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查看更多
成体形态
体型:翻车鲀体长可达3.0~5.5米,为体高的1.6~1.7倍,为头长的3.6~3.8倍,体重可达1400~3500公斤,体型呈卵圆形或圆形,体侧扁[2][3]。
头部:翻车鲀头高而侧扁,头高为头长1.8~2.0倍;吻为圆钝状;眼睛小,为上侧位,眼间隔宽而突起,眼间隔宽为眼径3.5~3.9倍;头部每侧有2个很小的鼻孔,位于眼睛的正前方,到眼睛的距离比到吻端的距离要近;嘴巴较小,居于头部前面的位置;上下颌各具有1个喙状的齿板,没有中央缝,嘴唇厚;各鳃盖骨均埋于皮下,鳃孔小,为上侧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翻车鲀的头长为吻长的2.0~2.3倍,为眼径7.1~8.2倍,为眼间隔1.9~2.1倍[2]。
尾部:翻车鲀的尾部很短,没有尾柄[2]。
鱼鳍:翻车鲀有1个高大的背鳍,略呈镰刀形,高为头长的1.4~1.5倍,位于身体后部;臀鳍与背鳍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体长为臀鳍高的2.5~2.8倍,臀鳍高为头长1.3~1.5倍;没有真正的尾鳍,而背鳍与臀鳍后部鳍条后延,在体后端相连,形成类似尾鳍的舵鳍;舵鳍边缘呈波曲形,具有12~16鳍条,中部8~9鳍条后端具有小骨板;胸鳍短小,为圆形,基底平横,而且不垂直;没有腹鳍,也没有腰带骨[2]。
体表:翻车鲀的身上没有鳞片,但是有厚厚的橡胶状皮肤和不规则的结节斑块覆盖全身。它们的体背侧面为灰褐色,腹面为银灰色,各鳍为灰褐色[1][2]。
成年翻车鲀
幼体形态
幼体翻车鲀身上被着瘤状的棘突,这些棘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最终身体变成卵圆形[2]。
幼体翻车鲀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翻车鲀在世界上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它们通常在南加州海岸、印度尼西亚、不列颠群岛、新西兰北部和南部岛屿、非洲南部海岸,偶尔在北海也会被发现。沿岸国家和地区包括: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巴西(特林达德)、英属印度洋领地、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复活节岛)、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麦、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吉布提、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法罗群岛、斐济、法国(克利珀顿一世)、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属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加蓬、冈比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根西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泽西岛、约旦、肯尼亚、基里巴斯(凤凰岛、基里巴斯线)、朝鲜、韩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纳哥、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波兰、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马德拉岛)、波多黎各、俄罗斯联邦、法国留尼汪岛、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阿森松,圣赫勒拿(主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语部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荷兰部分)、斯洛文尼亚、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马里昂-爱德华王子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美国外围小岛屿(豪兰和贝克群岛、约翰斯顿环礁、威克岛)、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1][6]。
翻车鲀历史地理分布图
中国分布
翻车鲀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海,偶尔在黄渤海也有出现[2]。
栖息环境
翻车鲀栖息于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它们尤其喜欢开阔的海洋,但偶尔也会冒险进入海带床和深珊瑚礁处。翻车鲀栖息的水域深度为30~480米之间,但比较常见的深度范围为30~70米,而成体翻车鲀的栖息地就选择在靠近深水的斜坡上,在这里它们躲避天敌并寻找能够为它们清理身体的寄生型鱼类[1][2][6]。
节律行为
为了觅食垂直迁移的浮游动物,或者躲避捕食者,翻车鲀在白天会反复潜入温跃层以下。而且为了在潜入较冷的水中后能够重新恢复体温,它们还会漂浮在海面上晒太阳。而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翻车鲀会随着浮游动物一起迁徙到高纬度地区[1]。
觅食行为
海洋翻车鲀主要以水母和凝胶状浮游动物为食,如栉水母、鲑鱼、水母以及其它软体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海藻和幼体鳗鱼,甚至也吃比目鱼,但是它们最喜欢猎食的还是水母。因为水母几乎完全由水组成,并且热量和营养成分低,因此翻车鲀必须吃大量的水母来支撑它们的体重[1][7]。
防御行为
