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植物土荆芥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揉之有强烈臭气;茎直立,多分枝,具条纹,近无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下部叶较大,长达15厘米,宽达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上部叶渐小而近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有黄,色腺点,沿脉土稍被柔毛。
花夏季开放,绿色,两性或部分雌性,组成腋生、分枝或不分枝的穗状花序;花被裂片5,少有3,结果时常闭合;雄蕊5枚,突出,花药长约0.5毫米;子房球形,两端稍压扁,花柱不明显,柱头3或4裂,线形,伸出于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藏于花被内;种子肾形,直径约0.7毫米,黑色或暗红色,光亮。
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柱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茎梢留有线状披针形的苞片。茎梢或枝梢常见残留簇生果穗,触之即脱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棕黑色的细小果实1枚。全草有强烈异臭气,味微苦、辛。以茎嫩、带果穗、色黄绿者为佳。
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有野生,喜生于村旁、路边、河岸等处。北方各省常有栽培。
喜温暖干燥气候,在高温高湿地方,药材质量较差,挥发油含量较低。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宜选向阳干燥地区栽培。生于村旁、路边、旷野及河岸等地。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将地翻松耙平作畦,宽1~1.4m,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750~900kg作基肥。种子繁殖,春播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
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插入沟内,薄覆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约经10~15d即可发芽。苗齐后间苗1-2次。每窝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
育苗移栽:在苗床内按行距1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盖细土一层,灌水湿润。出苗后,待幼苗高至12~16cm时,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开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镇压后,灌水。
在幼苗生长期中宜勤除杂草,并须间苗1~2次。定植成活后宜松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粪尿或硫酸铵为宜。
祛风消肿,杀虫止痒。用于驱钩虫、蛔虫和蛲虫,皮肤湿疹,脚癣,瘙痒,杀蛆虫。常用量3~6克,研末或制丸入药。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
采收和储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别名】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狗咬癀、鹅脚草(《福建中草药》)。
【采集】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药材】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土荆芥
【炮制】除去杂质及根,切细。【性味】辛,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江西中药》:辛凉,有小毒。
③《广西药植图志》: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功用主治-土荆芥的功效】祛风,杀虫,通经,止痛。
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
②《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
④《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者5~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药材选方
①治钩虫、蛔虫、蛲虫:土荆芥叶、茎、子阴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用开水送下一钱,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钩虫、蛔虫、绦虫病:土荆芥全草一至二钱,水煎服。
③治头虱:土荆芥捣烂加茶油敷。
④治脱肛、子宫脱垂:土荆芥鲜草五钱。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⑤治关节风湿痛:土荆芥鲜根五钱。水炖服。
⑥治湿疹:土荆芥鲜全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⑦治创伤出血:土荆芥干叶。研束,敷患处。
⑧治毒蛇咬伤:土荆芥鲜叶。捣烂,敷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用法
一丸剂系取土荆芥的子,叶及茎(亦有只用叶与子,或只用茎的)晒干研粉,和入少量淀粉或面粉,水泛为丸。一般采用1日疗法,早晚饭前各服5钱。亦有采用2日或3日疗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钱。
