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杏海堤

集杏海堤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境内,东端为集美乡(现集美区集美大学一带),西端为杏林村,故简称为集杏海堤。是高集海堤的兄弟工程,两堤之间仅有数百米的集美乡陆地相承接,有人便将她们统称为厦门海堤。
基础资料
  • 类型堤坝所属地区:福建省厦门市
  • 中文名:集杏海堤
  • 宽度:60多米
  • 全长:2.82公里
  • 详述:集杏海堤东起集美,西至杏林
  • 概述:高集海堤的兄弟工程
  • 简介

    规模

    集杏海堤东起集美,西至杏林,全长2.82公里,顶宽11.5米,胸墙标高10.35米,堤身标高8.73米,用花岗岩石88万立方米,砂7万余立方米,耗资470余万元。

    该工程是在高集海堤竣工后,以高集海堤原建制的5000余名工人和干部为骨干,在铁道兵团和厦门人民委员会、省水利局、晋江专区、龙溪专区的支持下,于1955年10月11日全面动工,至1956年1月完成堤身基床的抛填。1956年2~8月进行堵口。至12月7日全部工程告竣。

    集美与杏林之间,原被杏林湾(银港)阻隔,车辆、行人需环海湾绕道20公里。海堤建成后,鹰厦铁路缩短线路8.8公里,车辆、行人缩短行程15公里,同时围出海湾20.6平方公里,可供渔业养殖和农垦之用,为杏林工业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一九七九年在原杏林湾的深水港中,新筑成一条与大堤平行的小土堤,形成了一个面积约6千亩,可蓄600万方的淡水库,也称杏林湖,聚雨面积142平方公里,受益面积15,000亩。必要时可向市区供水,是厦门重要的后备水源,也作水产养殖之用。该水库处集美风景区与杏林工业区之间,环境优美,库内有一面积为1,824亩的小岛(厦门园林博览园内),上有丰富温泉,具备发展为风景游览地的优越条件。

    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岛陆之间公路交通靠船只驳运,深感不便,因此,把鹭岛与大陆相联,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华侨的愿望。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1]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集美系伸向海峡的一段狭长陆地,其西侧为面积8万1千亩的海湾。该海湾原称“银港”,后以海湾口部西岸的自然村名杏林作为名称。高集海堤筑成后,杏林海湾便成为交通障碍。为赶上鹰厦铁路全线通车的进度,从一九五五年十月开始,由厦门海堤工程指挥部组织力量,采取边设计、边施工办法,兴建集杏海堤。5千工人奋战一年又三个月,一条2,820米长的花岗岩石砌海堤,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初建成,工程量达95万土石方,建设费用470万元。接着组织部分力量继续施工两年,加固堤身,培土拓宽,除铁道外,把汽车单车道扩为三车道,增加交通量,保证了当时兴建杏林工业区的运输需要。后从一九六六年开始的三年中,又在该堤内侧抛填沙土、石子,作反滤层,然后培土封闭,降低堤内水位,把杏林湾沿岸的孙厝、英埭头、后溪、锦园、杏林一带的浅水滩地,计三万多亩,经过一段时间的泡淡,改造成为稻田。在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中,又在该堤兴建一条每秒流量5.3立方米的水渠。现在该堤堤顶宽度达60多米,胸墙、铁轨、公路、人行道、引水渠并排而设,并间植树木。

    参考资料

    [1] 集杏海堤相关 ·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9-07-31]

    首页
    地区
    #贵族
    最新入驻
    贾科莫·普契尼
    Caroline Lufkin
    翁建宇
    相关阅读
    辟才胡同
    内容词条·2205人浏览
    彩虹大桥
    内容词条·5685人浏览
    集美站
    内容词条·2654人浏览
    灌南站
    内容词条·621人浏览
    灵江浮桥
    内容词条·1706人浏览
    慈禧行宫
    内容词条·504人浏览
    • 网站地图
    • |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