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
味苦、微甘,性平。
归肝、脾、肺经。
活血,止血,利湿,解毒。
痛经,难产,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崩漏,白带,咳嗽,吐血,痢疾,黄疸,淋痛,久疟,风湿痛,牙痛,瘰疬,疝气,跌打劳伤,毒蛇咬伤。
1、治滞产:地菍根60-120g,切碎,加水3-4碗,文火煎至八分碗,去渣顿服。(《福鼎本草》)
2、治咳嗽吐血:地菍根30g,水煎服。亦治血淋。(江西《草药手册》)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孕妇慎服。
一、采集加工
8-12月采挖,洗净,切碎,晒干或鲜用。
二、炮制方法
拣除杂质,整理洁净。
地菍,又名紫茄子、山辣茄、库卢子、地樱子、地枇杷。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菱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房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肉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为不规则的圆柱形短段,常弯曲,有分枝,长3-6cm,直径4-12m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光滑或有细皱纹,栓皮剥落后呈淡红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红棕色。略显放射状纹理,中心有红棕色小髓。气微,味淡微涩。
以根粗壮、坚硬、黄白色者为佳。
收敛抑菌、消炎、止血、止泻等作用。
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行经腹痛、尿路感染、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等。
1、《植物名实图考》:“治劳损。”
2、《岭南采药录》:“治产后腹痛,赤白痢,取其根煎服。”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涩肠止痢,舒筋活络。主治肠炎,菌痢,腰腿痛,风湿骨痛。”
4、《安徽中草药》:“清热解毒,行瘀利湿。”
地菍的全草入药,该品味甘、微涩,性平,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血。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