二土荆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馏而成。每lOO斤土荆芥可提取土荆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岁以上者酌减;1~3岁小儿0.2~O.5毫升,4~7岁0.6~0.8毫升,8~12岁0.9~1.2毫升,13~16岁1.3~1.6毫升。服土荆芥油的部分病例有较轻微的副作用,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又谓用土荆芥粉2~6分早晨空腹服,连服2天,治疗蛔虫病亦有效果。
治疗钩虫病
采用丸剂及土法提取的土荆芥油内服。根据治疗后大便虫卵复查结果,丸剂的治愈率自45~82%不等,土荆芥油为72.6~83.3%。
不良反应
主要成分为土荆芥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驱蛔素、对聚伞花素及其他萜类物质。驱蛔素为萜烯的过氧化物,在常压下加热或与酸处理易致爆炸,与水共煮,则逐渐分解。超量内服中毒后,可刺激消化道粘膜,对呼吸系统先兴奋后麻痹,严重时对肾脏有损害,并毒害视神经和听神经,同时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肌。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视力障碍、感觉异常、幻觉、黄疸、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时谵妄、惊厥、瘫痪、血压下降、昏迷、呼吸中枢麻痹而死。如能恢复,可能遗留永久性的听力、视力障碍以及轻度瘫痪、多发性神经炎。
治疗解救
(1)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之后服用通用解毒剂或药用炭。再服用硫酸钠20g导泻。
(2)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
(3)对症治疗:
1)肌肉痉挛时,可肌注硫酸阿托品。
2)呼吸抑制时,可给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给氧。
3)如有抽搐、惊厥时,可给予巴比妥类,或给硝基安定、水合氯醛。
4)视力和听力障碍时,口服维生素B1、B6,肌内注射胎盘组织液。
5)肝大、肝昏迷时,静脉给予谷氨酸钠、肌内或穴位注射维生素B1z,口服强的松。
(4)中药治疗:
1)天名精60g,大黄18g(后下),玄明粉12g(冲服),煎汤即服,以促进毒物排出。
2)甘草9g,煎汤服。
注意事项
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人敏感。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1)土荆芥油有剧烈刺激性。大剂量时引起恶心、呕吐,吸收后能麻痹肠肌而引起便秘,还能引起耳鸣和时觉障碍。中毒剂量则产生昏迷、呼吸迟缓,偶发惊厥。对肝肾也有毒性。虽可用于蛔虫病、钩虫病和钩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较大,用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成人常用量为0.8~1.2毫升,不可超过极量(1.5毫升);儿童每岁0.05毫升。服药时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泻药,因能增加吸收。
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
2.《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
3.《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
4.《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2003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入侵物种之一。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春季出苗,花果期6~10月份。种子繁殖。生于村旁、旷野、田边、路旁和沟岸等处,为路埂常见杂草。
农田杂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态防治等方法。
(一)人工防治
1.控制杂草种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尽量勿使杂草种子或繁殖器官进入作物田,清除地边、路旁的杂草,严格杂草检疫制度,精选播种材料,特别注意国内没有或尚末广为传播的杂草必须严格禁止输入或严加控制,防止扩散,以减少田间杂草来源。用杂草沤制农家肥时,应将农家含有杂草种子的肥料经过用薄膜覆盖,高温堆沤2-4周,腐熟成有机肥料,杀死其发芽力后再用。
2.人工除草结合农事活动,如在杂草萌发后或生长时期直接进行人工拔除或铲除,或结合中耕施肥等农耕措施剔除杂草。
(二)机械防治
结合农事活动,利用农机具或大天型农业机械进行各种耕翻、耙、中耕松土等措施进行播种前、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时期除草,直接杀死、刈割或铲除杂草,
(三)化学防除
主要特点是高效、省工,免去繁重的田间除草劳动。国内外已有300多种化学除草剂,并加工不同剂型的制剂,可用于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地的除草。
(四)替代控制
利用覆盖、遮光等原理,用塑料薄膜覆盖或播种其它作物(或草种)等方法进行除草。
全草含挥发油(土荆芥油)0.4~1%,以果实中最多(1~4%),叶次之,茎最少。油中主成分为驱蛔素(Ascaridole,约6Q~70%)、对聚伞花素(p-Cymene,约25%),及其他帖类物质如土荆芥酮(Aritasone)、柠檬烯(Limonene)等。尚含饱和烃(C21一31,主为C29烃)、卅烷醇、菠菜?醇(a一Spinasterol)、三萜皂甙藜属皂甙B(ChenopodosideB,由刺囊酸(Echinocysticacid)、葡葡糖醛酸、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等。驱蛔素为萜烯的过氧化物,在常气压下加热或与酸处理易致爆炸,与水共煮,则逐渐分解,故于蒸馏时愈诀愈佳。叶除含挥发油外,还分出二种黄酮甙:山奈酚一7一鼠李糖甙和上荆芥甙(Ambroside)。全株含挥发性土荆芥油,油中主成分为驱蛔素(ascaridole)、α-蒎烯、I-松香芹酮、双松香芹酮(aritasone)及黄樟醚等,另含皂甙叶含黄酮化合物土荆芥甙(ambroside)、山柰酚-7-葡萄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叶和种子尚含草酸、枸橼酸及无机盐。又有报道,尚分得藜甙B(chenopodiosideB),其甙元为猬囊草酸(echinocysticacid),糖为葡萄糖醛酸、鼠李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在中国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种群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也是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有害。