除了那些体型最大的潜在捕食者外,由于成年体翻车鲀体型太大,所以并不存在能够威胁它们生存的天敌。但中小型的翻车鲀会被海狮、虎鲸和大型鲨鱼捕食,比如加利福尼亚海狮就会咬掉小型翻车鲀的鳍,然后像玩飞盘一样戏耍这些翻车鲀。为了躲避猎食者,翻车鲀就会潜入温跃层以下。但是翻车鲀对人类会非常好奇,经常会接近那些潜水员[1][7][8]。
日常活动
翻车鲀常单独或成对游泳,有时十余尾成群,幼体翻车鲀比较活泼,它们常跃出水面,但体型较大的成体翻车鲀行动迟缓,它们就常侧卧于水面,或将背鳍露出水面来[2]。
游泳方式
因为没有普通鱼前进或转向使用的尾鳍,所以翻车鲀在游泳时无法拐小弯,突然调头更是困难。它们不得不用小的胸鳍作平衡,同时挥动直立的脊鳍和臀鳍进行游泳,而且转换方向必须由脊鳍和臀鳍配合在一起构成舵鳍来完成[5]。
清理皮肤
翻车鲀身上会感染的皮肤寄生虫,因此它们经常会让小鱼和鸟类到它们身上来啄食,甚至会跃出海面3米多高,试图通过溅起的水花来清理寄生虫[8]。
敢于接近潜水员的翻车鲀
性成熟期
翻车鲀的性成熟年龄为5~7岁[9]。
繁殖产卵
人们对翻车鲀的交配和繁殖行为也知之甚少,科学家们不确定翻车鲀是成群繁殖还是成对繁殖的。在日本沿海,翻车鲀会在8~10月份进行产卵。雌性翻车鲀在一生中会产卵数次,而且在每个繁殖季节可以产生超过3亿个卵,是现存脊椎动物产卵最丰富的物种。但是它们的卵非常小,平均直径为0.13厘米。卵产下后就基本上散落在水中,因此它们生存的机会相对较小[1][7][9]。
孵化成长
一旦翻车鲀的卵子受精,胚胎就会长成带有尾巴的微小尖刺状幼体。幼体孵化出生后,它们会经历两个幼体阶段。第一个是四齿状阶段,这时的幼体是圆形的,从身体的边缘会突出尖刺,而且有发达的尾巴和尾鳍。而到了幼体的第二阶段,它们的尾巴就完全被吸收了,尖刺也消失了。刚孵化的幼体长度通常约为0.25厘米,重量不到一克,但是它们的生长速度相当快,平均每天增长0.02~0.42公斤,有时甚至达到0.82公斤,一年就可以增重数百公斤。成年后的最大翻车鲀比孵化时能大6000万倍[1][7][9]。
寿命期限
翻车鲀的寿命长达23年[9]。
一对成年翻车鲀
种群现状
翻车鲀在春季和夏季是西北大西洋近海水域的常见海洋动物,估计夏季时数量为18000条。在沿海水域也观察到过体型小于1米的翻车鲀的庞大聚集群体。根据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西南地区的报告,1990年至1998年间,26.1%的流网渔获物由翻车鲀组成。这意味着捕获了超过26000条翻车鲀。在爱尔兰和凯尔特海,2003~2005年,共发现了68条翻车鱼,估计每100平方公里的总密度为0.98条。在南非沿海,金枪鱼和箭鱼延绳钓渔业的翻车鲀兼捕率估计为每年340000条翻车鱼[6]。
虽然普遍缺乏对人口规模的估计,但有证据表明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是下降的。比如,葡萄牙的产量从1999年的12吨下降到2009年几乎为0;在爱尔兰,2000~2002年两年内下降了约100%(从13吨下降为0);在纳米比亚,2006年翻车鲀的捕获量达到峰值的40吨,然后在2007年下降至仅7吨,下降了82.5%;阿根廷在2014年报告的捕获量可能会有所增加[6]。
基于翻车鲀种群在局部地区存在超过80%的数量下降,以及翻车鲀在大部分范围内经历了被大量猎捕的可能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估计在3代内(2011年的前后24~30年),翻车鲀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至少下降了30%[6]。
致危因素
许多渔业,包括漂流刺网和中水拖网捕捞等作业形式,都存在高比例的兼捕现象,因此翻车鲀种群容易受到捕捞活动的影响,比如:1992~1994年间,地中海的翻车鲀兼捕率为70%~93%;在南非,翻车鲀的兼捕率估计为17%;加利福尼亚旗鱼渔业的兼捕数据表明,翻车鲀占所有兼捕的29%,远远超过目标物种;翻车鲀是西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渔民的捕猎目标;在许多分布广泛的渔业中,翻车鲀作为兼捕对象也被大量捕获[1][6]。
保护举措
摩洛哥政府于2007年通过了一项法律,逐步停止使用流网,这会防止翻车鲀经常被当作兼捕物捕获。同时,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议对翻车鲀进行基础生物学研究和种群监测[6]。
保护级别
2011年6月,翻车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该组织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级别为易危(VU)[6]。
受保护的翻车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母数量激增,而翻车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水母食用者之一,它们自上而下地控制着水母种群的生长繁殖。因此,翻车鲀是气候不断变化条件下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
对生态有重要意义的翻车鲀
[1] Mola mola · Animal Diversity Web[引用日期2022-05-23]
[2] 翻车鲀 ·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引用日期2022-05-23]
[3] 奇特的翻车鲀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2-05-23]
[4] 爱日光浴的翻车鲀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2-05-23]
[5] 逗人喜爱的翻车鲀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2-05-23]
展开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