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无之以为用”与“有之以为利”并举同重,聚和散,首善符德合道,这样的类型,就称之为“道商”。老子在揭示世界运行基本法则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世界的基本法,是有形有象的系统,都是这样产生利而益于人的一个领域。其中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却是“无”,是肉眼看不到的能量流,是其中的虚,是其中的空。虚和空里面暗藏的能量,才是这个“有”是否存在价值的评判标准。从事道商的人,必定有一个内圣外王的修身过程。这个内圣外王,无论是先天福慧福德所带来的内圣外王,还是这一生通过求师访道获得了验证方法,或是经过自我修养而获得的内圣外王,都帮助了他们的道德人生定位。这样的人生,就不是一个常规简单的人生观,而是一定具备有道德的人生观。这一类人的商业仕途以及事业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具有强劲的后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强,因为他们容易进入一种慧智同功的状态,也就是左脑和右脑同时在运用。他们捕捉商机的能力,常常极其精妙和准确;他们灵感直觉的诞生,超越了常道中的一些商人,很容易成为商界的领军者和带头羊。这就是道商内在的一种精神面貌,支撑着自己商业事业发展的正确取向。
儒商。由于世人只看得到“有”,而看不到“无”,也就常常颠倒而用,本末倒置,常常也就导向了错误的方向和路径。用“有之以为利”为最终目标,恪守信与义,信与义就是五德的两个子枝,恪守了信德和义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样的类型,是儒商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界定标准。
俗商。以“有之以为利”为最高和最终的目的,不择手段去取利,则是俗商,就是俗世间俗不可耐的商人。在人类滑到道德底线的时候,这些现象就极其严重。他们只知道取利,而不顾及对象的利益,唯利是图。比如说,地沟油的加工厂,他们只顾自己取利,而将大量从餐馆收集的残汤剩羹,回收地沟之油,回收熬炼之后,然后又投放市场,不管使用者是否会生病,不管这种油是否符合人类的生理需求标准,只要钱到手就行。 [1]
亚洲华尔街报,按照财富绝对指标进行排列,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富豪排名榜,有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战国的吕不韦、西汉的邓通、东汉的梁翼、西晋的石崇、明初的沈万三、明朝的太监刘瑾、清朝的贪官何绅、清末的商人伍秉鉴、国民党财政部的部长宋子文等。
道商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商圣范蠡,他可以称之为“圣”,在商界的圣人,因为他是修之身的一个人物,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商业上,他都是成功的,而且还能够真正做到功成身芮,能够在巅峰的时候,做到激流勇退。
范蠡,字少伯,公元前517年到前448年,春秋时楚国南阳人,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深得老子“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的神髓,他掌握的道家思想是比较深厚的。他曾经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得到了复兴。取得胜利以后,虽然越王对范蠡的封赏是上将军,非常高,但是由于受到老子不争思想的影响,而且他观人识相,知道越王能够共艰苦而不能共富贵,就及时挂冕乘舟而去,修了辞呈一封,放弃了高官厚禄,一叶扁舟到了鲁地山东,开始了新的人生。
这种急流勇退,及时放下政治前途,在历史上少有人做得到。只有内圣外王,在内圣当中修持有所成就的人,才能冷静观察时势,把握自己人生的取向和坐标的定位,不断调适自己。范蠡对财富的曾经做到三聚三散,能够把财聚拢起来,然后又散出去,这里面真正充满着道的原理,以及善正德为人处事的符合道与德的技术方法。这一聚一散、二聚二散、三聚三散,既表现在对社会上,也表现在家庭中,也表现在用人上,对现代商人主动去汲取这些经验教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据传,范蠡发明了十六两制的称。这个十六两制里面又含有道德的内涵,这个内涵表明在哪里呢?表明在像天法地,采用了南斗六星的主生和北斗七星的主死,来作为一种秤杆的标记。一颗星就是一两重,十三颗星就是一斤,这就是最早的统一计量工具——称。而且,他也前瞻性观察到,追逐于利者常为利而亡,很容易败丧经商者的道德品质和摧毁经商者的道德品格。为了避免德性较差的商人短斤少两,丧失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品格,所以范蠡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还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并且告诫商人,缺一两的时候,就折福;如果缺二两,就折禄;缺三两,就折寿。将每个人自身的福禄寿、家庭的福禄寿,与这个称量重是否公平捆绑在一起。[1]
[1] 老子道德根文化与商业智慧 · 道德知音[引用日期2022-05-07]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