外来植物如果在引进后逸生为杂草,其潜在的危险非常大。因为暂时的可利刚性和经济收益常常驱使人们迅速传播这些外来植物,从而造成大范围的严重危害,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作为入侵植物,土荆芥具有一系列的生长优势,例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在贫瘠的地方生长,繁殖能力强,有较好的萌发率及适于传播的特性等。在逆境条件下,土利芥会改变自身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来响应环境的变响,这些均有助于其入侵和定居的过程。在许多地方,土荆芥已滋生蔓延成为旱田、果园、茶园里重要的有害杂草,呈现出非常迅猛的扩张态势,给入侵地的农业、园林等带来严重的影响。
2003年,土荆芥被列为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土荆芥在自然界中生长繁殖迅速,不但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而且与其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家所做的很多实验都表明,土荆芥的水浸提溶液对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说明土荆芥存在显著的化感作用,而且浓度越高,土荆芥的化感作用越强。土荆芥化感物质在它的不同器官中分布的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作用强度顺序为花>叶>根>茎。土荆芥通过化感作用使周围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率降低,发芽速度变慢,重影响了其他植物对地上和地下资源的竞争能力。它的化感物质对其他植物根长的抑制,将导致植株根系变小,吸水吸肥能力降低;对茎长的抑制,将导致植株矮小、瘦弱,使其争取阳光的能力受到限制;对酶活性及生物量的抑制,将造成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降解及对生物膜的破坏,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代谢,最终将影响未来植株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小麦、水稻、小白菜、辣椒、豇豆等多种农作物来说,土荆芥通过化感作用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它们种子的萌发,从而改变它们的种植密度,浪费率土地的利用率;对根长和茎高的抑制将导致植株的产量降低,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虽然土荆芥在中国暂时未见大面积危害现象发生,但仍应加强环境条件的防除力度,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土荆芥干样浸提液化感作用强于鲜样浸提液,说明已死亡干枯的土判芥仍具有很强的化感作用。
毒性:主要成分为土荆芥油。超量内服中毒后,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对呼吸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严重时对肾脏有损害,并毒害视神经和听神经,同时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肌。
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嗜睡、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视力障碍、感觉异常、幻觉、黄疸、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时谵妄、惊厥、瘫痪、血压下降、昏迷、呼吸中枢麻痹,可致死亡。经抢救得以恢复者,多遗有永久性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轻度瘫痪等后遗症。
解毒方法:①口服中毒者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若中毒超过6小时,予高位结肠灌洗。之后服用通用解毒剂或药用炭,再服用硫酸钠20克导泻。②静脉滴注5-10%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24小时输液量一般在2500-3000毫升之间。③对症治疗:肌肉痉挛时,可肌注硫酸阿托品;呼吸抑制时,可给予尼可刹米或洛贝林,必要时给氧;如有抽搐、惊厥时,可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或水合氯醛;视力和听力障碍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肌内注射胎盘组织液;肝大、肝昏迷时,静脉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或多烯脂酰脰碱;肝细胞破坏严重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
食物名称 | 土荆芥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32千卡 |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
共39个词条1.4w阅读
紫茎泽兰
菊科紫茎泽兰属植物
薇甘菊
菊科假泽兰属植物
喜旱莲子草
苋科莲子草属植物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