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拼音】tiáo yú
鲦鱼[鲤形目鱼类]
【异名】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鰺鱼(《纲目》),白漂子(《全国大部分河流均有该鱼类》),鰺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对比维度 | 鲦鱼 | 白条鱼 |
外观 | ||
体长 | 约15厘米 | 65~181毫米,最大约240毫米 |
食性 | 杂食性 | 杂食性 |
科 | 鲤科 | 鲤科 |
目 | 鲤形目 | 鲤形目 |
【来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 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
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
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
臀鳍Ⅲ11~14。
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
鲦鱼
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鲦鱼[鲤形目鱼类]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多食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鲦鱼
繁殖方式-卵生。鲦鱼
群居的,以群体中的强者为首领,首领游向何方,其他的鲦鱼就跟到那里,鲦鱼群体是用集体的力量维持种群的延续。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鮂,参鱼。为鲤科动物鲦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的肉。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分布很广。《本草纲目》:“味甘,性温,无毒。”入肠、胃、心经。《本草纲目》:“暖胃,止冷泻。”
鲦鱼
《当代生物学》上报道称鲦鱼的两组基因决定着鲦鱼的动向。一组基因控制着鱼加入较大群体的习性,另一组基因决定一条鱼在鱼群编队里的“泳技”有多好。行为习惯和身体能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鱼群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队列变换,帮助它们躲避或防御掠食者。“通过集结在一起,鱼群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世界,”鲦鱼效应
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提出: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因此得到启示: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