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草入药。
味辛、苦,性微寒。
归肺、小肠、大肠经。
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安徽、江苏、产量较多,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均有。
主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结核性瘘管,骨髓炎。
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本草纲目》: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春夏采集全草,晒干入药。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750px,全株含乳汁。茎基部分枝,带紫红色。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长1~75px,宽0.7~25px,先端微凹,边缘中部以上有细锯齿,无柄。茎顶有5片轮生的叶状苞;总花序多歧聚伞状,顶生,有5伞梗,每伞梗生3个小伞梗,每小伞梗又第3回分为2叉;杯状聚伞花序钟形,总苞顶端4裂,裂间腺体4,肾形;子房3室,花柱3。蒴果无毛。种子卵形,表面在凸起的网纹。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于沟边、路旁、田野。[1]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去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十肿水气,取汁熬膏,酒服。
2、《神农本草经》: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泽漆
3、《别录》:利大小肠,明目轻身。
[1] 大戟科4种药用植物及其内生真菌脂肪酸组分研究 · 维普[引用日期2021-11-23]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