道驿站所在地。《嘉庆重修一统志》称:“瓦埠镇在寿春东南六十里,淝水旋绕,舟楫商贩,往来不绝”。原为河边自然坡岸码头。70年代建成船塘,改善了泊船和装卸条件,年吞吐量在5万吨之谱,多为砂石建材、煤炭、集此待运出口的农副产品。
东津渡,位于城东淝水上。光绪《寿州志》记“淝水”时说:又北“会东陡涧河水至杨家脑,十里至东津渡,至城东北入凤台县境”(按:此“凤台县境”系指清雍正十一年划分城内之东北隅并北门外的石马店、东门外的石头铺等处归凤台县,故称“入凤台县境”)。淝水南段成湖,东津渡至淝口一片河床淤浅,遂成长而宽的长濑津,古时全系荒野沼泽。《淮南王篇》云:“我欲渡河河无梁”。其时可能尚无桥梁。《六朝传乘》“寿阳乐”始见“上我长濑桥”句。水宽时久,后周时桥已毁坏。这一带时有为桥者,但时有时毁,水季仍为渡口。直至1949年后,在此建39米石拱桥和12米石墩木面桥各一座,在治淮中新辟河床,两边筑堤,陆上始通行。然遇洪水汛期,仍成宽渡。70年代废上述二桥,新建大桥,渡口方消失。
淮河水系的主要支流
共16个词条894阅读
淠河
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
东淝河
淮河右岸的一级支流
池河
流经定远县、明光市的淮河支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