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上海高楼广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老上海的这些高楼大厦,讲述的是与建筑、与上海有关的故事。
作者简介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并担任SMG纪实频道嘉宾主持。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前言
国民政府上海市与市政府大楼
长海医院内的飞机楼
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楼
工部局大楼到老市府大楼
法租界公董局大楼
上海中央造币厂大楼
中国邮政和邮政大楼
上海三处电报大楼
亚洲文会和博物院大楼
雷士德基金会建的大楼
DenisChen和德义大楼
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大楼
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
纸币上的建筑
中南大楼和金城大楼
“南四行”与其银行大楼
四行储蓄会大楼和国际饭店
永年和华安保险公司大楼
江西路的几幢大楼
上海第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安利大楼
德商谦信洋行和谦信大楼
日商的三井和三菱洋行大楼
中央商场和新康大楼
苏州河畔的百老汇大厦
基督教青年会及其大楼
上海的几幢教会大楼
汉语把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房子称之楼、楼房。中国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把房子造成多层、造得很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实际上,把房子造得很高,不仅费用很高,而对居住使用者来讲还必须登高。在古代,大概只有宗教建筑中的塔才会造得很高,住宅的楼房大概也就是二三层而已。进入19世纪中期后,水泥的发明和工业化生产,钢铁广泛使用于建筑,还有建筑技术本身的进步,使建筑向多层、高层发展成为可能。同时,电梯在建筑上的使用,免去了人们上下楼的艰难。于是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在地价昂贵,寸土寸金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建筑面积和商业利益,所造建筑的楼层和高度不断改变,西方人把这种高耸入云的高楼称之skyscraper,汉语称之“摩天楼”,二者异曲同工,至于多少层或多少高的建筑才可以称skyscraper或摩天楼,谁也无法下定义。
对上海来讲,20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20世纪初上海城市人口已经突破百万,而且每年增长10万的速度上升,上海的土地紧缺,地价昂贵,尤其是市中心区真是寸土寸金,人们不断增加建筑的高度以便产生更多的建筑面积,而西方的优质钢材、水泥等于此时大批进入上海,为建筑向高度发展提供了可能。建于1907年的汇中饭店是上海第一幢使用电梯的建筑,它的高度为六层,已经是上海的skscraper或摩天楼了,在此后的若干年里,上海的建筑楼房和高度不断攀升,高楼数量也越来越多,以“高楼林立”来形容当时的上海它一点也不夸张了。
昔日的上海侨民根据楼房的使用性质或实际使用情况将楼房分为building、mansions、apartments三个大类,分别译作大楼、大厦、公寓,用现在的译名,大概应该称商务办公楼、商住两用楼和公寓。上海的大楼大多建于20世纪20年代后,建造质量较高,使用情况也较好,大多数大楼至今保存较好,许多还被列入不同等级的保护单位,人们把城市的建筑叫做会说话的石头,通过这些建筑,人们可以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当然,本书中的建筑只是一个躯壳,一个载体,而讲述的就是与建筑、与上海有关的故事。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本书中所收的大楼是building和mansions,也就是大楼和大厦,不涉及apartments,也许在明年,我的另一本书:《上海的公寓》也将出版。
Copyright 2023 fuwu029.com赣ICP备2022008914号-4